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做梦都没想到住上这样好的房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2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VS 绵竹的苍翠青山漂亮年画
“做梦都没想到住上这样好的房子”
一位绵竹人说:这辈子都记得江苏的恩情 来自江苏的援建者说:我们都是绵竹人
    

  四川绵竹的汉旺镇,矗立在汉旺广场上的那座永远停在14时28分的钟楼,已经成为“5·12”历史性时刻的永久纪念物。

  从汉旺老镇往南2公里,一条30米宽的新汉旺大道一侧,一座由江苏无锡援建的汉旺新镇已拔地而起。日前,快报记者回访四川地震灾区。在江苏20个城市的对口援建下,一个脱胎换骨的绵竹正从废墟上崛起新的希望。

  小桥流水,灰瓦白墙

  这是新娘的新房

  “做梦也没想到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

  ——一位老人

  

  龙门山脚下的土门镇,向元丽在家门口贴着红喜字,1月22日她才结的婚。对于32岁的向元丽来说,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二次婚礼。她的前夫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给了她巨大的打击。后来,眼看着江苏援建者们帮村民建造起漂亮的新房,向元丽心中再次充满希望。2009年9月,经人介绍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

  罗荣村在地震中遭遇重创。震后仅7个月,在江苏常熟援建下,该村成为绵竹第一个农房重建集中居住示范点。小桥流水的掩映下,灰瓦、白墙、坡屋顶的川西民居就在废墟上立了起来。

  在绵竹农村,像向元丽这样能住进新房的村民不在少数,很多江苏援建的廉租房、安置房都已陆续交付使用。在汉旺新镇,一排排白墙蓝瓦的三层小楼让人联想到城市郊区的联体别墅,这其实是无锡援建的廉租房。

  一楼的这户人家是才搬新家十多天的韩素清老人,因地震中被砸断大腿,老人平时只能靠轮椅,或者挪竹椅行动。谈起新家,78岁的老人特别开心。“我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韩素清说,“本来我们这样的人是一无所有的。”在与儿子住了一年多板房后,他们终于搬进了新家。“电视和冰箱是朋友送的,厨房灶台是无锡援建指挥部的人帮忙安的。”韩素清现在的房子是42平方米,租金是每平方米2毛钱,一个月十几元房租。“我真是做梦也没想过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啊!”

  在宿迁免费上学的女孩:

  我想留在江苏当记者

  “我要好好学习报答江苏人”

  ——杨琴琴

  

  由于回访时正值寒假,学校的孩子们都放假回家。也正因寒假,在绵竹市绵远镇广西村,记者恰巧遇到了在江苏宿迁上学的20岁女孩杨琴琴,她是震后绵远镇去宿迁上学的17名学生之一。

  其实早在2008年9月,琴琴就拿到了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可当时她却含泪把通知书藏了起来。地震将家里房子震塌了,贫寒的家庭去哪儿筹学费呢?“爸妈太辛苦了,上学的钱正好给家里盖房子。”琴琴想打工,爸爸妈妈只得同意。

  后来,听说当地政府组织中学毕业生去宿迁免费上学,琴琴突然感觉有了希望。去年9月,与16名来自灾区的孩子一道,琴琴成为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数控专业的学生,学校减免了他们在校期间全部学杂费,还给他们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费补助。入冬后,考虑到琴琴他们没有经受过宿迁的寒冬,当地政府还特地给他们送去了每人一件加厚的羽绒服。

  琴琴特别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次宿迁上学的机会,或许我只能去打工了。”琴琴说虽然现在学了数控专业,可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而且她还说希望以后有机会留在江苏工作。

  琴琴就读过的中学在地震中垮塌,现在回家后琴琴发现江苏人帮他们建了一所崭新的学校。而早在2009年秋,江苏在绵竹援建的56所中小学、幼儿园就已经顺利完成交付。各地援建学校也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如苏州各界捐款8000多万元建成的孝德中学就是苏州园林的风格,学校墙壁画着绵竹当地的年画,细节之处都能让人感觉到两地的深情厚谊。曾经有一位绵竹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些援建的学校让绵竹教育“一夜进步了20年”。

  一份最特别的礼物:

  我想送头猪,可他们不收

  “我想给指挥部送上一头亲自饲养的生猪”

  ——绵竹市玉泉镇的生猪养殖大户钟长兴

  

  搬进了新家的农民重建了家园,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九龙镇本是农业为主,震后,一片崭新的园区“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在镇上的山脚下成立了。

  “刘主任,我又来找你要‘土著菌’啦!”在生猪养殖大棚外,记者听到背后有人喊住了刘照亭。作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刘照亭是大家信赖的专家。从2008年7月开始,他就来到了绵竹,“既然来了,那我们就要把最先进的成果和技术带来,帮助灾区群众致富。”

  而刚喊他的人叫钟长兴,是绵竹市玉泉镇的生猪养殖大户。地震震垮了猪舍和饲料厂,这给钟长兴带来4000多万元损失。可他一直想找机会东山再起,后来在农业示范园看到了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他就在刘照亭等专家的指导下,采取了新技术养猪,生意也开始兴旺起来。他要的“土著菌”是发酵床的材料,主要就是镇江农科所免费提供的。谈起江苏的援助,钟长兴很激动:“我一直想给江苏援建指挥部送一头猪,可是他们总是不收。”朴实的钟长兴说,他找不到更好的表达心情的方式。

  有人想用送猪的方式感谢江苏援建者,而也有人用歌声表达感恩。在清平乡,九顶山羌汉山歌队就是用山歌表达了对江苏江阴援建者们的谢意。在清平乡敬老院,记者见到了山歌队队长张扬慧以及词作者孟开金老汉,他们与山歌队队员都穿上了漂亮的羌族服装,用大山的曲调唱出最淳朴的情感。张扬慧告诉记者,地震后他们创作了数十首山歌,一定要把这些山歌传下去,让羌汉文化发扬光大。跟记者告别时,山歌队员们深情地唱起了《拉住亲人的手》。“我们都不敢大声唱,因为唱得很大声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流眼泪……”张扬慧拉着记者说,此时,她的眼眶中已经盈满泪水。

  一个特殊的地方:

  你们一定要看看新体育馆

  “新体育馆是绵竹人的诺亚方舟”

  ——绵竹文化体育局干部朱世成

  

  记者遇到很多绵竹当地干部,地震夺去了他们的亲人、同事的生命,可经历灾难,他们坚强地挺了过来,与江苏的援建者们并肩作战,要把绵竹建成最美丽的家园。

  53岁的朱世成是绵竹文化体育局一名干部。听说记者们从江苏远道而来,他坚持带大家去看看绵竹在建的体育中心。“那里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朱世成讲起体育馆的故事。

  地震后,朱世成与同事们马上就投入了救灾之中。5月12日晚开始,朱世成不知道抬过多少人。“活人抬进去,死人抬出来。我一边工作,一边流眼泪。”震后的5天5夜中,朱世成一共睡了不超过5个小时。当时尚未建成的绵竹体育馆是个敞开的框架建筑,这里成为临时安置伤员和灾民的集散地,朱世成说:“那时体育馆就是我们绵竹人的避难所,就是救人生命的诺亚方舟。”

  灾区援建项目中,新体育馆再次被提上日程。而就在朱世成忙着这个项目时,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了,他对哥哥说:“你先照顾妈,那么多苏州人在帮我们建体育馆,我不能去尽孝,就靠你啦!”2009年11月26日,绵竹新体育馆开工的前两天,噩耗传来,母亲因病去世。朱世成赶忙回家帮助料理后事,不到两天,他转身就回了工地。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说的是:感谢江苏,感谢苏州,我这辈子都记得江苏人民的恩情。”临行前,朱世成跟记者说起这些话,再次湿润了眼眶。

  

  

  

  “我们都是绵竹人”

  绵竹本地的干部为重建家园舍小家顾大家,而江苏援建者们更是丝毫不敢懈怠,无论干部还是工人,他们都把绵竹当成自己的第二家乡来建设。

  在苏州灾区援建指挥组,指挥长沈国芳是被公认的工作狂。苏州援建指挥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沈国芳来绵竹的第一天就工作到次日凌晨一点,每天早晨就站着喝一碗稀饭,中午七八分钟就解决掉午饭,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工地。

  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不到半年的时间,沈国芳的大哥、岳父、父亲相继去世,经受着三位亲人离开的打击,可是沈国芳根本没时间去放任自己的悲伤,他每次只花两三天处理完家事,便马不停蹄地赶回绵竹,工人们只见沈总左臂上戴着的黑纱,却不知道他心里的伤痛。

  在绵竹,无数江苏人像沈国芳一样无怨无悔地来到灾区默默奉献。在无锡对口援建现场指挥部里,两个做饭阿姨引起记者注意,她们是59岁的宋连英和45岁的余雪珍。宋连英说,无锡的援建者们刚来四川时,习惯了清淡江南菜的他们很难适应川菜的麻辣。“我们听说要来灾区给无锡的援建者们做饭都很开心。”余雪珍说,从2009年4月来到绵竹,9个多月了她们没回过一次家,“援建干部们都很辛苦,我们一定会做出最香的家乡菜,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对江苏援建者来说,语言障碍慢慢克服,寒气湿气不断适应,川菜的麻辣也会习惯,到绵竹就是为同胞重建家园的。有人为赶项目,在工地上挂了盐水一挂就十来天;有女援建者怀着身孕还在工作,直到生产前十来天才回家;年轻小伙子刚办完婚礼,就赶回了工地……“我们都是绵竹人了!”采访中,不止一个援建者这样告诉记者。他们心里也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完成援建,让绵竹人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快报特派记者 张瑜 文

  快报特派记者 施向辉 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