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马太效应”。当下,“马太效应”主要指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这一经济社会现象,如果用通俗的词来描述,便是“赢家通吃”。“赢家通吃”中对社会破坏最大的是权力、金钱、知识等各种资源的合流与垄断。
公正是维系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而“赢家通吃”恰恰违背与腐蚀了这一基本原则。
——邓聿文(媒体评论员)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说,做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则是政府的良知,如果蛋糕再大,老百姓享受不到,那这样的经济发展毫无意义。总理的表述让人欢欣鼓舞,但现实的严酷也不容回避。少数权力的拥有者,他们不但没想着如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相反却盯上了老百姓手中仅有的蛋糕,时不时就扑上去咬一口,吃相难看而且毫无顾忌。
常州金坛市薛埠镇,一位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租用下辖对达村的近165亩农田、山地和水面搞私人开发经营。更令人吃惊的是,副书记当年与村委所签订的三份租赁土地协议中,承包人竟然是副书记当年才13岁的儿子。
愤怒的村民向多个部门举报,但至今没得到任何回应。(相关新闻见今日封7版)
明明是村里的低产地,租出时却摇身变成了荒地;明明当事官员违法违纪的事实一清二楚,可按着村民们大红拇指印的举报材料愣是无人搭理;本该是理直气壮的正常举报,面对记者还要“小心翼翼”地关上房门;明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9条规定: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但上述的土地租赁绝大多数村民却蒙在鼓里……在一个个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我们似乎可以清晰地找到权力非正常运行的轨迹。权力通吃之下,上百亩的集体土地俨然成了村委会的自留地、副书记家的后花园;触角所到之处,严肃的党纪国法被置之脑后。
一旦公权私用,还有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荫及子孙”,一些看上去无职无权的官员子女却可以把父母的权力化作自己的社会资源,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抢占先机。这对于社会公平就构成了直接的挑战。13岁的孩子能坐拥这么多农地,凭的就是这种严重失衡的权力生态。
两会召开前夕,温总理发表文章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是中央领导人首次把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到了国家方针政策的层面。两会上,如何打造社会公平正义也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大家的关注点大多围绕着收入分配、教育公平以及司法公正,而恰恰忽略了权力寻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侵蚀。事实上,前者的不公确实会让社会肌体伤痕累累触目惊心,但后者的存在却像温水煮蛙足以杀人于无形。
从理论上来说,保证社会公平本应是权力设置的最基本职责,但遗憾的是,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有些权力恰恰成为侵蚀社会公平正义的源头。金坛的这起违规租地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在市场经济社会,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条件。但延绵数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形成了权力至上的传统。有学者曾提出“权力场”的概念:权力越大,其“势能”也越大,权力一旦着陆,位子的“势能”就会变成失控的“动能”,权力一旦进入市场,就会成为极其昂贵的特殊商品和最大的竞争砝码。也有人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分吃”变成了“通吃”,“赢家通吃”变成了“权力通吃”,好好的市场规则遭遇了权力腐败的绑架,结果是公平正义渐行渐远。
腐败问题说到底,即权力不受约束和权力寻租。“权力寻租”指政府各级官员或企业高层领导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避开各种监控、法规、审核,从而寻求并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在市场经济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公平正义与权力寻租的角力。权力寻租之手一方面制造富翁,另一方面制造贫困,但更多的时候则在制造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社会不公。但试想一下,在村民自治的农村,农民们若是连自己脚下的土地都无法主张权利,连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后都上告无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景永远只能是种奢谈。
因此,要阻止权力之手无所顾忌地掠夺资源,除了加大反腐力度之外,更应补上反腐的制度短板。比如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和确保各级政务公开。《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已严令禁止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只有让公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平正义才能真正照进每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