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1版:天气恐慌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2010,搭上过山车的怪天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1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哥本哈根会议让人们更加关注气候;电影《2012》让人们担心未来
2010,搭上过山车的怪天气
  3月6日,

  一边打雷一边下雪;3月9日,艳阳高照,鹅毛大雪纷飞;3月10日,滴水成冰,气温骤降到-3℃;而今天,气温回升,最高将跳到16℃

  一边打雷一边下雪;

  3月9日,

  艳阳高照,鹅毛大雪纷飞;

  3月10日,

  滴水成冰,气温骤降到-3℃;

  而今天,

  气温回升,最高将跳到16℃

  最近一连串的“诡异”天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搅动人们的心,不少人甚至担心《2012》会成真,并提前消费起来。

  这种极端气候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但人们没像现在产生如此多的关注。记者发现,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这个正在变暖的地球,而《2012》这部电影,用惨烈的视觉效果加重了人们对未来气候和环境的担心。

  □快报记者 朱俊俊 孙羽霖 刘峻 胡玉梅

  3月9日,行人从雪花飞舞的苏州街头走过    新华社发

  6天内出现4种罕见气象

  昨天还在0℃以下,今天将要升到16℃。蹦极般的气温,让许多南京市民难以接受,“反常!太反常了!会不会有灾难要发生?”昨天,站在温暖的阳光下,市民徐先生不无担忧地说。

  的确,最近6天来,极端天气有些多了。先是3月6日,一边打雷一边下雪;到了3月9日,艳阳高照下,鹅毛大雪纷飞;3月10日,虽然没有达到预报中的零下5℃,但还是非常冷,最低气温只有零下3.4℃;而今天,气温直线回升,最高将达到16℃。

  大雪、雷鸣、低温、高温,6天内如此密集的反常天气,连气象专家也感叹“罕见”。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3月9日的太阳雪是南京这个冬天的第九场雪。2008年的大雪打破了降雪深度历史极值,达到39cm。但是那一年的降雪范围,还要排在今年的后面,屈居老三。根据记录,2月10日至11日江苏的降雪范围之广达到50年第二。

  3月6日,南京上空飘雪的时候,天空中还响着隆隆的雷声。虽然民谚有“冬天打雷雷打雪”的说法,但气象专家表示,在南京“雷打雪”的现象还是第一次出现。

  更让南京市民记忆犹新的是,在2010年2月中旬,一天之内出现了7种极端恶劣的天气:暴雨、暴雪、雷暴、大风、冰粒子、冻雨和冰雹。这在气象史的记录中,从来没有过。

  今年2月以来共出现4次大范围雷暴天气。2月28日大范围雷暴天气中,共有41个站点出现雷暴,区域性雷暴出现频率之高、范围之大为历史罕见。

  极端天气催生恐慌情绪

  过多的极端天气,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而电影《2012》则加重了人内心的压力。市民王小姐是机关工作人员,年前,她看了电影《2012》,最近又在家里重温了此前播放的灾难片《后天》、《完美风暴》,联想起世界各地和身边愈演愈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心中充满恐慌,“地球迟早有一天会失控”。

  电影《2012》甚至让一些人产生了悲观。每当有报道世界的某个地区发生气候灾难时,这些人总会忐忑地问:“这是2012要来的预兆吗?”

  刘刚的妻子王萍就是这样的悲观论者。昨天早晨,刘刚一手抓着油条,一手随意地翻着一张报纸:太阳雪。“这鬼天气。”刘刚啃了一口油条,嘟哝着。刘刚30岁,目前在一个省级机关上班。对于刘刚来说,原本他并不关心天气,但现在,他却对气候非常敏感。“我常常会在网上搜索这方面的话题,最近的气候太异常了。”但刘刚的另一个心思是,拥有这方面更多的信息,可以在与朋友的交流中获得主动权,“现在经常聊世界末日的话题,掌握一些惊爆的信息还是很有用的。”刘刚笑着说。

  但刘刚并不担心世界末日的到来,“没有的事,我们要相信科学。”在刘刚的内心,玛雅预言更多的则是一种娱乐,要像电影或者小说一样看待。但刘刚的妻子王萍却在看完电影《2012》之后,有了一种难以排遣的恐惧感。

  “她太相信这些关于末日的流言。”刘刚说,看完电影之后回家,妻子看着已经熟睡的儿子,突然掉下泪来,“末日来了,孩子怎么办?”前一段时间,海地地震,不久智利又发生大地震,每一次灾难发生,王萍总是用带着一丝绝望的语气说:“唉,这么辛苦挣钱干吗呢?”随后,她半开着玩笑,“我们抓紧到银行贷款,买豪车买别墅吧,反正末日一来,银行也不会来追债了。”

  而王萍的一个朋友,就真的在银行贷款购买了一辆奥迪车,“世界末日不还款可能只是一种玩笑的借口,但确实有些人看淡了许多,开始提前消费。”

  王萍和她的朋友并不是个案。“谈气候色变”,成了许多人目前的心理状态。

  打开百度2012贴吧,里面有海量的关于地球末日的帖子。而这个贴吧,原先只是为了讨论2012这部电影。世界各地所有的异常气候都能在这个贴吧里找到,而不同的人为这些气候进行了不同的注解,悲观情绪在这个贴吧里蔓延。

  “最近一段时间来,我们接到了许多这样的咨询电话。”吴晓是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许多对气候恐慌的人打来咨询电话,首先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末日真的要来了吗?”吴晓认为,这些人可能患上了气候恐慌症。

  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气候

  最近的极端天气虽然很少见,但在气象历史上也曾有过,很多人在生活中也多次遇到过,为何这次却如此搅动了人们的神经,并让许多人不安,甚至产生恐慌?

  “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气候。”左志坚从哥本哈根回来后,突然感觉到,身边的朋友都爱聊气候的话题了。左志坚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2009年12月,他奔赴丹麦哥本哈根这座北欧城市,采访哥本哈根会议。

  左志坚说,他到达这座北欧小城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大雪,也没有冰冻,而在常识中,这样的季节,哥本哈根应该是座冰封的城市。“一个当地人向我抱怨,他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像这个冬天那样,竟然没有一片雪。”

  气候正在变暖,北欧人首先感觉到了这种变化。而哥本哈根会议更是传递了这个信息,拯救地球必须从现在开始!但受人关注的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达成什么实质性的结果,“这对一些人的心理产生了压力。”左志坚说,现实世界中各国没有达成一个一致性的意见,地球的环境会不会更加恶化?

  而其他信息加重了这些人内心的压力,比如电影《2012》。周安华是南京大学影视艺术系教授,在大众对这些灾难电影的欣赏中,他发现了一个变化的轨迹,“拿《后天》或者《未来水世界》这些灾难电影来说,观众欣赏这些电影,首先关注的是视觉冲击,还有特效。但《2012》这部电影,关注最多的却是‘末日话题’。”

  但在周安华看来,这种改变是自然的。“电影艺术,本来就是通过视觉、故事来传递一种信息,分享一种经验。”周安华说,《2012》用它精美的画面,传递了地球末日到来时的场景。惨烈的电影画面与现实中的哥本哈根会议结合,就起到了那种信息叠加的效果。

  而同时,随着网络等媒介的发展,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这些信息也是一种经验,比如关于玛雅预言,就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的,获知玛雅预言这个信息后,再欣赏《2012》这部电影,侧重点肯定有所改变。

  “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周安华说,网络、传统媒体、电影,还有我们切身的体会,多媒介的信息给我们的心理产生了暗示和导引。但在周安华看来,公众过多地关注气候,也有正面意义:“就如电影给我们传递的信息一样,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地球。”

  哥本哈根会议和电影《2012》,让人们对未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担忧,而生活中的残酷现实,无疑加重了人们的恐慌。

  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几乎整个世界气候都不正常。在北半球,大半个中国遭受寒流袭击,邻国日本冷成一团,蒙古300多万头牲畜被冻死。在欧洲,法国和西班牙也正遭遇冰风暴袭击。赤道地带和南半球则暴雨不断,造成肯尼亚、澳洲和巴西发生洪水和泥石流,上百人丧生,数千人流离失所。更让人们感到不安的是,地震伴随着反常天气频繁出现,2010年以来,截至3月6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5次。这也使得不少人开始怀疑,《2012》、《后天》等灾难大片中描述的世界末日会不会真的要到来。

  “之所以恐慌,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不对称的信息放大了。”心理学专家吴晓说,现在的人可以多渠道获得海量的信息,但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不能很好地消化这些信息,可能会被一些有害的信息误导,2012年是地球末日就是这些有害信息中的重要一环。

  气候被媒体扩大化了

  气候一下子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余志豪教授有点始料不及。

  “十年前,很少听说有气象新闻、气象记者这一说的。”余志豪记得,以前很多报纸、电视就是将气象台发布的预报原文照登,只是干巴巴的几个天气要素,现在则不同了,媒体大为发达,传播方式以及手段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网络异军突起,让人们对天气的单向接受,变成了一个互动话题,而媒体往往又会对这种互动进行二次报道,无形中让天气的报道频率以及篇幅大为增加,加深了人们的印象,而电影对此领域的涉足,也普及了很多天气科普知识。

  余志豪笑着说,10年前,他还是默默无闻的科学工作者,现在反而成了气象科普人员,以前市民对天气的了解也比较少,除了正常天气外,无非就是梅雨等常见词,很少有人听说什么副热带高压、太阳雪、牛背雨、黑昼天气,随着媒体的发达,这些新的或者陌生的气象名词,也被人熟知。

  “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恐慌,实际上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分不开的。”余志豪说。

  江苏气象台的专家也成了媒体追捧的对象。

  “记者常常会问我,这个气候异常吗?是不是百年一遇?我常常会告诉他们,不常见,但也不罕见。”江苏气象台的专家面对众多媒体的穷追不舍,常常以这样的回答来面对。

  比如3月9日的太阳雪,普通网民只要在百度上输入“太阳雪”三个字,就可以很容易的搜很多关于太阳雪的百科知识和天气新闻,可见太阳雪并不是一个很奇特的天气现象。

  “我就看过多场太阳雪。”一位气象专家表示,这并不是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观。完全没有必要把太阳雪和“世界末日的2012”扯在一起,没必要引起气候恐慌。

  江苏气象台的专家又举了一个例子,例如3月9日江苏省气象台预计3月10日南京的最低气温是-5℃。“3月达到-5℃是不是最冷的记录呢?”当时有媒体记者问。于是他打开1905年以来的3月气温记录,发现最低气温还有更低的-7.1℃。

  但是细心的媒体记者数了一下,-4℃以下的低温只有不足10个记录。“那3月10日如果达到-5℃,就是10年才会出现一次啊,还不算冷吗?”于是第二天媒体又开始拿-5℃的气温大做文章。

  其实在3月10日,南京的最低气温真的达到了-5℃,也不能说明气候在变糟糕,天气不正常。在3月份冬春交替的时候,气温反复的状态,正是这个季节的特点。而实际上,根据昨天的实际气象站观测,南京最低气温-3.4℃。3月的最低气温又被媒体扩大化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