第A6版:柒调查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武林 上演商业版“江湖恩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武林 上演商业版“江湖恩怨”
  “踢馆”、“切磋武艺”、“门户之见”……对于南京许多市民来说,这些江湖事似乎只存在于武侠小说和动作电影中。而事实上,从传说中的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到清初八大拳勇之一的江南大侠甘凤池,再到民国时期59位国内武林代表人物齐聚南京的中央国术馆传授武术,“温婉”的南京并不乏尚武之风。

  如今,在南京的广场公园,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有人在练习中国传统武术。在街头巷尾,见到最多的则是某某道馆的门头。在南京,教习各种武术和格斗术的大小武馆有数百家,它们和民间的武术爱好者一起,组成了南京的现实“江湖”。

  江湖并不遥远

  2008年底,吴京在宣传电影《狼牙》时,对记者称,“叶问是何方神圣?打听后才知道叶问是咏春派一代宗师,李小龙是他徒弟。”这番言论和态度触怒了咏春派门人。对方声讨吴京,并决定派两名弟子与吴京切磋。

  也是在那一年,武林中爆出了“黄忠达事件”:央视二套《财富故事会》栏目采访上海太极拳师黄忠达时,他对陈家沟拳师和太极拳推手的评论在太极拳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少拳友向黄忠达叫板,要试试他的功夫。

  在南京的江湖中,虽然没有发生这样轰动的事件,但类似的小风波却从未休止。

  “据我所知,南京武术界私下交流的比较多,但都是点到为止,不会伤和气。最常见的是太极推手。”南少林甘凤池第七代传人、国家一级裁判、武术六段潘振刚说。

  在南京市体育局可以查到,南京有备案的武馆109家。但实际上的武馆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按照规定,体育局没有审批权,武馆只要在工商局获得批准就可以开业,不一定非得到体育局进行备案。”市体育局一位部门负责人说。南京是一个“温婉”的城市,但民间尚武之风颇浓。“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在南京创立,当时集中了全国各武林门派的精华人物。”武术爱好者张辉是西祠“金陵国术”版的版主。他说,中央国术馆解散后,不少教员、学员以及武术教材留在了南京,继续传承武术。

  传统武术中,除了普及较广的太极拳外,形意拳、少林拳、八卦掌、武当功夫、梅花拳、心意把、八极拳……都有众多的练习者。此外,还流行众多的“舶来品”: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泰拳、合气道、格雷西柔术……在人气颇旺的西祠论坛,不同的武术爱好者开设了专版相互交流。“金陵国术”版是其中人气较旺的一个。每周六下午,练习不同拳种的版友们都会进行版聚,在一起交流。甚至有外地拳友专程赶来参与。

  在南京各大高校,练习武术成为一种时尚。一些道馆在校园里开设了分部,有的学校则自己成立武术协会。每逢新学年开学,招生海报会贴满布告栏。

  “穿上白色的道袍,系上腰带,大吼一声拉开架势,挺酷的。”江宁大学城一个练习跆拳道的大学生这样说。他学习跆拳道两年,目前已经系上了红带,能踢出漂亮的后旋踢,并轻松地击断一块木板。

  在这些表面繁荣的背后,现代化的市场竞争、商业推广和古老的武术传统相互碰撞,此消彼长,兴衰并存。门派之争,武馆之间的市场竞争,关于各个拳种和中外武术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

  “踢馆”正逐渐远去

  踢馆,就是“砸场子”。它来源于广东话,因为以前广东包括香港等地方有很多武林中人开了不少武馆,由于素质参差不齐,经常有好事之徒去别人的武馆挑衅,慢慢就形成了“踢馆”这个说法。

  在电影《叶问》和电视剧《李小龙传奇》中,都有踢馆这一幕。“踢馆”的原由,除了利益冲突外,还有的是为了名誉,想证明自己练的拳比别人厉害。

  今年34岁的大正跆拳道馆馆主施江峰告诉快报记者,自2006年开馆以来,虽然和其他道馆的交流比较多,但被人上门踢馆的事还没遇到过。“当然,我也不会到别人馆里挑战的。”施江峰认为,踢馆其实是一种商业上的不良竞争,是为了名利。“真正有水平的高手,想证明自己有很多途径,比如去参加‘武林风’大赛。”施江峰说,他有自己的原则,自己不去踢馆,但如果别人找上门,并干扰馆内正常教学的话,“我肯定让他走不掉。”

  尚派形意拳研究会江苏分会会长陈根宝9岁时开始练习少林拳和摔跤,20岁在南方当兵时又研习南拳、截拳道,对擒拿格斗及硬气功尤为擅长,后又拜尚派形意拳传人为师。在陈根宝的武术生涯中,除了教学中面对门派挑战,其他他从不应战。

  “不是不敢,是我觉得这样的应战没有意义。”陈根宝说,在南京有上万人习武,如果轮流打,要打好几年!“我开馆是为了传播武术,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所以这样的先河不能开。火药味太浓,非要争得你死我活,没有必要!”

  相比之下,刘华栋的武馆就没那么平静。刘华栋是南京威远武道馆馆主,6岁开始习武,当过私人保镖。因为传授的是“无限制格斗”,刘华栋一度为圈里人视为“另类”,他遭遇的踢馆也最多,有七八次,有的踢馆者甚至来自外地。“我开馆才两个星期,就有人上门踢馆。”上门的是6个小伙。“我正在授课,他们不打招呼就进来,在垫子上踢沙袋、踢脚靶。”刘华栋看出,其中2个显然是练家子。下课后,刘华栋问对方来意,对方表示要试试。刘华栋让学员提前回去,关上大门。“他们说,我们没练过,一起上怎么样?”讲好规则后,6个人围成半圈,准备进攻。刘华栋看对方人多,抢先进攻,对着最壮的一人先是前手佯攻,紧接着一记低位截踢,击中对方胫骨。然后又突然改袭旁边一人,重拳击倒对方。但后背立即挨了一脚正踹。这场较量的结果,是刘华栋以挨两记重摆拳、两记重鞭腿、手腕挫伤的代价,将对方全部击倒。“大家都是讲规矩的,败了就心服口服,一般不会结仇,后来他们跟我成了朋友。”

  因为没有败过,刘华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站稳了脚跟,不再有人上门踢馆。刘华栋说他年轻气盛时,也曾上门到别的馆里踢馆。“不过一般我不会去,是学员去。去过的地方有跆拳道馆、空手道馆,还有传统武术馆。但基本没动过手,对方不肯应战。有的干脆直接打110报警。”刘华栋踢馆的事,不少武术爱好者都曾听说。“不过他现在比较心平气和了,这两年没再听说过。”一位武术爱好者说。

  现实版江湖恩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电影《笑傲江湖》里的这句台词,放在如今的武林,同样适用。

  虽然现实中的“踢馆”已经越来越少,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踢馆似乎已经演变成网络上的口水仗。

  在南京武术爱好者和其他格斗术比较集中的网络讨论版,记者曾多次见到因为武术见解不同,或者因为门派之争引发的争论。这些争论有的涉及武林前辈的纠葛,多是这些前辈的后学在参与争论,有的则是争论谁的拳“更厉害”,还有的争论传统武术“能不能打”。有的练习外来功夫的人,认为自己学习的是“最好的”,看不起其他功夫。类似的帖子在网络上多次引发争论,以至于有一方发出挑战,请对方“约个地方试试”。

  “不过,这些争论一般也只限于网络,打打口水仗而已,没几个人会真的去见面对战。”“金陵国术”版版主张辉说,大多数武术爱好者都有正式的工作,武术只是业余爱好,这跟古时武师“靠武吃饭”远远不同。

  在为数不多的真正从网络争论走进现实的人中,刘华栋是其中一个。“有的外地武馆、道馆贬低我们道馆和我们的格斗术,说国内只有某某是正规嫡传,我们是山寨。”刘华栋在网上回帖争论,双方打了不少口水仗后,对方发话,“不服就来找我。”“大概是觉得天高地远的,我们不会去找他们吧。”刘华栋说,为了名誉,他得较真。“我派了我的学员去,去过长春、海南三亚、四川南充、广东,还有南京市区。”但让他意外的是,除了海南的一位武师外,其他基本是拒战。“有的说,你来吧,你来我就报警。”

  “外热内冷”的武术市场

  中国功夫全球闻名,但在南京的武馆市场上,记者却发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目前武馆市场上,数量最为庞大的是跆拳道馆。自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后,跆拳道在世界各地迅速得到推广,道馆也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出来。在南京的各大健身中心、五台山体育馆、各区体育中心,都开有跆拳道馆。在大街小巷,跆拳道馆的牌子也不难见到。学习跆拳道的学员以少儿最多。长青跆拳道馆是

  南京开设最早的道馆之一,每到暑期,在丰富路教学点,少儿班上课时甚至有些拥挤。不少跆拳道馆还进入高校,成为大学生中最为普及的“与武相关”的运动。

  空手道是在南京兴盛的一种日本武术。规模最大的一家极真空手道馆已经开设了7个道场。另一家名为“影风”的空手道馆则将目光瞄向高校市场,在部分高校成立了社团,并成功举行了一届空手道高校社团交流赛。赛后,不少学员还在网上发帖,认真总结胜负心得——他们已成为空手道的忠实“粉丝”。在中山东路的全民健身中心,除了跆拳道、空手道外,泰拳、合气道、剑道等都受到热捧。

  大多数道馆在收费上鼓励学员尽可能多学习些课时。以一家道馆在山西路的授课点为例:每周两课时,780元可以学习三个月,学半年为1200元,报全年,只需1800元。如果要进行私人教学,每课时就得150元。并且,各大道馆都瞄准了暑期市场,这个时期是中小学生学跆拳道的消费“旺季”,道馆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促销活动,比如学费打折、赠送道袍等。

  相对于这些外来的格斗功夫,在南京,传统武术真正开馆招收学员的并不多。“我印象中不超过10家,并且经营状况都不是十分理想。”潘振刚说,南京习武的人很多,但南京又是一个文化名城,与北方有的城市相比,“民风不够彪悍”。

  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虽然有最为庞大的练习人群,但由于目前更多流行的是经国家推广之后的简化太极拳,被许多武术爱好者戏称为“太极操”,很难再被称为格斗意义上的“武术”。不过,一些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太极拳也有人开馆教学。在南京,形意拳是传统武术中练习者最多的拳种之一,有一两千人。在虹桥、太平公园、东水关公园、小桃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等处,都有固定的练习点。他们都传自形意拳名家李楚民,但又都按照传统的方式,由师父进行言传身教,远离市场,不收费,也没有商业意义上的武馆。南少林传人潘振刚也带了30多个弟子,但同样是免费传授,没有开设武馆。

  传授形意拳的武馆在南京只有寥寥数家,陈根宝在山西路开设的金龙武术馆是其中一家。此外,一些武馆教授散打,这是纯粹的中国功夫,但有人认为,它和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武术并不是一回事,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传统武术。“南京的学武之风很好,但传统武馆确实太少。”潘振刚说。

  传统武术的困惑

  在南京的武馆中,推广和经营最为成功的当属跆拳道馆。不少高水平的跆拳道馆拥有自己的表演队,有时会在一些活动上进行表演和推广,能踢出540度后旋踢等高难度特技腿法,这对年轻人显然有很大的吸引。而教授传统武术的武馆则相对冷清,这让研习传统武术的人充满困惑。

  陈根宝早年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武馆教学时,发现想学中国功夫的外国人有很多,他一天教学就可以挣2000块钱,但是中国人却很少,“老外这么喜欢,为什么国人没有这个意识?”看到传统武术不景气的现状,陈根宝表示忧虑,“千年传承的武术文化不能引起国人重视,若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传统武术的传播者,我有义务改变这一现状。”

  2009年3月份,陈根宝“冒险”把金龙武术馆开在山西路商圈。“抛开学术争议,我办馆的理念,是以孔子文武兼备的教学思想为主导,注重传统忠、孝、仁、义、礼、仪、诚、信等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先树人品、武德,然后再教健身防身之术。一年20万租金,并不如外界想的亏本。”金龙武术馆目前有学员40多人,这个数字与各家跆拳道馆相比,显得有些尴尬。

  施江峰是练传统武术出身,但他选择了开跆拳道馆。他的第一家跆拳道馆开于2006年,目前,他已经开了9家分馆。“一是因为我本人对跆拳道的热爱,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市场方面的考虑。”施江峰说,跆拳道在市场推广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体系很好,便于操作,市场前景广阔。“开传统武馆,几乎没多少人来学,可能开不下去,这是现实。”但施江峰在教学中,也将传统功夫的理念贯彻到跆拳道教学中,有时会邀请传统武术名家前来表演,让学员了解传统武术。“我是两者相结合。”

  不过,跆拳道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各家跆拳道馆的教学体系都相似,训练到一定程度后,会进行考试,颁发色带,从白带、黄带、绿带一直到黑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武术界人士说,不少跆拳道馆都说自己颁发的黑带段位是国际认证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不少教练系着黑带几段的腰带。有的是真的,有的是花钱买来的。中国跆拳道的等级证书和韩国国技院跆拳道段位认证都可以上网查询。”

  “武术圈子里是非多,我们一般不愿去谈论,稍有不慎,就会惹来麻烦。”一位武术爱好者说。

  

  传统武术市场化太难

  潘振刚教了30多个弟子,但没有开馆。“因为一旦开馆,就是做生意,就得考虑市场。”

  “首先传统武术是一种文化,是需要精雕细琢的。”潘振刚说,一些外来功夫的教授则更像流水线作业。“学员交多少学费,就练到什么程度。交一个月,或者半年,也就学到相应的内容。这很便于商业化操作,但这种模式不适合传统武术。”学习传统武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师父教授时,首先得通过练习,发现每个人的特点,然后扬长避短,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传授。

  在跆拳道等道馆里,教授模式一般相似:先进行准备活动,然后是体能训练,最后是技术训练。学员们排成队,集体统一进行。教练也会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但由于人数多,一般难以每个人都单独辅导。而传统武术的传授方法,更多的是一对一进行教学,手把手教。

  “其次,开武馆就要收费,而传统武术很难有一个收费标准。”潘振刚举例说,比如学习一个套路,是按套路收费,还是按课时收费?

  “如果按套路,有的人领悟快,可能几天就学会一套拳,有的可能得十天半月。”而如果按课时收费,领悟能力不同的人,花同样的时间,学到的内容可能差异很大。这个太难统一了。”

  此外,传统武术由于其独特而复杂的体系,学习过程漫长而相对枯燥。“比如我教学生,一开始得让他们扎马步,不少人觉得枯燥乏味,他们看师兄们在一旁舞刀弄枪,心里很难静下来。”并且,传统武术尤其是内家拳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涉及到经络、穴位等,而对于这些的争论一直没停过,“解剖学都发现不了经络,但它确实存在的。”不少人在学习传统武术之初,就心存疑虑,这样怎能学好?

  “还有一个因素,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每个人都很忙。而学习传统武术,必须得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潘振刚说,武术是需要耐着性子磨的,浮躁、急功近利是练习武术的大敌,但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人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很少,就算练,也难得坚持下来。因此,传统武术馆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馆主故事

  一路打过来的馆主

  32岁的南京威远武道馆馆主刘华栋一直传授“无限制格斗”,但他也是学传统武术出身的。刘华栋是山东济南人,6岁开始习武。高中毕业后,他去了著名的武术之乡河北沧州,拜师学习戳脚和心意把,后来又去山东体育学院学习散打。再后来才到南京林业大学继续学业,毕业后当了私人保镖。刘华栋的习武生涯完全是“一路打过来的”。在沧州,经常瞒着师父和其他武馆的人私下切磋。应聘当私人保镖,打败了6个竞争对手才入选。刘华栋以前的老板是做房地产的,在河南平顶山参加竞标时,被竞争对手派了几十个人拿着西瓜刀和钢管堵在酒店。

  接下来的一幕像是香港黑帮电影:刘华栋拉着老板,从楼梯冲下去。先是一脚踢中最先冲上来的打手的头,对方仰面倒下,压倒四个人。然后护着老板冲到大街上,让老板上车逃走。刘华栋则夺了根钢管,在大街上边打边跑。“我都是潜身攻击对方胫骨,基本上是一棍放倒一个。”

  他有独门绝技“送襟绞”

  位于中山门的中日友好南京柔道馆馆长是47岁的刘俊林。刘俊林是第一代中国柔道运动员,参加过两次奥运会,在国家柔道队做过7年教练。13岁那年,刘俊林开始学习中国式摔跤,并被启蒙老师舒老师引荐给中国式摔跤的泰斗级人物王怡坚,18岁入选国家队。刘俊林发现,中国运动员从事柔道运动,并没有从中国式摔跤中转型过来,“我们的站立摔并不比别人弱,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摔跤是把对方摔倒,而柔道是将对方制服,完全没有反抗能力。”刘俊林开始潜心研究将对方摔倒以后的技术动作,并练成独门绝技“送襟绞”。这种技术是双手交叉抓住对方衣襟,勒紧颈部,让对方大脑缺氧。为了练成这个独门绝技,刘俊林在训练场上让队友“绞”他,被绞晕过很多次。加上“固技”、“关节技”等一系列的套路,刘俊林不断研究制服对手的战术变化,最终拿到了全国冠军,但是颈部、腰部都落下了严重伤病。

  退役后做教练的刘俊林带领国家队到日本训练时,日本著名柔道家山下泰裕与他聊起中国柔道现状,询问南京有多少人在练柔道,“我说只有几十个人,他很吃惊。”不久后,中日双方共同出资,在南京重竞技运动学校内建立了中日友好南京柔道馆,目前这里是江苏省柔道队的培训基地。刘俊林说,南京现在从事柔道运动的也只有近200人,正规的柔道馆目前只有他们这一家。“我就是想从普及柔道场馆开始,让更多普通市民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两个回合KO日本高手

  大正跆拳道馆馆主施江峰8岁开始跟随少林功夫传人释行春学习十三太保、硬气功和散手等。16岁时,就能徒手劈断三块红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武术界与国外交流渐多,在一次中日韩功夫对抗赛中,施江峰用两个回合将一名日本高手KO(击倒)。施江峰保持的纪录是,单手击断22块每块两厘米厚的大理石板。

  但施江峰的道馆传授的却是跆拳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个韩国跆拳道教练,他是2008年奥运会跆拳道68公斤级冠军韩国孙泰珍的启蒙教练。”施江峰开始学习跆拳道,因为有中国武术的根基,他领悟得很快。“我喜欢刚猛的功夫,无论是硬气功,还是跆拳道,特点都是刚猛。并且,武学到了高境界,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入道,战胜自我,改变自我。”快报记者 钟晓敏 王凡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