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政府对网帖不宜简单地贴“善恶”标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1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政府对网帖不宜简单地贴“善恶”标签
  中央大街(原外环路)你再怎么开发,再怎么建设,有什么用?

  政府领导你们看看,睢宁的主要的商业区集中在中国城、威尼斯商城、时代商城和老百货大楼这几个地方,除了威尼斯商城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其他也就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可是在这几个商业区那么多店铺和商家以睢宁的经济实力能发展起来就不错了,可你们有(又)开发什么中央大街,是不是有点浪费,有那些钱是否可以吧(把)睢宁城区的道路和配套的停车设施搞好。

  新上任的领导不搞点大工程就不叫领导,你们的大工程是肥了当官的和开发商,穷了老百姓。——摘自睢宁恶帖候选02号《从外环变成中央大街=县政府和钱过不去啊》

  上面这个帖子恶吗?

  恶,罪过、疾病、污秽、不善、粗劣、丑陋者也,也就是说,恶在中国人的字典中,没有一处解释是不令人生厌的。因此,把网络上的帖子冠以“恶”,代表对这个帖子的极度贬义。

  网络上有没有所谓的“恶帖”?以前不知道这个称谓,咨询80、90后的网友们,也大多说“叫好帖、差帖的多,好像很少看到有称好帖、恶帖的”。尽管网友们的文明超乎想象,但毋庸讳言,网络世界特别是网络论坛中,性质恶劣的帖子却也不胜枚举:制造恐慌的如前不久山西地震谣言帖子;散布猎奇的如浙江嵊州“食人鱼”帖子;触犯刑律的如江苏睢宁诽谤他人“恶魔”帖子。这类不良帖子的存在,对净化网络环境,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正义构成了威胁,因此,把它们检举甄别出来,再利用相对应的好帖,进行惩恶扬善般的舆论评判,似乎可看作网络文明的一种创新之举。所以,当“2008-2009睢宁县网络典型事件评选揭晓”,评选出睢宁县“十大好帖”、“十大恶帖”并大肆声张典礼的消息传出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有益”。再看主办者,除了有网站参与外,主要的是当地政府网和政府网络监管部门。政府主导网络行为规范,也是责无旁贷的。但是,这一由网民发起的自律倡议,经由行政权力下的网管机关萌发责任心,主动牵头搞起网络评选,且以“恶帖”之名代替网民建议的“差帖”之名,最后还举办了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和有关学者参加的学术座谈会,并高调向社会宣布好恶帖的候选原件,使这场网络时代的评选活动更多地沾染了道德审判色彩,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了一丝不安。

  “互联网不完全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的本质是现实的。互联网面向公众,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曾这样描述互联网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加强对互联网的依法管理已经成为各国越来越关心的一个话题。但政府在管理互联网时,厘清权力边界非常重要。据了解,除国家立法、政府成立网络监管部门、媒体老板守好网络发帖和网上评论这块阵地外,各国也非常重视倡导网民自律。除了涉及违法犯罪的由法律制裁和调整的内容外,网络上属于道德范畴的言论,一般由网民社区自我净化,这种网络自治是保障网民自由表达观点、相互道德约束、形成公共的价值观文明观的有效途径。政府则通过立法规范、监管网站,并通过行业协会进行正面引导,鼓励网民自律。如果政府对网民言论的好恶通过提名候选、组织公众评选这样的制度方式,可能助长行政权力不适当地过度干涉网络民意,损害网络社区公民讨论的轻松气氛,抑制网民对政府的批评监督,降低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兴趣。笔者昨与睢宁政府网管部门的负责人沟通时了解到,除了1条帖子因触犯诽谤罪被判刑,4条帖子受治安处罚外,还有5条恶帖属于道德调整的范围。这些道德失范的言论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地方政府往往利用网络监管的便利,对批评政府工作,揭露举报官员腐败,曝光地方违反科学发展观的做法等网帖,采取跨省追捕、打击报复、名誉损毁等反民主的手段,这是我们不能不警惕的。还要提出的是,也有些网帖因为掌握信息的不对称,诉求表达的不理性,遣词造句的不合法等,或者因为低俗、恶搞的趣味,假如被冠以“恶”名,则是一种变相的网络歧视。就像一个畅所欲言的会场,主持者突然组织一场谁是“善言”谁是“恶语”的评选,这种语言歧视带来的伤害,可能造成受害人的长久失语。因为据睢宁官方统计,该县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是活跃在各大论坛的网民(一个苏北小县城有这么大比例的网民,这是让我们不敢相信却又相当担心的事情)以强大的行政资源抗拒一介网民的弱势批评,以挟政治元素的道德标准取笑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如果发生在这样的网民聚集地,这显然是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网民都不愿看到的悲剧。

  对于网络监管,各地政府可谓绞尽了脑汁。“睢宁网评”出发点也许无可指责。但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和技术。传统的大批判式的整风和挂牌游街,在网络时代也许事倍功半。对所谓犯法“恶帖”,法律可以成为主角;对所谓讥政“恶帖”,政府应持包容之心;对所谓缺德“恶帖”,相信我们的网民吧,他们的“口水”足以荡涤那些污秽。

  网络世界需要正义,但要防止以正义的名义打击平等。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