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3版: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对弱势人群的关怀怎能“放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2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对弱势人群的关怀怎能“放假”?
  这是一条让人不安的消息,安德门民工临时宿舍将在节前关闭(详见本报封9版)。临时宿舍本是一个缺乏长远规划的事物,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像这样在节前“关门大吉”,还是多少让人沮丧。这样的个案,背后是对弱势人群利益的习惯性漠视。在此类事体上,城市不能陷入“忽略少数人”的误区。

  这是一条让人不安的消息,安德门民工临时宿舍将在节前关闭(详见本报封9版)。临时宿舍本是一个缺乏长远规划的事物,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像这样在节前“关门大吉”,还是多少让人沮丧。

  这样的个案,背后是对弱势人群利益的习惯性漠视。

  一个挥之不去的诘问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官员,我们的富豪,我们的用人单位,在过年的狂欢中,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那些不愿回家或无钱回乡,蜷缩在城市角落的民工还有所谓盲流,是怎样过这个年的?

  耐人寻味的是,这样的习惯性漠视总是带着这样的规律:最初是潦草的关心,继而在公众的关注下倾注完美的责任,赢得民意喝彩。中间进入运行常态,社会反映也呈疲态,被关怀对象种种劣根性暴露了出来,政府初衷遭到了愚弄般的质疑,行政惰性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在建安德门民工临时宿舍一事上,政府当初汲取民意,以较为得当的方式为寻找工作无着落的民工创造了一方呵护身心、遮风挡雨的温情之所,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突然决定关门,无疑是在关怀冲动上后撤。冲动型的关怀和制度型的关怀,实际上是分居门里门外。不错,门关了,还能再开,可是长远的规划在哪里?有人过问吗?两相比较,民工宿舍的临时性,透露出这种关心的“临时性”和偶然性,无论是建与关,都是在仓促间完成,少了一份真诚。当下,对民工的慰问,时常成为季节性的新闻原件,比如天大热时送清凉,领导高温下工地,脸上的汗珠故意做成电视中的特写;比如天大寒时走家访户送温暖,领导捏着红包笑容可掬;过年前,各种帮民工讨薪的官样文章做足了,昨日还见广东副省长亲临一线检查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到车站码头为返乡民工送行也时不时有所见闻。但是,摄像机一撤,固定的慰问时间段一过,在最需要体贴的节日期间,哪里还有领导温柔的身影,哪里还有兄弟般的热情?这样的慰问,不说是作秀吧,也就像是在给民工“送站”,送完就了事,慰问开始“放年假”。等到节后上班,民工返城时,再去演示一番。然后,没什么宣传需要,关怀再打烊。

  春节有风临门,但是春风不度“民工门”,久矣。问题是,即使是这种仅有的、做做样子的恩惠,也不是每个民工都能得到的。

  这个愈加重视民生的时代,呼唤的不是一时一处的“应对性”温暖,而是制度性关怀、普惠性良策。

  民工临时宿舍的关门了之,对民工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从“临时”走向“正规”、“固定”,这是民工们内心深处遮掩不住的期望。想想那些即将回到城市为生存而搏斗的民工,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心情该是怎样的复杂。

  谁也不能否认,住临时宿舍已经成为各地来宁民工的现实福利。被盲流占据也好,对市容造成不佳印象也好,这些难题应该交给制度来管,但无论如何不该在这个节骨眼上牺牲民工的集体利益,致真正需要帮助的民工无处安身。倘以驱逐盲流的目的而关闭民工临时宿舍,实际上既有违当初庇护民工之意,也表现出一种短视,显然,尽管就官方的管理初衷而言,盲流是不被考虑住临时宿舍的,但盲流的出现恰恰是为城市管理带来了危机,对政府能力带来了考验。盲流也是需要关心的对象,如何处置眼前的乱象费思量,但实在不是“关门”这一种懒人办法。

  在此类事体上,城市不能陷入“忽略少数人”的误区。著名的英国“一个人的火车站”之例,启示我们要始终想到那些还需要临时宿舍的民工,只因多数民工暂时离开就想关门,并试图以身份甄别等冰冷的做法来保证民工临时宿舍的“纯正性”,并不是公平的做法,甚至还带有歧视的味道。

  城市关怀民工,必须是彻底和有连贯性的。当民工失之于普遍而又持久的温暖,生存无着落,他们离所谓的“盲流”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如果不能做到彻底和有连贯性的关怀,不能坚持城市对所有的生命进行平等呵护这个中心价值观,那么纠缠于“盲流勿进民工临时宿舍”的问题,就是一种走偏,也难让公众信服。这就是虽然保护民工临时宿舍的“纯正性”听起来理由很正大,但并不被理解的真实原因。

  这是另一个话题。但是一个个“另一个话题”的存在,也促使我们进行深度的思索,为什么临时宿舍会“左右为难”,关也不是,不关也不是?为什么慰问的喧嚣散尽,民工的脸上还是充满了忧郁感?

  答案有很多,但是缺乏连贯性的制度关怀,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回到“过年关怀”这个话题,就应该做到人可以放假,关怀不能“放假”。

  诚然,从一概漠视,到有所重视,有所关心,这是一个进步,但是社会最需要的进步是,通过制度的改良,使天下民工得到足以依靠的关照和尊严。制度的改良,不似临时宿舍说建成就建成,需要假以时日,但是,真诚的关怀不是领导脸上的表情,无须时间来酝酿。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