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不能让“旁听”成为民主旁观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不能让“旁听”成为民主旁观者
  昨日上午,南京市政协举办旁听市民的座谈会。相比较热情高涨的旁听代表,政协方面听取意见的来人除了两位政协机关党务负责人和一位退居二线的副巡视员,没有重量级的领导和对口的部门参加;相比较前天政情通报会分管市长率一大帮局委一把手出席对话的阵势,昨日是一个政府官员看不见。看来,公民旁听两会,“旁观”的角色没变。政府还是把赢得代表、委员的举手、票决作为过“两会坎”的关键,而把他们身后被代表的市民大众放在一个相对轻视的位置。

  今年南京两会的亮点不少,但尚有美中不足。在对待旁听市民的态度上,就有一种“原地踏步”的感觉。

  昨日上午,政协举办旁听市民的座谈会。相比较热情高涨的旁听代表,政协方面听取意见的来人除了两位政协机关党务负责人和一位退居二线的副巡视员,没有重量级的领导和对口的部门参加;相比较前天政情通报会分管市长率一大帮局委一把手出席对话的阵势,昨日是一个政府官员看不见。而且,每个旁听代表发言只准两分钟,也没有什么记录。看来,公民旁听两会,“旁观”的角色没变。政府还是把赢得代表、委员的举手、票决作为过“两会坎”的关键,而把他们身后被代表的市民大众放在一个相对轻视的位置。

  这反映出地方两会的一个传统二元结构:一面是审议政府的代表、委员以及背后的组织,一面是向代表委员报告工作获取任命的政府及其官员。作为“第三方”的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会议进程之外。尽管理论上代表、委员是受人民的嘱托,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公民旁听人大政协会议,实际上是在更大的程度上让民意直接融入两会,完善两会民主。这种旁听制度的出台,追求的应该是一种政治参与权,这中间当然包括知情权和监督权,但更重要的是话语权,即表达意见、观点、愿望的权利。因为两会是大众意志之会,表达是其民主权利的基本要素。纵观旁听问世后的这几年,尽管在参与人群的构成(有的把外宾、小学生也搬来)、报名的方式、旁听的时间范围等等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南京这次就首次邀请9名普通市民),但实事求是地说,多数地方只是将旁听作为两会民主的一个点缀,要么只听不说,要么说而不听。旁听市民只能继续当“沉默的听众”,成为民主的旁观者,而没有成为民主的主人。即便像南京这样搞一个小型座谈会,反映出来的也是话筒上的民主,离实际问政参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有人会说,民主是一个知情、表达、反映、收集、决策的过程,需要一套完整、严密的程序来保证这一过程的实现,单凭旁观群众说几句或者让部门首长听几句,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可能还会干扰两会正常的民意沟通和代表委员的民意征集。有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不仅政府机关有,甚至人大政协的旁听设计者中也有。他们注重的是一种形式民主而不在意实质民主。其实从已有的实践来看,鼓励旁听市民发表看法,安排政要与旁听市民对话,是对代表、委员民意代表性不足而做的补充,不仅有利于激发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行政机关得悉更真切更全面的民意,以此完善政府的决策水平,增强公信力。提高旁听公民发言规格并不影响会议进程,也不会降低民主效率,反而会节省民主问政的成本提高民主决策的效益,因为两会期间正逢政府年度规划初始,政府与会人员多,距离近,沟通易,气氛好,加上旁听市民有备而来,建言献策的质量高,此时不说不听,非要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来征求意见听取民意,不是有点舍近求远、弃本逐末的意味吗?

  公民旁听制度是一个很好的民主决策制度。今后,不仅两会要深化,而且在日常的政府行政工作中也应该纳入。2003年7月25日,厦门市讨论、制定城市重大决策的市府常务会议首次向市民公开,来自各行各业的20名旁听市民亲身感受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决策出台的全过程,社会反响十分好,这对减少市政工程的民意阻力,提高城建行政效率起了相当大的作用。2007年10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专门出台了一个特殊的文件,根据该文件,哈尔滨市将实行市民代表旁听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更有甚者,2008年7月8日,6名通过网上自主报名的市民参加了杭州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听取了有关部门对会议议题的情况汇报。与以往的会议旁听不同,此次参加常务会议的市民代表和与会的职能部门官员拥有同样的发言权,可以现场表达意见,成为直接参与政府决策的特殊“智囊团”。

  “旁听”在进步,外地已先行。南京有理由走得更快一点,站得更前一点。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