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最南京/人文
3上一版  
PDF 版
· 曲径通“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曲径通“邮”
  初春,南京人喜欢往东郊涌,在梅花山赏梅,在通往中山陵的陵园路上散步,阳光穿过头顶的法国梧桐枝叶,暖暖地晒在身上,这种感觉是整日奔波于家与写字楼之间的都市人难得享受的。

  如果你是往中山陵的方向走,美龄宫就在陵园路的右手边。这个时候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径直往中山陵去,一个是到美龄宫去看看昔日曾经的雍容华贵。其实,你还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紧贴着美龄宫的围墙有一条窄窄的小道,你沿着小道往东南方向一路走去,曲径通幽,你找到了幽静的同时,没走多远,曲径通幽这个词,就会转化成“曲径通邮”,你就会在小径的出口处,看到一个看上去已经稍许破败,但是颇有意蕴的去处——一个60多年前的老邮局。

  南京是民国之都,民国的遗迹星星点点散落在南京全城,但是这个地方,却是人迹罕至,这个曾经被称为陵园邮局的建筑,没有多少南京人知道,如果不是偶然所至,它差不多已经被当做历史书中不经意的一页,被人遗忘。

  历史是需要记忆的,如果你没有记忆,那就需要发现。陵园邮局,就是这么一个偶然被极少数的南京人发现的地方。

  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民国建筑,中西合璧,远远看去就像一座设计精巧的寺庙。建筑的主体分为两层,门前是个开放式的平台,平台两侧有环形的台阶,供人们进出大门。建筑的整体色彩为绿色,黄色和蓝色的琉璃瓦、造型独特的门窗、大门左右两侧的仿古拱门、平台前护栏的仿古望柱,都寓示着这座建筑来历的不凡。

  这的确是一个独特的邮局,在1930年代,诸如宋美龄、林森、张学良、汪精卫等民国代表人物,曾在这里进出,他们所要说的一些话,包括家事国事,通过一封封信,从这里出发送到收信人手中。这是一幅奇特的画面,你想想,当贵为“第一夫人”的宋美龄和她的好友张学良在邮局门前碰面互致问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据史料记载,陵园邮局始建于1934年。1930年,随着美龄宫的建成,民国要人们相继在孝陵卫附近修建了自己的别墅,很快物以类聚,形成了一处高级别墅区。既然形成了一个社区,那么一些生活、休闲配套设施也就应运而生,陵园邮局就是其中的一处。从1934年,到日本侵华日军侵占南京的1937年,这里名人荟萃。昔日的达官贵人或者他们的随从,从这个150平米大的邮局进进出出。这种颇为热闹的景象,到1937年的冬天戛然而止,成群的别墅和“繁忙”的邮局,在日本人的炮火中付之一炬。直到抗战胜利后,邮局才得以按原来的样式重建,但是物是人非,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从这里发信,陵园邮局已经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纪念建筑。

  从1947年重建到今天,60多年过去,这个被后人称为“美龄邮局”的地方,已经日渐衰败。周围杂草丛生,建筑本身已经伤痕累累。但是即便如此,站在它的面前,看着这座斑驳阳光照耀下的建筑,你还是能感受到一种沧桑的美,一种岁月流逝给人带来的小小的震撼。

  这是一个没有人寄信,没有邮差当班的邮局。如果它像人一样有记忆,它应该是孤独的。

  □快报记者 倪宁宁/文 赵杰/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