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陈豹
听证会设立原本是为企业与公众搭建沟通桥梁。通过听证会,把民声反映给企业,让企业针对民生产品提供相对合适的价格机制。而现实出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听证会听后的结果大都是: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基本只涨不降。所以很多公众都把这类听证会形象地描述为“听涨会”。
这类听证会听证不是会不会涨的问题,而是涨多少的问题;与其说听证会,不如说听涨协调会更实在。听涨就听涨吧,至少还有公众在听证会现场听涨,发表一下“无病呻吟”的建议,至少还可以表达基层民声。但近年这类听证会又出现了代表身份质疑现象,后来又有公众形象地把这类听证会冠名为:“听命会”。
面对公众对涨价的质疑,这类企业给予的口径几乎统一:“跟随国际惯例、物价成本上升等等”。如此说法难逃搪塞嫌疑。
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最关注的是物价上涨对于我们的基本生活会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作为80后一代的我们,买房要靠父母支援,结婚后的煤电气费,理所当然要自己交,可如今煤电气价格指针,每年一个劲地向上蹿。
虽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复苏了,现如今工资却不见涨,工资水平已和物价水平出现了倒钩现象,涉及公众基本生活的物品,价格如何涨?涨多少不应是“一个国际惯例”说了算,应以涨价是否影响普通百姓基本生活为立足点。对于快报社评所说的“资源价格改革”,想必也是一个跟我们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如果只是又一轮涨价的前奏曲,那公众要说:“即使想爱你,也没有资本与勇气。”但是如果能改掉“涨价没商量”的歪风邪气,还百姓参与经济市场管理的知情权、表达权,那公众对它还是会给予厚望的。
改革不能让“涨”毁了,关键在于,百姓对改革的拥护,不能让“涨”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