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延村河道上的水稻长势喜人 薛晟 摄
在河道里种植水稻,不需施肥也不用撒农药,1000平方米水稻一季的产量超过500多公斤,而且经检测“水产”大米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目前,这项河道种植水稻技术在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龙延村试种成功,并在当地开始推广。
“稀奇,太稀奇了,想不到河里也能种水稻。而且只要一收、一种,其余时间都不需要有人打理。”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龙延村王典桥浜60多岁的张老伯,和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去年看见村里来了几个年轻人,在河道里架浮板、种水稻,一开始还不相信,谁知稻秧插到水里两个月不到,还真有了收成,而且没见有人给这些水稻施肥撒农药,倒是经常见那几个种水稻的年轻人经常捞起河水进行检测。后来当张老伯得知这些在河里种水稻的年轻人都是博士,不免咂嘴:“怪不得能在河里种出水稻,都是大文化人啊,水稻种肯定是高科技产品。”
河里种稻吸收水中氮和磷
“在河里种水稻,我们也是第一次,主要是吸收河里的氮、磷等物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薛博士告诉记者,在河道里种水稻,是他们正在研究的《闸控入湖河流直湖港及小流域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内容之一,也是“十一五”的课题之一。“直湖港是太湖的主要支流,龙延河又是直湖港的一级支流,所以我们去年4月份选了龙延村王典桥浜作为试点。”薛博士说,选择王典桥浜试点,是因为这里水质为中度污染,而且水流不湍急,适合种植。选择种植水稻,是考虑到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看看还能不能取得经济效益。
“在河里种水稻,生长效果出人意料的好,生态效益也很高。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值得研究。”负责具体实施河道种水稻项目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博士刘福兴告诉记者,全长400米的王典桥浜,先期建设的河道生态浮床示范工程涉及河道长约280米,水面积约4000平方米,浮床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要种植杂交水稻“寒优湘晴”,浮床的水面面积约占25%。经测算,1000平方米水面种植的水稻收获了507公斤,直接吸收氮31.57公斤、磷14.89公斤。
抽穗初期的虫害不治而愈
“经监测,种植水稻的水域总氮量降低了20%,总磷量降低了22.92%。更明显的是,在种植水稻的河道水域透明度比不种水稻的增加22厘米。水体环境好转十分明显。”刘福兴博士说,他们还意外地发现,在河道里种的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只在抽穗的初期发现有少量的虫害,而且之后还“自愈”了,这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也许是有别于水稻田的种植环境,河道隔离了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对于大家关心的,吸收了氮、磷等物质的稻米是否可以食用的疑问,刘福兴博士用自己的行动作了证明。“水稻收获后,我们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显示完全可以食用。”刘福兴博士说,为了解河道水稻的口感等品质,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当了河道水稻的第一批品尝者。“因为在河道里种水稻是用其吸收水里富含的氮、磷等物质,所以种下去后就不用施肥了。”
据刘福兴博士介绍,在河道里种植水稻的试验已获成功,目前他们又在龙延村别的河道里试种黑麦草进一步寻找解决水体污染的方法。对于龙延村来说,发现了向河道“拓荒”种水稻的好法子,自然不会忽视,当地村里已经准备在适合的河道里开始推广种植水稻了。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河里种水稻,既美环境,又鼓钱袋,人还轻松,值。”金辰 薛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