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声音·看法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
· 名嘴同期声
· 直接引语
· 斯人已逝,公案难清
· 看到柒周刊想起《时代》
· 莫让代课教师“望蚕兴叹”
· 最喜欢“柒调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2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
  回家吧,回家吧。光阴如梭,归心似箭,因为那里才让你安适地入眠,现在你将一心享受团聚的欢乐,而很快,你还会离开,你会回到流水线旁、脚手架上。

  此刻,正有无数的人在回家的路上,有很多人已经回到了家中,还有很多人手里掂量着刚刚买到的车票,准备踏上回家的路。

  这个时刻,社会的主题被“回家”占据。这是一个温馨的主题,为了一个温馨的目的,我们千方百计,哪怕忍受各种艰辛。回家之路,不只是以地理来计算,更是以心情来丈量,再快的交通工具,都嫌太慢;再拥堵的路途,都不会折回。

  回家,不是一个命令,而是一个召唤,以及,一个心愿。除夕团圆,游子返乡,这是中国的民俗,一种文化基因,根植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不像命令那么威严,然而比命令更加难以违反。远方的召唤是无声的,每个人的心愿是真切的,大家就这样,共同走上回家之路。

  无论富贵,无论贫贱,无论远隔千里,无论近在咫尺,哪怕病卧医院的人,只要可能,也会回到家中。我们以回家的方式,表明我们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物个体,而是身处亲缘和乡情之中。

  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返回。我们驾车而返,我们万里风尘,我们飞越山川,我们一路饥寒……我们很早就在预订车票,我们一路忍受挤迫,而我们知道,我们必须要在除夕来临之前回到那生养我们的土地。

  每个人都在赶回家中,而那个作为永远方向的家,对于不同的人又是何其不同。生长在彼处,生活在此处,越来越多的人是这样。我们生长在一座城市,生活在另一座城市,回家的路在两座城市之间。我们生长在乡村,生活在城市,回家的路便要穿越山山水水。

  我们中的许多人,生长在城市,生活在城市,我们是城里人,于是我们哪怕奔忙不已,仍然感到生活坚实。我们中的许多人,生长在乡村,生活在城市,因为各种机缘,成为社会的“中坚”,因而“根在乡村”渐渐只是一种勿忘根本的品德,我们其实已经离开了乡村,我们真实的家在城市,我们回到乡下,只是回到本原。我们中的许多人,生长在乡村,生活在城市,然而其实不过是寄居于城市而已,那么回家是真切的归途,那是温暖的全部来源,也是漂泊的全部动力。

  并非没有从乡村到乡村的回家线路,但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大量的人,回家便是从城市回到乡村。城市在吸纳越来越多的人口,城市其实以一种拒绝的方式来实现着这种吸纳。流水线与脚手架并不拒绝任何人,然而城市社会对流水线旁、脚手架上的人似乎还是在拒绝,可以做工,不可以入户,这是许多人的命运。他们被抛在半途。流水线和脚手架有着严格乃至严酷的时间节奏,他们不可以离开,总体上来说,这一个他可以离开,那一个他也可以离开,但工业和建筑所需要的“劳动力”是大量的,流水线和脚手架规定了大量的人要被钉在那里。这些被钉在流水线和脚手架的人,只有遥远的家。

  流水线旁有宿舍,脚手架边有工棚,那是睡觉的场所,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地,是尽快返回劳动现场的集结地,而不是家园。城市是邻近的,也是遥远的,城市生活就在眼前,城市生活又远在天边。

  回家吧,回家吧。家里有父母,你们已一年未见;家里或有妻子,或者,妻子也在另一座城市,另一座工棚,另一条流水线旁边,而现在你们将得以相见。

  回家吧,回家吧。光阴如梭,归心似箭,因为那里才让你安适地入眠,现在你将一心享受团聚的欢乐,而很快,你还会离开,你会回到流水线旁、脚手架上。那个令你安适地入眠的地方,也是你不得不离开的地方,你要使自己不至于无所归依,你必须离开那个归依之所。生活就是这样。

  一切回家的人,都怀抱着生活的向往。优裕生活是美好的,穷困之中的人们至少也拥有未来的期许,他们都回到了家中,衣锦荣归也好,艰涩而回也好,父母对你们的爱是无差别的,子女对你们的爱是无差别的,夫妻之间的爱是无差别的。爱是无差别的,这是莫大的慰藉,也是所有人都有信心去争取未来的源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