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出征海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22名医疗队员出征海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2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22名医疗队员出征海地
全来自南京军区总院,女护士长还是擒拿格斗高手
  “保重,平安归来!”

  “放心,一定不辱使命!”……昨天,我国宣布将向海地派出的40人医疗防疫救护队,将由南京军区和总后相关部门队员组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抽组22名医务人员参加。昨日下午2点,在南京禄口机场停机坪上,“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的大旗在风中飘扬,22名医疗队员在这里和前来送行的战友、亲人们道别。当晚,医疗人员已经在北京集合,时刻待命飞往海地。

  8人曾是国际维和队员

  昨天,出征前的饯行安排在南京禄口机场的空港宾馆。即将出征海地的22名队员分坐在两桌。到了海地,他们将面临枪击、斗殴、高温、恶臭聚集的危险境地,尽管饯行现场的气氛很是热闹,但这两桌却十分安静,大家都埋头默默地吃饭。看得出来,大家的心情并不轻松。

  1月17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到组建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支援海地的任务。医院经过层层精心筛选,最终确定了22人。医疗分队队员们平均年龄不到40岁,涉及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多个专业。在这22名出征队员中,有5名女医务工作者,8名医护人员曾在2004年12月到2005年8月作为江苏首支维和医疗分队队员远赴利比里亚,他们经验丰富。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从去年开始组建的国家救援队精心挑选出来的业务骨干。

  南总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此次为远征准备的设备达200多件、药品器材足有8吨,可供应两周以上,食品等物资是按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的。

  胡小南:任务十分艰巨

  南京军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小南在军人家庭长大,2004年年底~2005年8月份曾经远征利比里亚,这次他同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一名军医,能够到这样的地方救死扶伤是一件光荣的事,对于军人来说,参加国际救援行动根本不需要理由。”胡小南笑着说。

  胡小南告诉记者,这次远赴海地,和以往维和任务不同,海地的情况更为复杂、特殊。“我们除了给灾民和伤员提供人道主义支援外,还要做大量预防工作。”

  王与荣:救援难于汶川地震

  作为南京军区总院的副院长,此次赴海地医疗队的队长,王与荣也曾参加过国际维和。王与荣说,此次海地救援不同于四川汶川地震,海地政府瘫痪,国际援助机构几乎找不到当地政府的任何公共服务网络可以对接,对心理和生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作为妻子,潘香珍十分清楚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在饯行欢送会上她几次眼圈都红了。“这次去海地执行任务,比起去维和,我更担心,这两天我天天在电视报纸上关注海地的情况,那里很乱,风险也更大。但是我对他很有信心,毕竟他有国际维和的经验,我相信他能把队伍平安地带回来。”

  戈一峰:不放心的是妈妈

  戈一峰是检验科的医生,接到任务后他非常兴奋,浑身就像充满电一样,恨不得马上飞到海地执行任务。17日晚上八点半,戈一峰还在家里悠闲地上网,突然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领导在电话里告诉他,准备去海地执行医疗救助任务。从接到任务再到作战室开会,前后只有半小时。戈一峰简单地翻了下海地的地图。他心里明白,这次去海地比他在非洲参与国际维和时的情况困难得多,最大的敌人就是瘟疫。

  “作为合格的军人,不打无准备之仗,每年我们都要进行军事训练,这么多年来,我们这支医疗救助队已经在举手投足之间培养出了默契,我相信一定能很好地完成这次任务。我心里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我妈,她老人家心脏不好。”戈一峰说。

  陈声容:做好牺牲准备

  “亲爱的,到那里一定要保重。”陈声容出发前和姐妹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陈声容是军总妇产科的一名护士长,看起来身材瘦小,可她却是擒拿格斗的高手。

  陈声容的儿子已上大二了,40岁的她看起来比同龄人精干年轻。胡蓉这一次特地赶到机场来送自己的好姐妹。作为同在利比里亚维和的好战友,胡蓉比别人更能体会到远赴海地的危险和艰辛。“我心里特别担心她,海地局势不稳定,瘟疫横行,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将经历严峻考验,陈声容告诉我,她已经做好时刻牺牲的准备了。”

  李治:儿子才刚满月

  30岁的李治,是药剂科的医生,这次救援队携带的大量“救命药”都将由他“保管”,在出征的人群中,他显得很腼腆,送行的同事告诉记者,结婚不久的李治,今年刚刚经历了初为人父的喜悦和激动,儿子才刚刚满月,本以为家有小儿,此次出行奔赴灾区,他会很纠结,没想到他淡淡一笑,说:“去海地,我在心理上很光荣,而妻子也非常支持我。我会想儿子,会想妻子,我在手机里存了他们的照片,想念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出行前,他还给手机开通了国际漫游,虽然不知道到了海地能不能通话,但还是会抽空和他们联系的。

  王金金:最年轻的医疗队员

  刚刚24岁的王金金是军总急救医学科的护士,也是此次出征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在临出发前,王金金兴奋得满脸通红,她忙着和好姐妹合影。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未来可能面临的危险和艰辛此刻被她抛在了脑后。此时此刻,她尽情享受着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和鼓励。王金金告诉记者,自己非常想去海地执行这次任务,虽然天天看新闻,知道海地的局势很不稳定,也知道困难重重,但心里感觉有一种使命等待她去完成。

  管群:女儿为我加油

  妇产科的管群是队伍中唯一的女医生,她没想到自己第一次跨出国门就要执行如此危险艰巨的任务,在出征前的最后一刻,她才给女儿发了个短信,希望女儿能好好照顾自己。

  管群告诉记者,上个星期天,她被告知有可能被选中参加海地救援任务,但之后一直没有更具体的消息。昨天上午8点35分,她还在医院里查房,突然接到通知说马上要走,因此她也没来得及做太多准备,就匆匆出发了。

  出发时她没有和家人告别,但是通过手机给爱人和女儿都发了短信,爱人和女儿通过电视媒体知道了此行任务非常危险,都有点担心,但还是全力支持她。她说,女儿给她发过来的“加油”短信,是她此行最好的“行李”,将激励她出色地完成救援之旅的各项任务。

  相关

  中国宣布

  增加对海地救援

  新华社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刘振民21日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增加对海地的地震救灾援助,其中包括260万美元现汇。

  刘振民说,自1月13日以来,中国政府派出60人的紧急救援队,一直在太子港实施救援。同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医疗队平均每天为几百名灾民提供医疗救助。

  刘振民说,中国红十字会已于13日决定向海地提供100万美元现汇援助。15日,中国政府宣布向海地提供价值3000万人民币(约440万美元)的紧急救灾物资。运送救灾物资的第一架包机已于17日抵达海地,向海地灾民送去了药品、帐篷、便携式应急灯、水净化设备、食品、饮用水和单衣等物资。受海地机场通航能力限制,第二架包机推迟到1月26日抵达。

  刘振民宣布,在目前对海地援助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决定向海地再提供260万美元现汇援助。同时,中国政府决定派出一支由40名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防疫救护队,并将向海地提供一批药品和医疗设备。

  海地中国侨民

  近期将安排回国

  新华社电 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商代处)代表王书平21日在太子港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政府将在近期安排滞留海地的中国侨民回国。王书平说,商代处希望在两到3天内安排在海地的中国侨民回国,但不确定因素是飞机在太子港机场的起降问题。太子港机场目前由美军协管,飞机的起降需要通过美军安排。他说,商代处正在与美军协商,争取尽早并安全地安排这些侨民撤离。据统计,目前仍有56名中国侨民滞留海地。目前,商代处已经将他们安排在安全的地点,一旦条件具备,立刻安排他们回国。

  分析

  海地救援为何难上难

  英国广播公司21日报道,灾情惨重、救援各方缺乏协调合作、灾民分散等因素阻碍海地救援进程。

  灾情复杂

  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发言人伊丽莎白·比尔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海地的)救援任务之繁重,都是一项历史性挑战。”海地政府估计,12日地震后,大约300万人受灾,150万人无家可归,数以万计灾民亟需粮食、饮用水和药物。海地的基础设施薄弱,灾后通讯、交通系统均受损严重,延缓国际救援人员和物资抵达灾区时间;海地政府和驻海地非政府国际组织众多人员罹难,削弱当地救援能力。

  缺乏协调

  “我们竭力援助300万人,”比尔斯说,“需要开展海量协调工作。”海地总统先前说,美国、法国和委内瑞拉等国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共计74架集中在一天抵达太子港国际机场,加剧机场拥堵。一些非政府组织抱怨,大批美国军人涌向海地,妨碍其他方面实施人道主义救援。

  民众分散

  比尔斯说,由于道路损毁等因素,幸存者容易小规模聚集,而非众多人集中在一处。她说:当数以百计小群体分散在太子港及周边地区时,系统展开救援行动非常难。由于通讯不畅,灾民难以获知去哪里领救援物资。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在海地一些地区空投援助物资的行动并非上策,因为它救助人数有限,而且可能导致灾民争抢空投物资,进而引发混乱。         新华社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