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发现 戏外真相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孔子和南子到底有多暧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2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孔子和南子到底有多暧昧
  ◎卫国太子欲谋刺南子,为何未成

  ◎子见南子,到底有多出格

  ◎电影《孔子》中,到底漏掉了南子的哪个罪证

  最近,电影《孔子》热映,影片中,周迅扮演的南子和周润发扮演的孔子,有段精彩的对手戏,被认为是整部电影中最“香艳”的片断。观众看了以后,一个直观的结论就是:人海茫茫,唯有“淫女”南子,堪称孔子的红颜知己;而孔子对她,似乎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

  众所周知,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有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他对女人的态度受到很多人的批判。电影里这段大胆出位的表演,实在有悖于国人理解中的孔子。是电影哗众取宠,还是人们过去的认识有误?历史上的南子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发现》周刊为您揭开真相。

  电影中,南子用言语和行动挑逗孔子

  在电影《孔子》中,孔子在门徒的陪伴下,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不久,孔子一行人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让孔子在卫国开馆讲学,并答应给他每年6万担粟米的报酬。国君还告诉孔子,君夫人南子很仰慕孔子,希望能见上一面。

  电影中的南子被描绘成这样一个女人:她外表美艳动人,喜欢读书,在处理国家大事上颇有谋略。不过,她的名声很差,被认为是个私生活淫乱的“妖姬”。尽管如此,孔子还是答应和她见面。

  孔子到了宫中,忐忑不安地在珠帘外跪等。南子很快华丽登场,裸露的脚趾、精致的妆容、湖蓝色的长袍,果真是个美艳绝伦的“妖姬”。两句寒暄后,南子走出珠帘,围着孔子走了一圈,她硕大的裙摆,轻轻拂过地上跪坐的孔子。接下来,南子开始用语言挑逗孔子。

  两人一问一答,南子步步紧逼,句句挑逗,围绕 “情”“爱”二字纠缠不休;孔子的表情却逐渐释然,流利应对南子的刁难。两人相谈甚欢,最后,南子恳请孔子留在卫国,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见。对于孔子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会,然而孔子却谢绝了,被问及原因,他答“微臣从未见好德如好色的人”。

  此言一出,南子深深折服,态度转为凝重,她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继而行大礼并跪拜。南子的话,击中了孔子内心,他脸上瞬间闪过复杂的表情,几欲落泪。

  《论语》中用23个字讲述孔子和南子的关系

  孔子和南子,在电影里被描绘成偶像和崇拜者。妖艳娇媚的南子,不仅推重孔子的学说,而且向孔子抛出了爱的绣球。为了自己的理想,孔子断然拒绝了南子不合伦理的要求,但是显然,南子的睿智和美貌已经深深印在了孔子心中。

  电影讲述的这段典故,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在春秋时期,真有这么一位“妖姬”吗?她和孔子的关系到底怎样呢?要搞清历史的真相,还得从当时的历史典籍探究起。

  关于孔子见南子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雍也》中,有这么一段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注:通“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短短23个字,大致可以理解为:“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若做了不正当的事,天弃绝我吧。’”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和电影中一样,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子路,也是个性格鲁莽、口无遮拦的人。在电影中,他之所以对孔子不满,是因为他认为,南子是个作风不检点的妖姬,而孔子居然要见这样的人物,实在不妥当。

  和电影中不同的是,《论语》通篇,对子路“不悦”的原因,并未多做解释。于是,这段时间、地点、事件均含糊不清的表述,成了2000多年来不断被追问的一个话题。

  南子是克里奥佩特拉式的“妖姬”

  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他们见面后到底做了什么?他们做的事情是否超越了礼制的范围?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南子其人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关于南子的记载,有史可查的资料并不多。除了《论语》中的寥寥数字,在《左传·定公十四年》中,有相对详细的记载。南子是宋国皇室的贵族,与自己的堂兄有染。后来南子嫁给了卫灵公,卫灵公非常宠爱南子,总是按照她的意思办事。有一次,南子想见一位叫“朝”的宋国公,卫灵公就约了朝在洮这个地方相会。

  就在他们相会时,卫国太子蒯聩正好路过宋国,听见有人唱歌:“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听了歌词,蒯聩勃然大怒,因为歌词的意思是说:“已经满足了你们发情的母猪,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的种猪?”这里,母猪暗指男女关系混乱的南子,种猪则暗指宋公子朝。不堪羞辱的蒯聩于是决定除掉南子,杜绝丑闻再发生。

  蒯聩带一个叫戏阳速的手下去见南子,他命令戏阳速,见到南子后,以自己回头为信号,戏阳速立刻动手杀死南子。戏阳速爽快地答应了。然而,真的见到南子后,也许是被南子的美艳耀花了眼,尽管蒯聩先后三次回头示意,戏阳速却始终没有下手。

  聪明的南子察觉了太子的心思,哭着跑到卫灵公跟前告状。卫灵公拉着南子的手登上高台,帮她壮胆示威,蒯聩吓得离开了卫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表清白

  孔子与这样一位名声不好的女子见面,旁人难免胡思乱想,子路不高兴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孔子死后,随着他的学说广为传播,被冠以圣人的名头,这段不清不楚的历史,对他的形象多有不利。

  于是,在孔子死后大约400年,司马迁站出来为他正名了,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他花了比《论语》中多出数倍的文字,来描写“子见南子”。

  根据司马迁的描写,当时的情况是,南子特地派人找到孔子,告诉他,凡是前来卫国,想觐见国君,必须先见她南子。至于孔夫子,她南子是愿意见的。南子的话,等于直接告诉孔子,如果不见她,想在卫国有所作为,就是做梦。于是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司马迁还详细描写了两人见面的场景。“夫人在絺帷(注:帐子)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在这次见面中,孔子和南子隔着纱帐谈话,孔子只听见帐子里面环佩叮咚,却始终未见帐中人真面目。

  有了这段细节确凿的描写,对《论语》中的暧昧猜想似乎终结了。比如,清代的经学大师刘宝楠,就依照《史记》的观点,把那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解释为:“我怎么敢不见南子呢?不见的话,连天都要厌弃我。”照此理解,孔子是为了理想而委屈自己,见了一个不想见的人。

  尽管有人认同《史记》,但司马迁之后的儒家学者们,就孔子和南子的关系,并没有达成共识。例如,《朱子语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学生向大儒朱熹求教《论语》中“子见南子”一章的意义,朱熹给出了一个有点离谱的答案:“此是圣人出格事,而今莫要理会它。”这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让人疑窦丛生。“子见南子”到底有多“出格”呢?

  林语堂让南子站在了孔子的对立面

  孔子到底有多出格,后人似乎一直没争出结论。到了上世纪20年代,“打倒孔家店”的时代来到了,儒学成了人人都能批判的“歪理邪说”,而孔子,自然也就成了新文化旗手们的靶子,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大作家林语堂,从孔子的一堆旧事中翻出“子见南子”,洋洋洒洒铺陈出了一出独幕话剧。

  独幕剧中的南子,是一个新时代的新女性,她要求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都有入学读书的权利。为此,南子还跟孔子唇枪舌剑地辩论。最后,一群美女唱着“郑卫之淫声”,连歌带舞,将孔子师徒包围起来。见到这种礼崩乐坏的情景,孔子吓得落荒而逃。

  独幕剧《子见南子》中,孔子被拽下了圣坛,成为一个懦弱的凡人。这迎合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就连孔子家乡曲阜的学生,也看上了这出独幕剧。1929年初夏,位于山东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排演了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很快,《子见南子》跟二师的学生以及部分的曲阜市民见面了。戏中的台词,都是现代的新名词,一时间,煞是轰动。

  《子见南子》的歌舞声还未消散,一封署名“孔氏六十族人”的信就递到了教育部,状告二师侮辱他们的祖宗,要求撤换校长。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和副部长蒋梦麟、马叙伦都是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山东教育厅厅长也是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他们自然不会偏袒孔子。但在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长孔祥熙的干涉下,教育部的最终的结论是,学生演戏不等于侮辱孔子,二师校长以另有任命为由调走,并不处罚,各校以后不许再演《子见南子》。

  电影《孔子》漏掉了南子的另一个“罪证”

  林语堂的独幕剧之后,“子见南子”渐渐被遗忘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事隔80多年后,胡玫又将这段“桃色新闻”拿来炒作。“戏骨”周迅和周润发,更是把两个人见面时的复杂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影片在《史记》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挥。南子的挑逗赤裸裸,但是爱慕的心情却真真切切。孔子虽然“情思深深”,但是坐怀不乱,发乎情而止乎礼。

  《史记》记载,孔子从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卫国。卫灵公给孔子 “奉粟六万”,但却觉得他是一介酸儒,并没有真正重用他。后来孔子离开卫国,想到陈国去,却前路受阻,只得又回到卫国。“子见南子”的事情,就发生在孔子回到卫国后,这一年是公元前495年,孔子大约57岁。见过南子后,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丑之,去卫。”从《史记》看,孔子离开卫国,和南子的挑逗无关,也和电影中他预言的“卫国将乱”无关,倒是关乎卫灵公和南子对一个书生尊严的漠视。

  电影《孔子》中,孔子拜别南子后,携众多弟子离开卫国,而南子则在之后的卫国内乱中被暗箭杀死。南子的死法,纯属虚构。因为,在史书中,关于南子的下场并未多做交代,倒是她在卫灵公死后,矫诏立太子,成为十恶不赦的又一“罪证”。

  谁把清白的历史搅糊涂了

  一个性格活泼、好玩权术的女人被丑化成“妖姬”,孔子因为不小心和她见了一面,而被后人抓了两千多年的把柄,“子见南子“引出的风波不算小。不过,无论如何演绎,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地位不容否认。娱乐时代,一段小小的“绯闻轶事”,时人尽可以尽情演绎。

  至于事情的真相,现代著名学者程石泉是这么下结论的:“实则孔子见南子乃一极平常事;子路不悦孔子见南子,亦极合情理。孔子于无可奈何中,不觉出言严重如此。孔子人也,非圣也,孰能免过。后之儒者或过事渲染,或曲为讳护,皆不当也。”的确,如果不是过去的学者多事,非要为孔子还个所谓清白,这段“绯闻”也就自生自灭了。而大半辈子“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肯定没有想到,后来有那么多人非要为他辩护,清清楚楚一件事就这么越辩越糊涂了。

  (感谢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