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灯彩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隋唐时期更是达到鼎盛状态。大到亭台楼阁,小到手中提着的“小兔子”,苏州的灯彩以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曾于全国称最。然而,近年来,传统苏州灯彩渐渐从苏州人民的视线中淡去,在一年一度的苏州元宵灯会中被外地灯彩大抢风头。如今,苏灯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和保护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术,成了其传承人心头的一块大“疙瘩”。
汪筱文在展示刚刚为上海某灯会制作好的一批苏灯
传统苏灯精品令人称绝
汪筱文,首届“民间工艺家”称号的获得者之一,是苏州灯彩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
曾经,汪筱文连年在拙政园内举办大型灯会,还带着苏州灯彩跨出国门,在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举办大型灯会,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吸引无数当地人,时任新加坡总统对苏灯是赞不绝口。泰国诗琳通公主也收藏了苏灯代表作——亭台楼阁灯。现年66岁的汪老从抽屉里翻出了一叠照片。照片上,汪老用绸布和铅丝扎出来的孔雀,羽毛根根鲜明;拙政园荷花池里采莲的女子和轻舟竟都是灯彩作品,不注意看,还以为是真人……每一组景都非常逼真,效果堪比蜡像。
他介绍,苏州的灯彩,始于南北朝,盛于隋唐。宋代时就已闻名于世。南宋周密的《乾淳岁时记》载有:“禁中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三、四尺,皆玉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鸟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这些足以说明苏灯早已位于全国之首。
“三百六十行,苏灯是末行”
汪老在翻看照片时一直摇头,他说,这些让他引以为傲的精品,恐怕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汪筱文举例子说,被泰国公主收藏的那件“亭台楼阁灯”是苏灯的代表作。1959年,在全国花灯比赛中,汪筱文所在的苏州民间工艺厂制作的“亭台楼阁灯”被专家们誉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并一致推举为全国第一。这样一件“亭台楼阁灯”制作起来需要70个工,也就是说,一个熟练的好手需要两个半月才能完成。“如果按照70元一工的人工费算,就要将近5000元,再加上用料等,一件‘亭台楼阁灯’少说要卖到8000元,厂里又没有那么多资金做这些,没有人买的话就没有办法做。”
如今,他带着女儿女婿以及十几名工人在山塘街东齐会馆边上一间楠木厅里,靠承办一些中小型的灯会苦苦维持着。“三百六十行,灯彩是末行。”采访中,汪老几次加重语气说出“相当无奈”四个字。他介绍,全年灯彩的销售额就十多万,除去场地费和工人的工资,一年盈利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柔”“糯”乃苏灯最大特色
汪老介绍,苏州古典园林建筑造园艺术,明代吴门画派绘画艺术,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无不影响着苏州灯彩,从而使其形成了“精、细、美”的艺术风格。苏州灯彩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结构巧妙、雅致秀丽,具有浓郁的苏州地方特色。灯内配上吴门画派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画面,装饰上刀法流畅五彩缤纷的套色剪纸,灯点燃后,空气产生了对流,画面就开始周而复始地旋转,集中体现了苏州的民间艺术。
汪老强调,坚持精工就是为了体现苏灯的“柔”“糯”。这两个字这是苏州人千百年来形成的评价标准,无论饮食还是工艺。
苏灯应成为传播苏州文化的载体
在苏州,精通灯彩的手工艺人,大约有十五人。汪老无奈地介绍,作坊式的经营让这个行业产生了一些恶性竞争,部分灯彩师傅不得不降价吸引客户,为了不亏损,制作的材料和工艺就不得不打些折扣。汪老说,这样一来,苏灯就不能名之为“苏灯”了。汪筱文坦言,苏灯要出新并不容易,“精、细、美”是苏灯最引以为傲的特色,自然也提升了苏灯的制作成本,不仅要用上乘面料,制作者还要熟谙剪纸、绘画、糊裱等众多工艺流程。然而资金严重欠缺则一直是苏灯发展的最大阻力。
“南京灯彩的代表人陈柏华是我的徒弟,他用苏灯的技巧结合南京的人文特色制作的南京灯彩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为何南京的秦淮灯会每年能吸引上百万的游客,并在全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贵在陈柏华能够始终坚持做出具有南京特色的灯彩。人们去看秦淮灯会,看到的不仅仅是华丽的灯,也看到了南京深远的文化历史。”他认为,苏灯也必须成为传播苏州文化的载体,必须做出具有苏州特色的精品,才是传承、发展好苏灯的关键。王玲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