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好书快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悠闲了六年的曹秘书摇身变成曹师长
· 失踪的主教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悠闲了六年的曹秘书摇身变成曹师长
  [内容简介]

  千古骂名,全然加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英雄身上,一个于万民有利、使生灵免于涂炭的人身上,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你所读的、你所知道的所谓“历史”,可能本来就是假的,而且假得离谱,假得出奇。

  在这里,你会读到一段真的历史,看到一个真实的曹操。

  [上期回顾]

  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让不懂事的皇帝、穷凶极恶的宦官以及好斗的朝臣们折腾得不成样子,老百姓当然不愿意了,他们正在准备造反……

  即将到来的光和七年是甲子年,在六十年一轮回的历法周期中,甲子年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让人联想到新天命的降临。

  这一年的三月五日又是甲子日,也就是说,太平道确定的武装暴动时间是更为难得一遇的“双甲子”。张角或者他的谋士们在选择暴动日期上可谓动了一番脑筋。但问题是,确定这一时间是在光和六年底,离“双甲子”这一天还有三四个月,夜长梦多。

  像起义时间这种极端机密的事情,起义总指挥部竟然在几个月之前就已下达到基层,甚至发布了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在前线总指挥马元义带着他的骨干分子潜入京师后不久,洛阳城里的小孩甚至把这几句话编成了歌谣到处在唱。朝廷各办事机构的大门上,也时不时地出现了用白土书写的“甲子”二字。

  事后来看,这可能是一大败笔。

  起义军内部果然出现了叛徒,光和七年(184年)刚过了年,朝廷便接到密报,整个起义计划暴露。马元义等骨干分子立刻被秘密抓捕,马元义被处以车裂之刑。

  起义军只好仓促起事。正史记载他们“杀人以祠天”。之后,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在冀州正式起义。起义军个个头戴黄巾,因此被称为“黄巾军”,但在官府下达的通缉文书里,一律称他们为“蛾贼”。

  虽然动作仓促了点,但一开始仍然很顺手。黄巾军所过郡县,“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东汉的地方政权竟然如此不堪一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起义军深得民心,有长期准备,来势很猛,另一方面也是东汉国家军制特点造成的。

  东汉沿袭了西汉的军制架构,全国主要军力集中于南军、北军两大块。南军负责四方征战,是野战部队,北军驻扎在洛阳附近,负责京师的防卫。北军之外,天子还有一部分近卫部队,如卫尉、虎贲、羽林等,性质与北军差不多。除此之外,东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地方部队,只有警察。

  国家遇到有事怎么办?这项任务基本上都交给了南军。南军是一支常备部队,也是精锐之师,但不幸的事,此时此刻,这支武装力量却指望不上。数十年来,南军的主力一直奋战在西部和北部前线,和羌人以及乌桓人、鲜卑人打得不可开交。

  朝廷一下子慌了神,看来看去,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曾经是曹操的同事,也是议郎,名叫皇甫嵩,他是名将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是一个文武全才,在皇甫规的栽培下仕途比较顺利,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议郎,目前担任北地郡太守,此时正好来洛阳出差。北地郡属幽州刺史部的边境地区,在这里当太守与内地不同,主要职责是配合正规军对敌作战。

  在灵帝主持的御前会议上,皇甫嵩列席会议,他不负众望,提出了化解时局危机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下诏各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组织地方武装,修筑防御工事,制造军器。

  对现有的军事力量进行整合,主要是北军及天子的御林军,分路讨击冀州刺史部(中心是邺县一带)和颍川郡的黄巾主力。同时建议将天子西园小金库里的钱拿出来,还有西园的厩马,用以充实军力。

  还有,就是推行政治改革,解除党禁,重新任用党人。

  光和七年(184年)三月,灵帝下令调整帝国的军事领导机构,升何进为大将军,坐镇洛阳,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同时组建讨伐兵团,由何进兼任总司令。该兵团包括三支人马,约五万人左右。一支由新任命的北中郎将卢植统帅,负责讨伐冀州的张角,另外两支分别由刚任命的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统帅,讨伐豫州刺史部颍川郡的黄巾军。

  东汉将军的名号比较多,也比较乱,有一个笨办法不一定准确,但却比较简单省事。

  最高一级的是大将军,可以理解为上将;其次是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以及所谓的四方、四征、四镇将军,四方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四征是征西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四镇是镇西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这些都是沿袭前朝的固定称号,可以理解为中将;再下来,就是偏将军、裨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杂号将军即临时起个名号,也称将军,如奋武将军、讨虏将军、扬威将军,等等,名目很多,均因事而设,事罢就撤,这些都姑且理解为少将。那么,中郎将就容易理解了,可以看成是准将,介于将军和下面校、尉之间。

  三路大军出发后,坐镇京师的最高军事统帅大将军何进也没有闲着,他开始组织招募战略预备队,并很快编成了一支骑兵部队。

  这支被赋予厚望的战略预备队共有五千人,其指挥官是骑都尉,任命公布后,名字大家都知道,但却很出乎意外。

  新的骑都尉是议郎曹操。这一年他虚岁整三十岁。都尉次于中郎将,中郎将次于各种名号的将军。如果把中郎将理解为准将,都尉就是校级军官。

  东汉叫都尉、校尉的实在太多,具体说来还有些不同,如果是县下面的都尉,如曹操曾经担任过的洛阳北部尉,估计应该是个上尉;而北军五营的校尉,应该相当于上校。现在曹操将要履职的骑都尉,不是常规编制序列,下面有大约五千人,可以理解为大校。

  所以,曹操担任的这个新职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中央直属骑兵独立师大校师长。

  曹操自光和二年(179年)担任议郎到现在已经六年了。这段时间,除了偶尔上书之外,曹操没有更多的活动。后来,曹操连上书的事也很少做了,从来没有涉足军事的曹操,怎以会突然被委以如此重任呢?

  对曹操而言,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但所有的史料都没有记录或探究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好猜测。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曹操喜欢军事,并且有了点名声。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军界大腕张奂、张温等人的影响。张奂、张温可算作上一辈军事统帅,他们的举荐人正是曹操的祖父曹腾。虽然这两个人因为边境战事脱不开身,但他们的建议应该能在灵帝的决策中发挥作用。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这个原因看来荒谬,但也确实存在,帝国的教育体系虽然发达,但培养的都是文人,武将基本上靠自学成才,或者像张奂、卢植那样弃文从武。因此军事人才匮乏,到了需要的时候,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而且打仗不是好玩的事,世族大家即使有子弟符合条件,也会劝他们不要出这个风头。如袁家的袁术,担任过多年的虎贲中郎将,此兄一贯喜欢出风头,但这回也没敢吭声,毕竟干天子卫队和上战场厮杀是两码事。

  不管怎么样,曹操脱下文官的制服,换上一身戎装,曹秘书成了曹师长,他要带领临时组建起来的这支五千人的队伍,开往前线。

  他们的目的地是颍川郡,曹师长接到的命令是到达目的地后,听从左中郎将皇甫嵩的指挥。在行军的路上,曹师长不断接到最新情报和皇甫准将发来的命令,中心只有一个:颍川前线战事吃紧,火速增援!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