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山”本是别名,但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注册“域名”。
南京城北,挹江门内,这座拥有43米小身段的山头本名“四望山”。
踱出几步,便登临山顶,这跟攀爬紫金山的肌肉酸楚过程大异其趣。这种不劳而获的廉价快感令我突生怅惘——想必登山爱好者是不会在此处久留的。当然,“四望山”也并无做“耐力攀爬”功用的打算。这里更像是一处健身场所:老人打太极,壮年练跑圈,孩童玩器械,“崎岖之乐”转为“平地之乐”,不离“生命在于运动”之宗源。
既然四望山的高度不具备“攀爬功能”,那么“瞭望功能”也就指望不上了。落定“四望亭”向四边极目张望,远处景物被几幢其貌不扬的老式楼盘给遮蔽了。于是疑惑这座山头难道是靠“拜山头”拉关系才得此雄健之名吗?
“谷歌”一下。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记载:“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矣。”孙吴所建石头城便基于此地。《石城山志》有云:“金陵有四望山,坡陀而南。皆赤石结成,冈阜崇隆,为大江屏障,故得石头之名。”史载石头山,悠然两千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方志又云:“吴大帝尝与仙者葛元(玄)共登涉之。”据说,这座山的“前世身板”状似“武二”而非“大郎”,足以供人登高远眺,悠然四望。唐代之前,山下长江滔滔,山体权当“大江屏障”,雄壮宛如“天然军事要地”,乃历朝历代兵家布防之要地。
四望山改称“八字山”,源自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途经中山北路,国民党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斯时,这片儿还没有发展出房地产业,周边房市萧条,站在中山北路的百姓就能直击山腰八字。人们便改称此山为“八字山”。
上世纪60年代末,根据当时人民政府工作重点,八字改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至70年代末,又更迭为当时使用频率颇高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据说,游人登上山腰,拨开树丛,还能依稀瞧出这八个大字的端倪。记者找来一位老者望其带路指认,后者摊手耸肩表示遗憾。
山上游人,了解八字山掌故者不多;“八字内容”只知其一者也少。如今这座山头,退避了口号风暴,洗褪了政治色彩。
悠游山水之间,尽享休闲之乐。这种纯粹的风光游,简约轻快,甚至可以悠闲大方地踱出八字步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孙吴所建石头城便基于此地
此山拥有43米小身段,极易行走,并不打算为难行者
人群中,了解八字山掌故者不多,健身是他们来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