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互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不能让尊严那么容易脱落
· 有感总理强调
· 破解用工荒 首要是尊重打工者
· 录音拜年
就是看得起百姓?
· 什么时候才能把尊严还给农民工
· 你可知“钉子户”不是我真名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2 月 2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不能让尊严那么容易脱落
  快报首席评论员 西风

  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首先让人民生活得体面。体面,不仅是人民都能食饱衣暖,还要有体面的劳动,体面地、平等地享有公民的权利。

  人民的尊严,需要权力的谦恭,需要官员的收敛,需要对宪法、法律和人权的尊重,更需要社会分配和福利保障的公正和平等。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国度得到作为人的礼遇,尊严才能真正回到劳动人民的身上。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韩方明(2010年2月22日《南方日报》)

  18岁的周洋面对中国央视记者的提问,夺冠感言是:我可以让我的爸爸妈妈生活得更好一点了。这句话让许多人热泪盈眶。

  周洋家境贫寒,父母以摆摊做小生意为生。女儿冬奥会夺冠后,丰厚的奖金可以改变她家的窘境。但是,我想,此刻周洋更想表达的是另一层意思:身为奥运冠军的父母,社会地位会比过去高很多,活得会尊严一些、体面一些。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这里的尊严是什么?尊严不是“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的尊贵地位和身份,不是贵妇人脸上的脂粉。它是人类生而自由并享有相等权利的政治道德,是一种文明。靠身份的改变获得尊严,以财富的积累换取尊严,不是尊严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真正值得这荣誉。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不仅仅是一句执政主张,而且是宪法责任。在我国语境下,反映的是高层对人民权利特别是普通民众人格权利的尊重和关怀。但是,“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践诺“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各级政府任重道远。人民的期望值越大,对人的尊严的内涵理解就越丰富。例如,帮助贫困绝对是好事,但是你一副施舍的样子,会伤害到受助者的尊严。安徽来江苏打工的孙维国对“突击关怀”农民工的感冒,代表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尊严观。例如,“人格尊严”的法律界定原本能突出对个体人的保护,但是往往疏于保护的恰恰是公民权利保护机制。南京市民、身为法律工作者的拆迁户邓光扬被强扣“钉子户”称呼的屈辱,可能就是尊严失落的折射。苏州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获得多个学士学位的白领在博客中写道:我所想要的决不是一份工作,一份固定的薪水,我更渴望拥有事业感、价值感、成就感、尊严感。

  农民工、城市拆迁户、高学历知识分子都在尊严的阶梯前喃喃自语,他们期待的东西并无二致。这种尊严的价值观似乎与生俱来。然而,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对人民尊严的理解却不并行。电话录音拜年,“为了和百姓套近乎”,如此生硬虚伪的尊重,真的“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容易脱落”。至于资本压榨务工者、拜金超过人文关怀造成的“用工荒”,则是对尊严倒置的讽刺。如果没有制度设计的保障,如果不能成为宪法权利,如果社会福利结构或者社会分配机制还在失衡的轨道上心安理得地延续,尊严对普通民众而言,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从本版这组文章看,人民懂得尊严为何物。人民需要并渴望尊严,但不愿依靠施予获得,哪怕这些人民来自最底层的乡村。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各级政府新形势下的重要使命,马虎不得,虚伪不得。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