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能陪奶奶过年,太好了
· 学生发帖 呼吁学校补课
· 阿凡达?不,这次是蛤蟆
· 特殊的新年礼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2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东大专家“架”起无线微电子神经桥,让相隔千里的两只蛤蟆“互感互动”
阿凡达?不,这次是蛤蟆
  克隆Navi人可以让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阿凡达》里的这个超炫幻象令人惊叹。或许这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东南大学的专家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前不久,东南大学的专家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实验:利用“微电子神经桥”和3G无线网络传输技术,让两只相隔千里的蛤蟆似乎有了“心电感应”,一只动了,另外一只也做了同样的动作。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心电感应”就会发生我们身上。

  相隔千里,俩蛤蟆互相感应

  实验1月20日进行,由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王志功教授、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晓迎教授共同主持。昨天,王志功播放了实验现场的一段视频。

  两只蛤蟆四肢叉开,静静地躺在试验台上,一只在东南大学的实验室,另一只在北京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内。北京的实验人员在蛤蟆的腿上滴了一滴醋酸,那只原本没动弹的家伙突然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不由自主地缩起了左腿。这种刺激似乎会传播,几乎在同时,南京蛤蟆的左腿也同样猛地缩起,就连动作幅度也完全相同。实验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是在南京蛤蟆的右腿上滴醋酸,怪事出现了,南京蛤蟆缩腿的瞬间,北京蛤蟆也缩起了腿。

  这让记者看得出神,每次实验时,那只没有受到醋酸刺激的蛤蟆也会跟着动,难道它们之间会传送某种感觉,又或是它们有“心电感应”?

  电子神经桥传输神经信号

  “哈哈,当然不是。”王志功教授告诉记者,奥秘主要就是两“座”微电子神经桥,是个方方正正的大芯片。在实验之前,两只蛤蟆的坐骨神经处已经被连上了微电子神经桥的发射端和接收端。

  蛤蟆一旦受到了醋酸的刺激,在坐骨神经上就会产生神经信号。这种神经信号被发射端的微电子系统接收到,扩大了上万倍后,通过3G无线网络传输出去。这样的电信号被对方接收到后,会通过坐骨神经的微电子系统,给另外一只蛤蟆刺激。所以,那只蛤蟆才会做出了同样的动作。

  王志功告诉记者,目前,痛、温、触、压等皮肤感觉和肢体运动两种神经信号的远程传递和再现的设想还没有实现。因此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本地的动物能够通过微电子神经桥和3G无线互联网感受千里之外动物的神经信号,产生类似的动作。据介绍,类似的实验在国际上尚未见报道。

  研究方向是学《阿凡达》

  整个实验看起来有些玄乎,但王志功教授却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将有着不可预料的应用前景。“我的研究方向啊,就要向《阿凡达》学习。”

  “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瘫痪的人能够重新站立起来,自如地奔跑和行走。”他解释,今后,根据这次实验结果推想的方案,可以将健康人肢体运动相关的神经信号探测出来,通过“微电子神经桥”和无线传输技术与瘫痪病人的运动控制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瘫痪病人的肢体在健康人动作相关神经信号的控制下,就会完成类似的动作,而且看起来十分协调。

  “太空、深海、高温等特殊环境下的机器人,主要靠预先编写好的程序,在计算机控制下才能活动开来。”王志功解释,一些非常复杂的动作指令却很难编写,因此常常无法“指挥”机器人。但是,根据这次的实验结果推想,我们同样可以将处在千里之外的机器人的信息系统通过“微电子神经桥”和无线传输系统与人的神经系统联系起来,即便远在千里之外,机器人也能在人的引导下,完成很多高难度的动作。

  不过,王志功教授也坦言,这项实验要在人身上展开,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人的神经系统要比蛤蟆复杂得多。

  快报记者 谢静娴

  想亲眼看看这个神奇的实验吗?登录江苏都市圈圈网视频频道(http://tv.dsqq.cn/news/2010-01-28/103437.html)查看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