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三安光电暴涨因“漏电”?
· 高送转底气来自融资“催肥”
· 鹰联“坠落” 首家民资航企退出
· 茂业国际股东大会
通过股权激励计划
· 上海铁路局
A+H上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高送转底气来自融资“催肥”

  上市公司的高送转“热情”在2009年度似乎分外高涨。据统计,截至1月20日已披露2009年年报的12家上市公司中,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合计送转高于5股的便已达4家,包括禾盛新材、卧龙地产等。记者经过梳理发现,上述有意进行高送转的上市公司具有一个相似点,即2009年大多通过首发或增发的方式实现了现金融资,而这也正是相关公司敢于实施高送转的“底气”所在。

  以中小板新军禾盛新材为例,由于在2009年年末手握逾5.72亿元的资本公积金,公司遂在2009年年报中推出了“10转8派2”的高送转方案。但事实上,公司上述资本公积金中的92.5%乃是通过首发募资所得。据了解,禾盛新材去年8月首发2100万股,共募资5.5亿元,其中记入股本2100万元,其余5.29亿元募资则记入了资本公积。拟进行“10转8”的卧龙地产亦是如此。公司去年11月成功实施公开增发,使得公司2009年末资本公积额骤增至6.17亿元。公司实施高转增计划也便有了充足的“本钱”。

  此外,计划“10转10”的三安光电在2009年9月也完成了定向增发,募资8亿元中有7.68亿元计入资本公积。细心的投资者不难发现,目前实施高送转的上市公司均是采取资本公积转增形式而非送股。“与送股需要相应的业绩支撑不同,首发或增发所带来的股本溢价可快速“催肥”上市公司资本公积,进而使得相关公司较易具备高转增能力。”有分析人士指出。不过,需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在高送转后股本总数虽扩大,但公司的股东权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而且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股本扩大也将摊薄每股收益,因此,投资者应理性看待高送转行为。

  快报记者 徐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