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发现 金陵古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也曾有过“二十四桥明月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1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也曾有过“二十四桥明月夜”
■战争催生了南京第一座浮桥

■那些传奇的二十四航究竟在何处

■南京二十四航与扬州二十四桥到底有无渊源

今天朱雀桥所在之地,过去曾有长乐渡 快报记者 辛一 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首杜牧写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传唱至今,二十四桥的声名也由此传播开来。

  鲜为人知的是,在南京,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二十四桥,不过当时不叫桥,而叫航,史称“二十四航”。那么,这二十四航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后来又去了哪里了呢?它跟扬州的二十四桥有关系吗?

  浮航是帝王才能使用的桥吗

  说到南京秦淮河,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十里秦淮的碧波荡漾和两岸风光,而说到秦淮河的知名景点也就是夫子庙、江南贡院、乌衣巷等。然而最近,记者在一篇名为《话说秦淮河》的文章中无意发现,南京秦淮河上曾经出现过24座浮航,书中写道:“溯自东晋至陈二三百年间,秦淮河上曾先后有24座浮航,史称‘24航’。阻淮为固,一旦有警,辄断舟栅流,号称险隘……”

  浮航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二十四航又都在哪里呢?带着疑问,记者找到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先生。

  当记者提起南京“二十四航”,王涌坚惊讶地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这个事情了。”看来二十四航真的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王涌坚说,浮航其实就是一种浮桥,是用一只只船连接起来搭成的一座桥,上面铺上木板、稻草等,供人和车辆在上面行走。浮航是用船渡河的一个发展,又是向建造固定式桥梁的一个过渡,是介于船和桥之间的一种渡河工具。

  中国建造浮航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大雅·大明》中就曾记述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此事距今已有三千年了,是建造浮桥最早的记录。而且当时的浮桥就只能是天子一个人用,因为桥在当时太珍贵了。

  浮桥到汉唐时期开始普遍运用,许多地区在建造永久性桥梁以前,总要先造浮桥,以便摸索并了解水情,然后再寻求合适的永久性桥型。那么,南京出现的这二十四座浮桥,是否就是为了摸清水情而修造的呢?

  南京为什么要建二十四航

  王涌坚告诉记者,当时修筑二十四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秦淮河非常宽阔,跟长江连接在一起,常常有江潮涌入,水面看上去跟长江差不多,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下,要在秦淮河上修建一座固定的大桥还真不容易。

  不要说造桥,在明朝之前,南京城的城墙也不如我们现在所见,以前的城墙都是依据天然的山水地形而修筑的土城墙,城门也只是在土城墙上修筑几道用篱笆做的门,称作“篱门”。在《资治通鉴》中就记载道:“自晋以来,建康宫之外城唯设竹篱,而有六门……上感其言,命改立都墙。”可见最初的都城外都没有都墙,只有6个篱笆门,后来估计皇帝也觉得十分说不过去了,就改成都墙。王涌坚说,这跟当时的生产能力也有很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即使当时有这样的技术来修筑一座固定大桥,那也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万一发生战争,损失可就大了。当时秦淮河是保护南京城的天然屏障,战争发生时肯定要把桥截断,防止外敌直接从桥上入侵到城内。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天下时局还非常动荡,所以从军事上来说也不太可能去建固定的大桥。

  南京第一座浮航因战争出现

  不过,王涌坚说,在秦淮河上,倒是出现过一座固定大桥,这座桥叫南津大桥(又称朱雀大桥),是东吴时期所建,后来就是在战争中被烧毁的。

  当年孙权定都建业后,命人凿通了丹阳与句容间的岗地,开掘出人工运河破岗渎,秦淮河东通吴会,西达长江,成为建业与三吴地区重要的水路运输线。同时孙权也极为重视秦淮河在军事上的价值,自石头城下至秦淮河下游两岸遍设栅障,称“栅塘”或“秦淮栅”。又在秦淮河北岸建大航门(又叫朱雀门),大航门正对吴宫城的南门,在南出大航门的秦淮河上就修建了一座大航桥,也就是南津大桥,位置就在今天的镇淮桥东北侧。这座桥成为秦淮河南北两岸沟通的桥梁。

  东晋前期(324年),王敦作乱,带领水陆军5万人进攻到秦淮河南岸,直逼都城建康。为了抵御乱军,当时任丹阳郡尹的温峤毅然决定烧毁这座桥,让秦淮河成为天堑,敌军无法渡过秦淮河。在次日夜里,中军司马曹浑又带领兵马偷偷渡过秦淮河,大破乱军。

  但是这一仗之后,东晋也不敢马上就建桥,只好先暂时以渡船的方式往来,十分不方便。一直到公元336年,朱雀大桥作为重点工程开始复建,但这次复建不敢像上次那样修筑固定的大桥了,而是采用了连舟为桥的“浮航”方法。

  从此之后,秦淮河上便相继出现各种浮航,据记载,自东晋至陈二三百年间,秦淮河上曾先后有24座浮航,史称“24航”。那么,这24航究竟是哪24座浮航呢?

  秦淮浮航遗迹几多可循

  记者查阅了很多方志资料,发现有确凿记载的秦淮浮航只有四个,分别是:朱雀航、竹格渚航、骠骑航和丹阳后航。而这四航也是秦淮河上最著名的四航,所以后人又单独将其命名为“四航”。

  王涌坚告诉记者,这四航的具体地理位置已经无从考证,而且还存在很多争议。比如朱雀航,有的人说就应该是在今天镇淮桥的位置,因为朱雀航是对着当年建康宫城的朱雀门,而朱雀门就是在今天中华门的北边正对面,而镇淮桥正好在两个门中间,所以镇淮桥就是当年的朱雀航。

  但又有人认为朱雀航应该在今天镇淮桥东边的信府河一带。因为古代的秦淮河的地形和今天不同,如今我们看到的镇淮桥是有了内秦淮以后所建,而在东晋南朝时期还没有内秦淮,秦淮河的地理位置跟今天看到的肯定不同,所以当年的朱雀航的位置也跟今天的位置不太一样。

  骠骑航的位置一般认为是在今天的武定门附近。而关于骠骑航的来历,很多史书也众说纷纭,《地舆志》说:“骠骑航在东府城外渡淮,会稽王道子所立。”《江南通志》说:“骠骑航在江宁县故东府城南秦淮河上。相传会稽王道子所立,亦曰东府城桥。一云梁临川王宏为骠骑大将军,居东府城,桥因以名;或曰以纪瞻居此为骠骑将军而名。又曰小航,对大航而言也。”

  竹格渚航是在“建康县治西南二里、下水门东南”,后来这里曾经叫过竹格里,但如今已经没有这个名字了,位置大约就在今天的仙鹤桥附近。

  丹阳后航顾名思义就是在“丹阳郡城后”,也就是今天的武定桥东南一带。

  除了这四航,还有二十航分别在哪里呢?南京大学地学院的陈刚博士曾经详细研究过南京二十四航的地理位置,他告诉记者,虽然史书上确实记载秦淮河上出现了二十四航,但从他寻找的资料来看,能考证到地方的就只有十航,其他的十四航都找不到了。

  陈刚说,除了四航之外,其他六航就是:石头津渡、榻航、禅灵渚渡、麾扇渡、长乐渡和桃叶渡。

  其中石头津渡在石头城西北,大约在今天的清凉山和汉中门之间。榻航在石头城东侧,大约在今天汉中门一带。禅灵渚渡在今天升州路一带。麾扇渡又叫毛公渡,在朱雀航东侧。长乐渡,在今天军师巷和马道街之间,现在这里建了一座朱雀桥。桃叶渡在秦淮河利涉桥附近。

  二十四航的来历可能另有渊源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告诉记者,秦淮二十四航有可能只是一个虚数,并不是一定就有二十四个浮航。就如同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是一直很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二十四桥就是指一座桥,也有人认为二十四桥就是“许多桥”的意思。

  胡阿祥说,在中国历史上,24这个数字是值得关注的,24是两个12,12是个重要的数字。要说12,先要说说13。

  在西方,人们是不喜欢13这个数字的。而在中国,“十三”这个数字是最好最好的数字。比如汉朝有十三州,十三个监察区,后来演变为行政区。明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十三省,还有十三太保的说法,南京的城门是十三座(内城)。为什么古代中国人这么喜欢十三?因为十三等于十二加一。大家也许觉得这是废话,其实关键在于十二。《左传》里面就说十二是“天之大数也”,十二这个数字是代表天的,先秦的人特别喜欢十二这个数字,一直到秦汉都是这样。春秋十二公,《史记》十二本纪。这十二本纪有点莫名其妙的,后人说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绝对有问题,再后来的人又解释这代表了司马迁的思想如何如何伟大,其实这跟他的伟大没有关系,他就是要凑十二这个数字。

  最典型的是《史记》里面的十二诸侯年表,实际上谱的是十三诸侯,但他不能用十三,十三太大了,既然是诸侯,怎么能够僭越呢?所以只能用十二。

  同理,似乎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七十二等数字也在很多地方常见使用,如二十四景、四十八景、三十六洞天,甚至孙猴子七十二变。那么,南京的二十四航,扬州的二十四桥,可能也与这种数字观念有关。

  南京二十四航是扬州二十四桥的前身吗

  关于二十四航,王涌坚还对记者说,扬州的二十四桥可能就是沿用了南京二十四航的说法。因为在古代,南京也曾经叫做扬州。但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有依据?

  胡阿祥告诉记者,南京被称为扬州的时期是在六朝时期,比后来的扬州出现要早,而且涵盖的面积要更大,李白说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已经是后来的扬州了。六朝时的扬州,治所就在今天的南京市,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唐代的扬州,治所就在今天的扬州市,级别也只相当现在的市。六朝的扬州在长江以南,辖境兼及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南各一部分和上海、浙江;唐代的扬州在长江以北,辖境仅相当于今江苏扬州、南通两地级市。

  大约从隋唐以来直到明清,南京的文人学士对于扬州的繁华富庶,就有种怪怪的心理,逮着机会便拿扬州开涮。比如有这么个曾在南京民间流传甚广的笑话:乾隆皇帝下江南,走运河到了扬州府,问府尹也就是市长,当地有什么特产?府尹拿出了扬花萝卜,乾隆看了久久无语,然后感慨道:想当年扬州天下第一,如今萝卜才长这么大,免税吧。接着乾隆来到江宁府也就是南京,拿同样的话问江宁府尹,江宁府尹捧出了又长又粗又白又脆的大萝卜,皇帝老儿龙颜大悦:加税!

  历史上的南京人为什么喜欢找扬州人的茬呢?深层原因,恐怕还在于这两座城市的此伏彼起,恰成对比。一般来说,分裂时代南京地位飙升,比如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京都贵为京都;而统一时代南京地位急剧下落,建都北方的统一王朝,不放心南京这个老出帝王的地方。然而,长江下游总得有个中心城市,于是南京备受打压的年代,往往就是扬州政治荣耀、交通繁盛、经济富庶、文化风雅之时。这样的沉浮刺激,难怪旧时南京文人对着扬州要心态失衡。

  不过如今这样的情况已经不见了。精致、优雅的扬州与沉静、厚重的南京,本来就各有定位。而二十四航和二十四桥是否存在渊源关系,恐怕无人能够说得清。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戎丹妍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