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董市场闲暇游走,偶然发现文学巨匠巴金写给少女黛莉的7封信,两年多方才磨出8万字……作家赵瑜以最“笨”的田野调查方式写出纪实文学《寻找巴金的黛莉》,这部作品将于明年1月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70年前7封信
近日出版的《中国作家》(纪实版)第12期,首次公布了巴金于上世纪30年代写给山西一位读者的7封书信。当70多年前的文字拂去尘埃,走过风雨,出现于当下时,给予人的不仅是惊喜,更有心灵的震撼。巴金的这7封信是写给山西太原一位名叫赵黛莉的女读者的,时间为1936年至1937年。时年16岁的赵黛莉,本名赵梅生,出生于一个富有家庭。她自小喜欢文学,特别喜欢巴金的作品。那年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梅生和几位要好女同学嫌自己的名字土气,就都改了名,梅生改为黛莉。16岁生日那天,姐夫送了她一本巴金的《家》,她便迷上了,一心想离开家庭,投身革命。有一天,她看到《大公报》上刊登了巴金的一篇回忆文章,便给巴金写信,谈自己的理想,谈读书心得。信,寄到了《大公报》。她没有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巴金的回信。她把信给同学们看,大家都很兴奋,叫她赶快回信。就这样,她与巴金往来通信多次。
巴金的7封信,基本保存完好,连这7封信的实寄信封也都在,并且有两封还保留着当年的邮票。7封信的信纸,有5封用的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信笺,另两封为译文和开明书店的信笺。巴金在第一封信中,得知黛莉12岁时就读了他的《砂丁》,写道:“心里很不安,不该拿那惨痛的图画来伤害你的孩子的心灵。”巴金还写道:“你在十六岁时就读了《家》,我知道你会喜欢它,因为那主人公正是一些和你同样的青年。他或她有一颗纯白的心,有一个对于正义的信仰,爱一切需要爱的人,恨一切人为的、不合人性的传统。”在信的最后,巴金写道:“不要‘崇敬’我,我是一个极平凡的人,而且我也幼稚,甚至有不少的孩子气。”在第二封信中,巴金写道:“我觉得你应该升学,我给另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写信,也说过这样的话。社会太黑暗了,人情太复杂了……所以,你得听我的劝告,等候着将来。你不要老是想到牺牲,你也得有些享受。一个十七岁的女子,也应该过些快乐的日子。”
巴金寄书给黛莉
赵黛莉曾经寄钱给巴金,希望买书或者送给那些没有饭吃的人。巴金在第三封信中对此写道:“感谢您的好心肠。我事实上常常把钱来送人,因为我一个人用不了多少,而需要钱用的人又是那么多。但我不能够白白地接受您的钱,我想您也需要钱来买书看,所以我以后会随时买些书寄您。”巴金的第六封信,在回答怎样写文章时,写道:“我没有秘诀,我只知道多体验生活,多读欧洲大家的作品,多写。”巴金在第七封信中,告知黛莉:《文丛》和《文季月刊》都被禁了,他也许不能再在上海呆了,但是以后的行止还没确定,希望她好好地活下去。
赵瑜是当今山西籍报告文学作家,撰有《马家军调查》《兵败汉城》《中国的要害》等著名报告文学。闲暇时,喜欢到古玩市场走走的赵瑜,3年前在太原一位古董商那儿获知了这7封信,在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追踪和交涉后,终于获得了这批珍贵手迹。随之,他又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对书信进行分辨、考证,同时寻找收信人赵黛莉。当年16岁的赵黛莉,今年当近90岁了。可以告慰读者的是,她仍健在,现居住在陕西西安。当年的一幕幕仍记得清清楚楚。巴金的这7封信,经巴金亲属辨析,确为真迹。在已经发现的巴金书信中,早年的还不多。这7封信,弥足珍贵。
书摘
黛莉与萧珊
有趣的是,巴金先生致黛莉第三封信,郑重使用尊称——“您”字,且一连用了8处之多。而在前两封信中,则始终称呼“你”,一次也没有用过“您”。不知这是出于什么原因。事实告诉我们,萧珊以上海中学生身份信邀巴金相见,与山西女生赵黛莉致信巴金是同一年。他们相见在巴金致黛莉第三封信的同一个月里。萧珊女士原名陈蕴珍,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回到浙江宁波老家住了一段后,重返上海,进入爱国女校续读。陈丹晨先生在《巴金全传》一书中写道:“有一位叫陈蕴珍的女学生,从1936年起与巴金有了通信联系。那年,她19岁,是一位热爱巴金作品的读者。”萧珊小姐热情而又真诚,比赵黛莉年长两岁,她于1936年8月,又一次致信巴金,同信寄上一帧照片,以利相认,相邀巴金前往南京东路719号,一家叫做“新雅粤”的菜馆约会,从此开始了他们时日绵长的真情交往。陈丹晨先生认为,巴金先生从这时起“将早年献身革命、置个人爱情婚姻于事业以外的独身主义倾向渐渐淡却,让位于纯洁而又炽烈的爱情了”。
这第三封书信,正是写成于1936年8月31日,即巴金与萧珊首次约会的同期。我们无法推想,假如赵黛莉不是居住在遥远的山西,而是同在上海,是否也有可能进一步接近巴金那颗正在“渐渐淡却”着独身主义立场的心?(摘自《寻找巴金的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