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的旧称“丰润门”因何而来
◎张人骏为何被称为“箩筐总督”
◎张爱玲记忆中的“二大爷”张人骏是什么样子的
今年1月,玄武门城楼拆除重建,这使得人们将目光再次投射到了玄武门的历史上。1909年,玄武门的开辟改变了南京的城市格局,并为南京以后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玄武门的开辟,末代两江总督张人骏功不可没。这位生不逢时的高官,在其南京任上,其实做了不少实事,然而却因辛亥革命期间一不小心做了“箩筐总督”,而落下了千古笑料。就连他的侄女张爱玲,也忍不住要撰文揶揄一下这位“二大爷”。
筑路开门让南京人进玄武湖方便了
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调任两江(辖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和江西)总督,到南京走马上任。在清朝,两江地区一直是财赋重地,而历任的两江总督,多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都曾当过这个官职。
张人骏被委任两江总督,足见清政府对他的器重,而他也决定做出一番事业。机缘巧合,张人骏上任时,正赶上南京筹办南洋劝业会。南洋劝业会相当于今天的世界博览会,不过在当时的南京,可完全是个新鲜事物,展出期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万人参观。
在展会筹备期间,为了方便宾客饱览玄武湖,前任总督端方下令在靠近南洋劝业会会场的明城墙上开一座新门。新门位于神策门(今和平门)和太平门之间,未等修好,端方就被调走了。张人骏到任后,并没有玩新花样,而是扎扎实实地接过前任留下的摊子继续干。不久后,新城门竣工,手下人为了讨好张人骏,将其命名为“丰润门”,丰润正是张人骏的祖籍——河北丰润。
为了迎接南洋劝业会,张人骏上任后,还命人在劝业会会场东侧,另外开辟出一条马路,被取名为“丰润路”。除了丰润门、丰润路,张人骏为了方便草料运输,还命人新建了草场门。
有了丰润门,进玄武湖再也不必自原先仅有的太平门绕行,大大方便了游人。丰润路和草场门的建造,使得南京城北的交通有了新改善,为城市规划指出了新方向。民国成立后,丰润路并入模范马路,成为模范马路的东段,旧名不复存在;丰润门亦改名为“玄武门”。
他让电灯从官府走进寻常百姓家
张人骏担任两江总督后,还批准在两江总督署与江宁将军署之间建造江宁电灯厂。电灯厂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西华门附近,修建的本意是为了供应两个衙门晚间的照明专用。为此,张人骏特地调拨库银20万两作为筹建费用,并委任江南财政局局长许星璧为该厂总办。
江南财政局征地6200多平方米建造电灯厂,并向上海西门子洋行订购了3台100千瓦的发电机。由于机器先进、经营有方,电灯厂的发电量大大超过了两个衙门的需要。张人骏觉得不能浪费资源,于是,1909年8月9日,他授意该厂在《南洋官报》上刊登广告称:“凡官绅军学士商各界,如需装灯者,即到电灯厂挂号。”并且明码标价,“每盏独光电灯安装费为大洋五元;每盏电灯每月电费为大洋一元二角;供电时间,无论冬夏迟早,每晚八个小时。”
由于张人骏的开创性举措,电灯厂的客户从官府扩展到民间,成为南京居民生活现代化的一个开端。在周边城市居民还生活在煤油灯等设施照明的年代,南京人早早就用上了电灯。
此外,张人骏还在上海筹办了北市自来水厂,改变了英国人控制上海用水的局面,方便了居民用水。除了大办洋务,张人骏也很体察民情,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行政经费,赈灾济民。例如,1911年夏天,由于连日暴雨,长江中下游一片汪洋。逃荒的灾民背井离乡,街头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身为两江总督的张人骏。深知国家财政匮乏,无力调拨资金。他于是从节省行政开支入手,裁并州县,例如,把上元并入江宁,新阳划入昆山。州县减少了,地方的行政财政支出自然减少,节省下来的钱就可以用来救济灾民了。这个举措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灾情,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尽管张人骏是如此的忠心耿耿,然而在身处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决心有所作为的他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革命军兵临城下,张人骏坐着箩筐星夜坠逃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纷纷响应,到了11月初,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只有两江总督的驻地南京城还控制在张人骏手中。然而,南京城岌岌可危,因为南京城外的革命党已经决定抱团攻打南京,志在必得。见此情形,时任江宁布政使的樊增祥等人,多次请示张人骏,希望他顺应潮流,宣布南京独立。然而,张人骏一概拒绝。张人骏给家人写信,声称只要有他在,乱党不可能攻入南京,他誓与南京共存亡。
11月28日,革命军开始攻城。中路军向朝阳门(今中山门)发起攻击,左路江苏军进攻雨花台。情势危急,张人骏亲自带兵,在天堡城发炮攻击革命军。在张人骏的拼死抵抗下,革命军被击退。
然而,到了11月30日,革命军拿下了天堡城,控制了进入南京的咽喉。12月1日凌晨,革命军接连炮轰朝阳门、富贵山、太平门等处。南京失守在即,张人骏忧心如焚。何去何从?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大清的忠臣张人骏做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
他先是派和自己私交甚笃的美国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与新军接洽,表示愿意投降。趁着马林出面周旋的空隙,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却在谋划出逃策略。他们让手下准备好一个箩筐,趁着天黑,将箩筐一头用绳索固定在城楼上,两人坐在里头缒下城墙。出了城,他们直奔停泊在下关江面的日本兵舰。在逃命之前,张人骏命张勋为江苏巡抚,摄两江总督。临危受命的张勋率领残兵败将数百人出汉西门渡江撤退。
12月2日,革命军长驱直入南京。按照革命军的说法,这一天南京光复,而按照张人骏的说法,则是“南京失守”。
实际上,就在革命军攻下南京城时,张人骏并未走远。此后的几天,他一直都藏身日本兵舰上。得知南京彻底失守后,他最终去了上海。然而,上海绝非久留之地。不久后,张人骏辗转来到遗老遗少聚集的青岛。青岛的岁月也不太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乘机占领青岛,张人骏再次带着家眷北上,寓居天津。
作为败军之将、亡国之臣,可想而知,无论在上海、青岛或是天津,张人骏的日子都不好过。
末代皇帝溥仪“御赐”谥号“文贞”
张人骏的日子究竟有多不好过,青年学者何木风在研究晚清历史资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一段被遮蔽的历史细节。
“民国初年,寓居青岛的遗老遗少颇多,比如,前军机大臣吴郁生、前兵部尚书吕海寰、前北京大学堂监督刘廷琛等,当然还有前两江总督张人骏。他们这些同病相怜的人,很快就成了朋友。大家一起聚会玩乐,偶尔提到前朝往事,都要感慨一番。唯独张人骏不说话,起身就走。”
张人骏为何不提前朝往事,何木风这样分析:“在他眼里,没有一个遗老在忠贞上能与自己相比,然而,就是这样的他,当年在革命军进攻南京城时,却坐着箩筐逃跑了。他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此后的余生,都在愧疚与忏悔中度过。而且由于他是个清官,在青岛的岁月,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过得都不开心。”
何木风曾经特地到天津看过张人骏的旧居,“他的居所在今天的湖北路1号,外表看上去有模有样,内院其实很逼仄。”而张人骏的曾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张守中研究员,在说起曾祖父时,也是一声叹息:“他的晚年,和那些曾经与他同样地位的清朝大臣比起来,的确比较潦倒。”
张人骏是被历史遗忘的人物,因此,即使他的后人,对他的历史也知之甚少。张守中告诉记者:“我曾经出过两本关于张人骏的书,一本叫《张人骏家书日记》,收集了他1900年至1911年间所写的家书和日记;2006年,我还出版了《张人骏墨迹选集》。这两本书中收集的资料,对于研究晚清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惜的是,两本书都是我自费出版,因为经费有限,印数极少。”
20多年前,张守中曾经来过南京。那个时候,他仅仅知道曾祖父曾经做过两江总督,至于曾祖父在任上到底做过什么,张守中却丝毫不知,“南京曾经有个丰润门,有条丰润路,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在张守中提供的张人骏年谱上,记者看到了张人骏的最后结局。1927年正月,82岁的张人骏在天津去世。他死后,溥仪亲自到张府吊唁,并谥名“文贞”,与李鸿章的“文忠”遥相呼应。虽然此时的溥仪早已退位多年,但他的这一态度,无疑是清王朝遗人对张人骏这位忠臣的最大认可。有意思的是,虽然溥仪不和当年弃城而逃的张人骏计较,但北洋政府在编修《清史稿》时,却将张人骏除名。推究理由,大概还是和“箩筐总督”不光彩的逃跑行为有关。
才女张爱玲写文章揶揄“二大爷”张人骏
根据张人骏年谱记载,1927年2月,在最终得到溥仪的认可之后,张人骏被家人归葬故里河北丰润。
张人骏归葬故里的这一年,他的堂侄女、后来大红大紫的才女张爱玲只有7岁。一直到张人骏去世,在张爱玲的眼里,他始终没有前朝大员的威仪,倒是个多愁善感的怪老头。晚年寓居美国期间,张爱玲出版图文并茂的自传《对照记》,在这本书里,她绘声绘色地写下了童年时期看望“二大爷”的情景。
“路远,坐人力车很久才到。冷落偏僻的街上,整条街都是这一幢低矮的白泥壳平房,长长一带白墙上一扇黝黑的原木小门紧闭。进去千门万户,穿过一个个院落与院子里阴暗的房间,都住着投靠他的亲戚。虽然是传统的房屋的格式,简陋得全无中国建筑的特点。”“带路的老人终于把我们领到了一个光线较好的小房间。一个高大的老人永远坐在藤躺椅上,此外似乎没什么家具陈设。”
坐在藤椅上的,就是被张爱玲叫做“二大爷”的张人骏。晚年的张人骏,对后代的教育尤为关心。他会耐心地要求张爱玲背诗,而张爱玲就不知深浅地背起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每当背到这里,张人骏就泪流满面。
经济拮据又乐善好施的张人骏,家里连厨子也养不起,天天都是儿媳妇亲自下厨烧饭。而他从南京带来的女佣,瞅着机会就悄悄笑着告诉张爱玲:“革命党打到南京,二大爷坐着箩筐在城墙上缒下去的。”
听了这话,张爱玲并不十分明白。上世纪60年代,定居美国的张爱玲,看了美国新闻记者写的《端纳传》,上面提到一个坐着箩筐缒城逃跑的总督,才隐隐约约觉得就是自己的那位二大爷,不过“也还不十分确定是他,也许因为过去太熟悉了,不大能接受。”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