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石城、建康、建邺、江宁、白下、蒋州、集庆、应天、上元、天京,历史上的南京有很多的名字。这次,在央视播出的系列纪录片中,她叫“南京城”。以一座城市为对象拍摄一部类似《故宫》那样的系列纪录片,这还是第一次。八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南京城》,3月12日起在央视二套首轮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据悉,3月23日起也将在央视四套播出。
《南京城》,以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关键词“钟山风雨”、“虎踞龙盘”、“天翻地覆”、“人间正道”为篇章标题,共四部八集,每集三十分钟。该片以超迈的历史眼光,深刻剖析了一个顽强保存华夏文明正朔、直接见证华夏民族荣辱兴衰的大城,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的特别作用和特殊地位,令人信服地呈现了在一次次沧桑巨变后顽强崛起的南京城,乃是中华大地当之无愧的英雄之城、胜利之城、博爱之城。
就内容而言,《南京城》同时具备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纵线统观和世界文明发展的横向视野,极为准确地把握住了“作为汉族都城的南京”和“作为江南都市的南京”的微妙关系。一个个生动的音符,成就着和谐动听的金陵咏叹调。正如余秋雨所说:“南京,她始终是一座大城,是一座永远令人骄傲的大城”。
在结构形态上,《南京城》遵循“为城理史,为城做传”的理念,她充满诚意的创新意识,彰显出创作者对文化的独到思考与坚守。该片巧妙引入了“南京读本”的概念,由众多的经典读本串联起南京城的厚重文脉、盛世气象。
该片拍摄制作周期历时一年,设计动画近50分钟,拍摄高清素材逾5000分钟,寻访了余秋雨、韩美林、余光中、葛剑雄、楼宇烈、毛佩琦、蒋赞初等几十位著名文化、历史学者和专家。该片总导演周亚平、导演周亚非说,“南京读本是中国读本最重要的一部分”,曾经在南京长期生活工作的两位导演为《南京城》设计的“读本”理念,即缘起于此。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博大的人文诗性情怀,使全片既理性实证又荡气回肠。
对话
南京不需要创造招牌作城市营销
这是一部奇特的城市纪录片,其中没有出现一个官员的身影,也没有出现一丝官方的话语。对此,总导演周亚平的解释是,这是“纪录”,而非“宣传”,拍摄是完全自主的,“播出前他们(南京市委宣传部)都没有看过”。
星期柒新闻周刊:别的城市拍过类似的纪录长片吗?
周亚平:据我所知,似乎没有。我拍过《江南》《徽州》《徽商》《河之南》《望长安》等纪录片,包括我监制的大型系列片《走进地中海》,都是对大的地理文化的描述。我拍一座城市,采取系列纪录片的方法是第一次。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宣传短片,浮光掠影,大多是一些“功利性”的广而告之产品,不是纪录片。纪录片的表现可以很从容。
星期柒新闻周刊:一般的城市纪录片名字都是“地名+定义”,类似于“大连——博爱之都”“深圳——世界之窗”这样的,《南京城》这个名字,您在其中有什么考虑?
周亚平:南京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城市,她内涵很深,外延很宽,它不需要创造招牌作现代营销。有几座城市能够称之为“城”的?城看上去是“围”住了,实际上它“盛”满了历史。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在片中是如何给南京定位的?
周亚平:南京是一座荣耀之城、胜利之城、博爱之城,我们纪录片的基调也在于此,但我们不会停留于表面的陈述,我们通过南京文明史上传承下来的那些经典读本来演绎,“读本”后面是人物是故事,有血有肉。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此前说南京是“曾经的汉文化中心,现在的江南文化中心”是基于什么样的依据?因为说到“汉文化”或许会想到西安,说到“江南”,又会让人想到苏州和杭州。
周亚平:准确说,我指的是“作为汉族都城的南京”,它是一个顽强保存华夏文明正朔的都城,是一个直接见证整个民族荣辱兴衰的都城。它的作用和地位是特殊的。而“作为江南都市的南京”,我们在片中曾说:“石头的风骨并不妨碍它个性张扬的魏晋风度、翰墨文章、桃叶情深”。相对于其他城市的“薄”,它要“厚”一些,相对于其他城市的“轻”,它要“重”一些。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在长达一年的拍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周亚平:我坚持的创作理念是“纪录片,能够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些什么”,南京是一座伟大的遗产城市,但我们希望它的传承能够发扬光大,它要无愧于学者们所讲的“它永远是个大地方”。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部片子总共投资了多少钱?
周亚平:系联合出品,投资不大。为适应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我们采用了高清电视拍摄,制作了大量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三维动画等等,以确保符合当代一部分观众鉴赏和审美的需要。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是一位诗人,您在这部片子当中如何体现一位诗人的情怀?
周亚平:诗歌是个人的劳动,电视是集体的创作,集体创作中需要整合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想法,但是,一部好的纪录片仍然要尽可能保持个性化的风格。我和嘉宾余光中都是写诗的,我是半个南京人,他整个的是南京人,南京本身是诗意的,也足以提供我们可以作诗意的表达。诗作者具有相对饱和的情感和充分的想象力,他在节目的内容处理上包括音乐、动效、包装等各方面,都力求一些好的创意。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对南京有没有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
周亚平:南京,在新对旧的重新回眸中,即便是日常生活的烟火传承,它所透露出的城市气质和情感,依然保持着令人感慨的原创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