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新阅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十月围城》 影片故事与历史真实
· 先睹为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十月围城》 影片故事与历史真实
  2009年12月18日,《十月围城》全球同步上映。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06年10月,革命领袖孙中山决定冒险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则与同盟会十三省代表密谋起义。为保卫孙先生的安全,一支特殊的“护卫队伍”临时组成。这些草莽英雄与清廷鹰犬、港英政府之间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战与恶斗。十二小时后,“先生”安然离港,继续为未竟的革命事业奔波。唯一的幸存者独坐在渐被阳光充满的书房里,含泪将死者的名字一一记在烈士名册内。五年后,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满清政府被推翻。

  为了探究电影《十月围城》的历史真相及创作过程,《十月围城》的编剧郭俊立接受专访,将影片中的历史与现实一一道来。

  英雄莫问出处

  应该说,影片反映的时代背景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十月围城》却独辟蹊径,将历史中的核心人物“孙先生”隐而不谈,紧紧围绕着刺杀孙先生和保卫孙先生这两条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壮烈年代中的无名英雄群像图:对革命只出钱不出力的富商,血气方刚的富家少爷,功夫了得的“滥赌鬼”,曾经家境显赫却为情沉沦的街头乞丐,一心想重返少林的臭豆腐摊主,暗恋纯情少女的年轻车夫……

  影片中看似与革命壮举毫不相干的几个人,在加入护卫队伍时,都有一段情的牵引。他们原本是平淡无奇的凡夫俗子,也许并不懂得为民为国牺牲的民族大义,并不知道孙先生的安危对中国的命运意味着什么,只因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比较,就此担起历史重任,一去不回头。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历史原型

  杨衢云(张学友饰)

  影片以首任兴中会会长杨衢云被暗杀开场。杨衢云(1861-1901年),福建海澄人。1892年秋,与孙中山相识,彼此志同道合,相见恨晚。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杨衢云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悬赏三万大洋,发誓要“割羊(杨)头”。杨衢云表示宁愿继续在港教书,也不在逃亡路上耗费革命经费。

  1901年元月10日傍晚6时许,杨衢云正在寓所备课,清廷派出的杀手冲入室内,举枪直射。未加防备的杨衢云,急拿案上的厚英文字典挡阻,一发子弹穿透字典,贯入其前额后穿出撞射墙角。杨衢云拿身边的自卫手枪欲反击时,又有两发子弹射入其胸膛。

  自小习武、体质强壮的杨衢云,因伤情过重,失血太多而牺牲,年仅40岁。

  陈少白(梁家辉饰)

  历史中的陈少白,因与孙中山、尤列、杨鹤龄主张反清逐满、倡言革命、鼓吹共和而时称“四大寇”。

  陈少白(1869-1934年)是最早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的人之一。1900年1月25日他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因此被称作“中国民主革命报业第一人”。陈少白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当时重大军事行动的策划和指挥、兴中会内部的经费使用和筹集以及报社的经营管理,都由陈少白负责。他更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才子,通晓音律并且能编写剧本,经常以戏剧形式宣传革命。

  在数十年革命生涯中,陈少白曾多次身陷险境。有一次,陈少白在广州海幢寺附近被清政府侦缉人员发现,他急忙避入海幢寺,躲在厨房的一只大铁锅中,请和尚盖上锅盖,做烧火煮粥状。侦缉人员入寺遍搜不获,只好走了。辛亥革命后,陈少白征得海幢寺住持同意,将该大锅搬回家中,建了一座“粥锅亭”,以作纪念。

  革命胜利后,陈少白坚持“只做事,不做官”,开始兴办实业救国。晚年辞官后回到故里,为建设家乡尽心尽力,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但是,因为《十月围城》着重表现历史中的无名英雄,因此影片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远没有史实那样精彩。

  李煜堂(王学圻饰)

  影片中李玉堂的主要原型是香港金利源药材行老板李煜堂。李煜堂(1851-1936年),广东台山人。他1868年随父兄出洋经商,后返回香港,创办金利源、水利源药材行。1902年起经营保险业,被称为“保险大王”。

  李煜堂热心革命事业,1905年,与其子李自重、女婿冯自由一同加入同盟会,入会仪式就是由孙先生亲自主持的。1906年《中国日报》因受保皇党人控诉,几次险些停业,李煜堂斥资承购,并支持该报经费直到辛亥革命成功。

  1911年9月,广州光复,李煜堂随胡汉民到广州,任广东财政司长。次年辞职,在港创设广东银行。后来的讨袁之役、护法之役及北伐之役,他均联络港商,筹集资金,助孙中山革命。1923年4月,孙中山任命李煜堂为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在职仅6个月,即洁身而退。此后专心致力于公益事业,1936年在香港病逝。

  与影片中的李玉堂坚决反对儿子参加革命不同,李煜堂先生曾特命他的儿子李自重东渡日本求学,伺机晋见孙先生并加入同盟会。那时李自重只有18岁。

  孙中山在伦敦曾遭清朝使馆绑架

  《十月围城》讲述的1906年清政府派刺客在香港暗杀孙中山一事,纯属虚构。不过历史上有一件曾轰动一时的绑架孙中山案,确是清政府所为。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896年10月1日辗转到达伦敦。第二天,孙中山来到在香港读书时的老师康德黎的寓所,师生在欢乐中重逢。

  来到康德黎家后,孙中山受到了他们夫妇的热勤款待,并被安排迁居到他们寓所附近的葛兰旅馆。那时,清政府正在到处缉拿孙中山,曾命令驻英公使龚照瑗“不惜一切代价捉拿孙中山,死活不论”。然而孙中山丝毫没有察觉。

  10月11日(星期日)上午十时半,孙先生由葛兰旅馆去老师住处途中,当街被使馆人员一左一右强行挟持入使馆,囚禁在使馆三楼一间窗户有铁栅的斗室里。中山先生被囚后,曾托使馆英国工人送信给康德黎及用信纸裹着银币向窗外投掷,但屡试均遭失败且被发现。自此,使馆对孙中山的看守更加严密了。这时,清驻英使馆根据清政府密令,正阴谋把孙中山装入一只特制的木箱内,准备几天后秘密押运回国处死。

  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10月17日晨,使馆英籍清洁工人柯尔冒着危险为孙中山送信。当天深夜,由柯尔之妻霍维秘密投书康德黎住宅。

  康德黎得知孙中山被绑架后,连夜赶到警署,请英国警察出面干预此事。第二天,他又约孙中山在港相识的英籍朋友孟生医师同去外交部,报告清政府使馆非法绑架、囚禁孙中山。但是都无结果。他们两人心急如焚,深知稍有迟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们果断地一面由孟生告知清使馆:囚禁孙中山已为外人所知,英国政府和伦敦警察署将出面干涉。一面由康德黎驱车至《泰晤士报》,拟约见该报记者,详细揭露清使馆在英国侵犯人权事件的始末。

  10月19日中午,康德黎按英国外交部的通知将其学生被囚经过上报。英国外交部经过调查,证实了康德黎的申述。于是,英国政府在舆论压力下,派了6名警察守候在清使馆门外,加以监视。10月22日,英国《环球报》以《惊人消息!》为题,首先披露了孙中山在伦敦被绑架事件。接着,伦敦各报均以特大标题相继报道了清廷使馆的这一丑闻。清驻英使馆在各方舆论压力下,被迫同意释放孙中山。

  10月23日,康德黎迎接恢复自由的孙中山。

  摘编自《文史参考》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