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柒调查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爱心淮阴 我们为什么“被献爱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快报调查:淮安“集体遭遇被捐款”
爱心淮阴 我们为什么“被献爱心”
  “淮安市淮阴区企事业单位接到区政府文件,为支持淮阴区政府发出的一个‘爱心淮阴’的活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每人至少要捐款500元。科级干部的标准最少是1000元,处级干部的标准是2000元。除非家里揭不开锅或家人有大病,向上级说明待领导审核后方可不捐!”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他们集体遭遇了“被捐款”。“被捐款”经网络曝光后,一时间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多数人对此感到不解和气愤。“捐款门”事实真相到底如何?现代快报记者日前赶赴淮安进行了调查。淮阴区的政府官员认为“被捐款”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至于捐款数额为什么在500元、800元、1000元、2000元几个数字上比较集中的情况,淮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宏宇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捐款过程中,大家在“争先”与“恐后”两种心理交织的情形下做出的选择。“在贡献爱心这个事情上,大家都不想落后于人,你参照他,他参照你,一来二去,就出现了在某个捐款数额上比较集中的情况。”

  网友曝“被献爱心”

  人人须捐500元

  1月13日,在天涯杂谈论坛上,网友“网上说话不腰疼”的一则帖子被网民高高顶起。这则帖子的标题是《稀奇!淮安市淮阴区数万名职工“被献爱心”人人必须捐款500元》。

  该帖子称:1月11日,淮阴区召集各乡镇、各部门负责人,动员部署全区“爱心淮阴”捐赠活动。有关领导称,开展爱心捐赠活动是建设“爱心淮阴”的重要内容,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面发动,全员参与,确保爱心捐赠活动取得实效。1月12日下午,全区企事业单位将接到的区政府文件下发到每个企事业单位职工!每人都要为区政府所谓的“爱心淮阴”捐款。捐款不得少于500元人民币,科级干部1000元以上!除非你家里揭不开锅或家人有大病,须向上级说明,待领导审核后方可不捐!像我们这样的穷教师,还了房贷后所剩无几!拿什么交捐款?

  记者注意到,在此论坛上,除了大量的围观者外,还有人跟帖力顶。“‘劝富济贫’于法无据,且不符合现实。部门发个文件就收钱,老百姓受不了,这种方式只会让大部分工资较低的一般事业单位员工有苦难言,难脱逼捐之嫌。而且大家“被捐款”的这些钱到底有多少用到社会公益事业上,尚是一个问号?”有网友提出了上述疑问。

  还有网友质疑说:说是捐款,为什么规定了数额?说是自愿,为什么必须人人参与?说是不影响生活,但对于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或房奴或家庭困难者来说,500元、1000元、2000元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把捐款说成是政治行为,这就叫以权压人。

  “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惯例,淮阴区政府如果真有‘爱心’,为什么不是政府出钱?”连日来,淮阴区“被捐款”事件俨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网友“波浪滔滔”还将此次“被捐款”的事情,仿照叶圣陶先生的名作《多收三五斗》,写成了《多捐三五百》,进行戏说调侃。

  

  “你捐了吗?”

  “我们遭遇了‘被自愿’”

  “今年1月12日,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按照区里的统一部署,至少捐500元,科级以上干部每人捐800元。”淮海中学的一位老师称,此事眼下大家都非常关注。现在大家彼此见面都会询问,“你捐了吗?”

  而渔沟中学、淮州中学的多名老师亦称,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也是每个教师至少要捐款500元。除非家里实在困难,揭不开锅,或者有人有重病的,可以不捐款,但一定要出具户籍所在地乡镇和居委会出具的困难家庭证明。

  淮阴区一所中学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教育系统的职工都在被迫捐款,谁不捐谁就要被领导轮番轰炸,直到你被迫自愿交了为止,“谁会与自己的饭碗有仇呢?不捐能行吗?学校还强调这是政治任务,不完成不行。”

  淮阴区一所农村中学的教师质疑:“既然捐款是自愿的,那为什么会有标准?他们(公务员)一月有3000元-4000元收入,而我们农村教师一个月只有1000元,我们一“捐”就“捐”了半个月的工资;眼看过年了,大人不买新衣服,小孩总要添一点吧,还有对双方的老人我们也应该尽点孝心吧,可捐款后口袋里实在捉襟见肘。”

  淮阴区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对记者称,其实淮阴区已经不止一次这样做了!每年植树节前后他们都要被自愿“捐款”100元以绿化淮阴!“作为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献爱心是必要的。汶川大地震时我们全校师生都参与了爱心募捐活动,那时许多人都捐了500元以上,也没听说谁有怨言。但这个‘爱心淮阴’是什么东西我们都不知道,就要求我们捐款,你说我们能自愿吗?”该教师反问记者。

  淮阴区凌桥乡中学一位老师向记者这样表述了当时学校负责人动员他们捐款时的场景:“几天前我们学校一把手被教育局召去开了紧急会议;回来后带着哭腔低三下四求着老师捐钱;而以前他开会时都像老师上辈子欠他人情似的,讲到激动时还站起来骂人;当天一反常态哀求我们老师配合他工作。据说我们学校是全区被捐款达标率最低的一所。”该教师声称,截止到目前,他们学校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没捐款。

  

  捐款者

  不仅有教师,还有公务员

  在淮安调查期间,快报记者得知,“爱心淮阴”活动募集资金的对象中,教师群体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人群也参与到了其中。

  淮阴区一家企业的一名员工称,前几天单位发出倡议,她就捐了50元。记者接触过的淮阴区几位科级干部捐款的数额有的是800元,有的是2000元。

  据了解,今年1月11日下午,淮阴区委办公室召开了爱心淮阴建设捐赠会议,专门传达了全区捐赠动员会议精神:“要求全体工作人员统一思想,不分身份性质、工作岗位、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好。”

  记者了解到,淮阴区委办公室39人总计捐款23300元。捐款数额最高者为1500元,最低者为100元。大部分人员捐款数额集中在500元-800元之间。记者在淮阴区政府的捐款明细表中看到,最高者是1500元,最低者亦是100元。上述数字都被公布在了淮阴区委主办的《淮阴报》上。

  与教师群体对捐款之事存在比较大的抵触不满情绪相比,一些企业的老板和政府基层干部则是另外一种解读。

  在淮安调查期间,淮阴区的一些公务员对记者称,“爱心淮阴”,实际上就是政府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奉献爱心的活动。“钱是好东西,人们总喜欢往口袋里装,要自己往外掏就困难了。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越来越寒冷,就因为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渐渐忽略了奉献和给予。还房贷、过年、孩子添衣服确实都需要花钱,但是我们还能拿工资,还能住上商品房,还能给孩子添足够的衣服,我们已经够幸运的了,有一些百姓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他们真的可怜啊,因为贫寒还在忍受着寒冷和饥饿……”一位公务员的话代表了一些人的观点。

  但对于一些公务员的表态,淮阴区一所中学的一位教师却有不同说法。该教师称,“不是我们没有爱心,我们也知道有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遇到有困难的人咱也帮助。四川大地震咱掏钱比谁都利索,那是发自内心的呀。可当捐款成了政治任务,且这钱出得不明不白的时候,实在有点窝囊。打着‘慈善’的幌子收钱,既然叫捐款,为什么要规定数额?且必须人人都交?我们也都是些小老百姓,挣的是血汗钱,拿的是合法收入,凭什么动不动就让政府或上级变着法子把钱收了去?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事?”

  “在贡献爱心这个事情上,大家都不想落后于人,你参照他,他参照你,一来二去,就出现了在某个捐款数额上比较集中的情况。”

  ——淮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宏宇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淮海中学的教师并未对快报记者过多解释“被捐款”一事,他们只是拿出一个高中部教职工捐款明细给记者看,称不存在强迫捐款的情况,但大家都捐了。在这份统计上,记者看到捐款人数是326人,捐款总额是157930元。其中4人捐款数额分别为100元;6人捐款数额分别为30元,2人分别是50元。除学校主要负责人捐款数额为1000元和800元外,其余教师职工的捐款数额都是500元。记者注意到,该表格备注栏中标明,捐款100元的4人因为刚分配来,工资关系还没办好;捐款50元的几人中有人因患大病或长期生病;捐款30元的几个人主要是其家人下岗导致家庭生活困难。

  

  “爱心淮阴”

  有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

  “爱心淮阴”到底是怎样一个活动?又是怎么发起的?

  淮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部主任杨宏宇向记者介绍,今年1月6日上午,一封《献一份爱心送一片真情倡议书》在淮阴区政协第八届三次全会上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倡议书是由民进淮阴区总支、民盟淮阴区总支、淮阴区工商联等7个民主党派和团体共同发起的。会上,“爱心淮阴”的主题被提炼了出来。

  “淮阴因地处古淮河之南而出名,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一大批名人贤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韩信和漂母。两千多年前,漂母无私分食给少年韩信,韩信建功立业后千金报答漂母,演绎了‘一饭千金’的千古佳话。这是‘爱心淮阴’的历史源头和文化根源。”杨宏宇介绍说,淮阴区将近90万人口,2001年撤县建区,有20个农村乡镇251个行政村,其中农村人口约为66万。连续三年,淮阴区的财政收入在淮安地区都是第一。2009年,淮阴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13690元和5969元。

  “去年,淮阴区财政收入17亿元,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老百姓的人均收入依然比较低,富裕程度并不高。2008年的时候,淮阴区10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为零,因此当时提出了‘低收入户脱贫,经济薄弱村破零,乡财政超千万’的发展目标,目前已经完成。2010年,淮阴区又提出了‘富民,壮村,强乡镇’的目标。”杨宏宇介绍,低收入户脱贫问题是政府考虑比较多的。“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灵”,这是“爱心淮阴”活动发动的现实基础。

  “募集所得资金的受捐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儿弃婴、因病致贫等困难群体。”淮阴区委宣传部长向记者介绍说,淮阴区“爱心淮阴”资金募集目标是2000万元。这个目标的确定,也是参照淮安其他县(区),并考虑到淮阴区实际需要救助的人口核算后确定的,其中,区财政拿出了500万元。

  

  不排除方式简单情况

  有的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均”

  互联网上掀起的“捐款门”的风波,已经引起了淮阴区有关领导的关注。

  1月15日,淮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宏宇对记者表示,“爱心淮阴”在推进的过程中,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这很正常,网络也是老百姓反映诉求的一个主要渠道。“我们注意到,这次反映问题的人中,教师居多。仔细分析一些帖子,现在看来,也不能排除个别学校在推进‘爱心淮阴’活动的过程中,具体募集资金时方式简单、走样,出现偏差的情况。”

  杨宏宇称,“爱心淮阴”建设是区委区政府兑现“淮阴可以有穷人,但是绝对不允许有得不到党和政府温暖的穷人”政治承诺的有效举措。民生工作,讲得再多也不为过,涉及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做得再多也不算多;年前,区委区政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公开征集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认真落实厚待百姓的各项措施,履行了党委政府的职责。爱心淮阴建设的着力点是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全区人民是爱心淮阴建设的主体,区委区政府募集爱心淮阴基金,目的是在现有的各项民生渠道之外开辟一条新的通道,为部分困难家庭、孤苦儿童、病残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社会各界都应该踊跃参与,一块钱不嫌少,一百万不嫌多,关键要有爱心。

  据淮阴区教育部门介绍,该区共有60多所中小学,教师有7000人左右。截至目前,募集到的“爱心淮阴专项资金”总计280多万元。

  “这些教师之所以在互联网上发表不满之词,现实的背景是,淮阴区目前对教师的绩效工资确实没有完全执行到位。有两种情况,现在教师绩效工资这块,目前有的学校已经进行了调整,有的学校正在进行当中。有的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均,心理上难免出现不平衡。”杨宏宇介绍,关于绩效工资,政府肯定会调整到位,至于具体的时间,他称,目前政府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

  

  回应“被捐款”

  捐款数额集中缘于争先恐后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淮阴区不存在代扣的问题,因为各个学校发工资的时间不一样。”杨宏宇称,区里明确提出要坚持自愿原则,以不强迫、不摊派、不影响捐赠人的正常生活为前提。实际上,“爱心淮阴”的推进,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并不是所谓的劝富济贫。在动员的过程中,也没有所谓的标准问题。捐1元不为少,100万元不嫌多。“爱心淮阴”活动在发动过程中,全民都在发动,各个阶层的人都在参与。“政府出红头文件规定捐款数额,这样的事情你相信吗?”该官员这样反问记者。

  为什么会出现捐款数额在500元、800元、1000元、2000元几个数字上比较集中的情况?面对记者的疑问,杨宏宇称,这是捐款过程中,大家在“争先”与“恐后”两种心理交织的情形下做出的选择。“这也是中国人固有的一种心态。在贡献爱心这个事情上,大家都不想落后于人,你参照他,他参照你,一来二去,就出现了在某个捐款数额上比较集中的情况。”

  杨宏宇称,如果“爱心淮阴”活动成为“被捐款”,那这几年淮阴区经济发展很快,发展也给老百姓带来很大实惠,大家的收入都有所增长,那是不是也“被增长”了,受到政府救助的老百姓是不是也“被保障”了呢?淮阴区有近7000名教师,网络中反映“被捐款”的应该说是其中一小部分。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另外大部分教师也“被代表”了呢?政府也不是拿不出这2000万元,政府“不差钱”。关键是通过这种活动的推进,唤起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杨宏宇介绍说,尽管目前“爱心淮阴”活动在推进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争议,但这个活动他们肯定还将继续推进下去,捐款只是“爱心淮阴”的一个方面。2009年,淮阴区把新增财力的76.34%用于改善民生工程。2010年,围绕建设“爱心淮阴”总体要求,继续将新增财力的6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全力实施惠民实事。重点围绕扬美德和重民生培养干部感恩之心、市民仁爱之心、社会包容之心。在全社会提倡“仁爱相济、开放包容、创新创业、诚实诚信”的“爱心淮阴”精神。

  谈起“爱心淮阴”专项救助资金的问题,杨宏宇表示,区委区政府目前正在对具体的使用进行专题研究,将出台使用办法,坚持阳光操作。确保大家奉献的爱心都切实送到最需要党和政府温暖的人手中。“我们不是在劝富济贫,而是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相对贫困的人过上不是太艰辛的生活”。

  记者手记

  》

  “被时代”的尴尬

  围绕淮安市淮阴区“被捐款”事件的争论,最近几天在互联网上显得非常热闹。一方面,淮阴区一些教师声称,所在的学校负责人部署捐款事宜时简单粗暴,不仅规定了捐款的具体数额,而且还要求,如不捐款,需要开具家庭困难的证明,他们遭遇了“被捐款”。这个事情在互联网上一经披露,立即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淮阴区几位中学教师的观点是,捐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应是一种民间行为,不应该带上行政官方色彩,更不能掺杂领导意志。捐钱首先自愿,其次是量力而行。如果强制捐就变味了。原来出于自愿的慈善行为,不能用捐助多少来衡量这种行为,更不能设立硬性指标。教师们言之凿凿。而淮阴区官方的解释也冠冕堂皇,称号召大家献爱心、送温暖、关注弱势群体,是当下最大的民生之一,是一个责任政府的应有表现。

  奉献爱心本来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淮阴区“被捐款”事件,至少释放出来一个民意无处安放和申诉的尴尬现状。如果民意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表达与尊重,还需要大家费神去创造这些看似可爱却充满无奈的“被”词语吗?目前,这起“被捐款”事件的风波还未平息,这个事件的背后,目前还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民意得到沟通的渠道了吗?地方政府发起的慈善募捐活动,为什么会在互联网这个相对隐蔽的空间中受到了质疑呢?反思之下,简单粗暴一刀切的做法,无疑是被质疑的焦点,因为“被捐款”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法治社会,更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公民社会。

  尽管淮阴区委有关负责人不同意“劝富济贫”的说法,并认为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对于淮阴区政府发动“爱心淮阴”这个活动的良好初衷,我们也不必去怀疑。但是由淮阴区“被捐款”事件我们可以联想到,积极组建爱心专项资金固然很重要,但也不应忽视通过建立更为健全的机制,使民众充分了解政府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快报记者 邢志刚

  淮阴区党政领导带头捐款

  中国淮阴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