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耕在座谈会上发言 图片由本人提供
1月26日上午8点30分,扬州梅岭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王力耕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走进了中南海,手里2000多字的发言稿是他在凌晨刚刚赶出来的。这天上午,他要代表基础教育界说说大家的心里话。有30多年教龄的王力耕最不怕的就是在台上讲话,可这回他紧张了,因为他参加的是温家宝总理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座谈会,在总理面前谈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总理:不怕说得重
座谈会代表们刚刚坐定,总理就走了进来,这时9点不到。“总理没有急着落座,而是绕场一周和10位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代表一一握手,看起来更像一位儒雅的长者。”王力耕的座位被安排在紧靠着总理的右手。“总理好!”王力耕只记得自己当时就说了三个字。总理回答:“大家好!”
“我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放着一样的物品:一个装有红、蓝笔和纸的文具盒、一张发言顺序安排表,还有一张提醒大家把发言时间控制在12分钟内的小纸条。”看到这纸条,王力耕不免有些紧张。身为教师,他甚至不用看表,就能准确感知和掌控时间,从来不会超时,准备的2000多字发言稿也计算过,12分钟差不多,可在总理面前会不会因为紧张而超时?
9点,会议正式开始。“大家都知道总理亲和,但比我们想像的还要亲和。他说了开场白,大家就不紧张了。”王力耕清楚地记得,当时总理说:请大家说,不怕提意见,不怕说得重。大家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所以好多代表说了自己的心里话,不读稿子了。会场的氛围后来是很轻松很活泼的。”王力耕当时也放下心来。
超时2分钟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第一个发言后,第二个就是王力耕发言,他想向施一公借表,但两人的位置是相对的,没办法借。“我只好开始讲,越讲越激动,把内容都说完了,才感觉自己似乎是超时了。”讲完抬起头,王力耕才发现,原来会场四角都有电子钟,只要抬头看一看就能知道确切的时间,不过由于太激动,他当时根本没发现有钟。
后来王力耕留意到,每位代表都超时了,不过总理并没有责怪大家,反而让大家都把话说完。最后原定在11点就能结束的会议,一直延迟到12点20分才结束。“会后施一公教授告诉我,他讲了15分钟,我差不多讲了14分钟,果然超时了!”王力耕说,自己不是紧张,而是太激动了,这是自己难得的一回“失控”,而且现场所有人都“失控”了。
向总理提出三点建议
王力耕发言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王力耕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把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普通初中办成了一所公认的优质素质教育学校,所以才有了代表江苏教育界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机会。1月23日接到省里的通知要到北京参加座谈会,但直到到了北京,他才知道自己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与总理座谈的机会。
1月25日,就在座谈会的前一天,王力耕把《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读了又读。一直到1月26日凌晨才写出了2000多字的发言稿。
王力耕说,怎样化解“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难题,《报告》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切中时弊。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目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整天忙于作业,无暇思考,何谈创新精神培养?为什么负担过重?除了东方文化的深层次原因之外,层层级级把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也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直接原因。如何化解,他在会上向总理提了三点建议:一是体制上,公、民办要错位发展。二是管理上,教育管理要专业化。教育管理干部要从行政体制里分离出来,恢复其专业性特点,真正实现“教育人管教育”,进而实现“教育家办教育”。三是评价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他还特别提到了评价观的问题:学校办得怎么样,要看学生培养。看学生培养要问三问:学生在获得高分的同时,是否愉快?学习过程愉快,才能“剩下来”成为素质;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是否具有潜力?潜力,就是学习力,终身教育的社会需要学习力。学生毕业以后,是否眷恋母校?学校教育,让学生带走的不仅是分数、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走一颗感恩之心,而不是怨恨“撕书,砸锅,骂老师”,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快报记者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