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不利、机构臃肿,这几年社会对于大学教育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我们的大学到底怎么了?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关于大学改革的内容备受公众关注。那么,大学该怎么改?一流的大学该怎么创造?一流的人才又该怎么培养?
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从原来不到70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位,而这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将比2009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十年后,我国将有两亿人大学毕业。
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到底面临哪些问题?(征求意见稿)指出症结,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缺乏世界一流大学。为此提出,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其核心举措包括,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其中,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高校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
高校改革当中最大的亮点
王小丫(主持人):纲要中针对大学改革主要思路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张力(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它是一个高举改革大旗的纲要。为什么要出台这个纲要?党中央、国务院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想在2020年前建设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为了建设这样一个强国,我国的大学目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的障碍,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就必须有突破性的克服。而这次纲要对大学改革的亮点体现在:一个是教学的改革,一个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的改革”即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当中怎么能够把它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特别突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体制改革,解决的是政府怎么管学校,大学怎么自己去依法自主办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环境
王小丫:这次纲要的第19条,特别强调了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明确地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中国的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得还不够?
张力:人才的培养模式它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本科阶段就应该打下基础,以便他将来能够成为这个行业、这个行当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前,很多大学可能并没有把它摆在中心位置,在考评指标中,往往看重教授的科研成果这个硬指标,至于他教学教得怎样,却没占多少比重。这次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从高中到本科一直往上选拔培养的一个专门的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
张鸿(评论员):谈到创新型人才,其实更需要一个创新的环境。如果说学生是产品,那生产他的工人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那么,就要求老师得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那创新的环境有没有?这就要求学校得有创新的环境和能力。我认识一个教授,他从传媒转到一个传媒类的学校教书,他说他恨不得把他的经验一天就教给学生,但是学校不允许,他得按照教材走,因为考评是按那个来。最可怕的是,他教的学生去检举他,说他教的不是指定的教材,认为会因此到时候考不出好的成绩。所以,当老师没有独立创新的环境,学校也没有创新的环境时,培养出的学生怎么可能是一个创新型人才?
去行政化得先试点再推广
王小丫: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如何释放巨大活力?
张力:大学现在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的倾向,按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谈到的,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怎么去办大学?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大学怎么办?前一层意思,怎么去办大学是指政府怎么去管理大学,怎么去办大学,而后者是大学它怎么依法自主办学。
王小丫:网上有个调查,“实施政校分开,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其中,选择“管理方式换汤不换药”的人数占了一半以上。那么,一旦实施政校分开最担心的是什么?
张力:我并不担心这个政策不能贯彻下去,而是担心在没有完全设计妥当的时候就操作,会导致在某些方面走得不那么恰当。对于所谓的高校去行政化,我认为可以三句话概况,第一句话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第二句话是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立”就是要探索一套能够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政策、“破”则是破除现在实际存在的行政化倾向和一些相应存在的弊端;最后一句话是要从易到难,试点先行。如果可以通过局部的试点,找出这样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否是换汤不换药,如果是的话,再找出相应的对策。所以,试点先行然后逐步推广,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对策。
央视《今日观察》昨日21:55播出
热议“政校分离”
《中国教育》援引专家观点,《规划纲要》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高等教育领域,有一系列新的改革切入点和政策措施亮点,表现出“深水区”改革的典型特点。
《钱江晚报》文章说,“逐步”取消行政化管理模式的第一步,不妨俗一点,其手势简单一点,让学术卓越,业绩突出的教师拿最高的薪酬,这样“釜底抽薪”自然不会出现人人向权力、地位低头的现象了。教师的腰杆撑直了,才能仰望星空,才能展望世界。
《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说,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首先要的是尽可能发觉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大学可以通过让学生与教授进行公开的自由的知识辩论,以及和教授组成团队,参与团队工作,来发掘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的精神和思想有发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