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中国意见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胡舒立:新一轮闯关之旅
· 郝劲松:坚持跑下去
· 韩寒:狡猾而审慎地玩漂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1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胡舒立:新一轮闯关之旅

  语录:我希望媒体有更大的空间,不承担那么多的压力,媒体人可以安心而尽职地履行媒体责任。

  2009年11月9日,另一只靴子终于落下。在当天的最后一次谈判中,联办人士指责《财经》团队蓄谋已久,并宣布不再谈判,胡舒立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了辞职信。此后,《财经》绝大多数编辑和记者都追随胡舒立提交辞呈。

  这家中国最负盛名的杂志采编团队集体出走,也被称作是一次“理念之争”的剧烈冲突。

  从1998年4月到2009年11月这11年又7个月间,胡舒立做了两件事:在45岁这年创办了一本叫《财经》的杂志,然后在56岁这年离开它。这期间,她获得了“中国最危险女人”的封号。

  1998年,外交官王炳南之子王波明找到胡舒立创办新刊,胡舒立要求联办提供充足的预算,并且在采编和经营之间筑起一道墙,资方不得干预采编。王波明同意了。

  《财经》的成功,被认为得益于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拥有深厚的政府关系,不过,近半年来,它却受到了挑战。

  2009年7月,《财经》接连4篇稿子被联办“枪毙”,所涉从新疆到石首再到通钢改制,均是一时的“敏感题材”,而这种情况在《财经》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

  对于联办突然干涉采编,有人分析与其上级单位全国工商联的换届有关。去年7月底,联办向《财经》下发了“关于明确《财经》杂志报道方针及规范管理流程的决定”。“决定”要求《财经》“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关于新闻报道的指示,而《财经》每期封面报道的选题、对于非财经领域(政治、社会、非财经领域的涉外报道)的重大新闻报道,在发稿前均需报批。

  “这是要断我们的根啊。”前述《财经》编辑评价。胡舒立则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财经》就是一只啄木鸟,永远在敲打一棵树,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现在,这棵树暂时拒绝了啄木鸟。树,还是更喜欢喜鹊一些。”

  后来,在《无法确定的愿景》一文中,胡舒立写道:“我希望媒体有更大的空间,不承担那么多的压力,媒体人可以安心而尽职地履行媒体责任。”

  与《财经》分手后,“女闯王”带着一帮得力干将未作休整,旋即奔赴下一个文墨战场,扛起《新世纪周刊》总编辑一职。也许是吸取了《财经》教训,胡舒立首先跟新东家谈妥了条件——持股5%。第一期新杂志带着自己的新团队试水,不但抹去了原杂志采编团队老员工的名字,新杂志英文刊名也从“News Magazine”变成了“Century Weekly”。胡舒立的新公司财新传媒也出现在新一期的封面上。所作一切似乎是要跟过去做个了断。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财经》近年来的很多强势报道已惹怒了某些人,政治空间正在急剧缩小。如今胡舒立树大招风,一举一动备受舆论和监管部门的关注。《新世纪周刊》能提供多大空间有待观察。

  2009年最后一天,一期封面为“通胀如虎”的《新世纪周刊》试刊悄然出街,内刊有《国有股划断转不转》《内蒙窝案》等稿。“更像一本老《财经》。”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但麻烦也接踵而至。

  “新世纪周刊官方博客”近日发表博文,称胡舒立入主《新世纪周刊》后,该杂志原采编人员均被解约。胡舒立团队则表示,因为试刊,所以没把原团队列入,同时称欢迎原团队留下。据悉,《新世纪周刊》老员工与杂志新管理层间仍在进行的谈判气氛紧张。

  “胡舒立进入《新世纪周刊》,未能出现对新旧两帮员工两全其美的结局,归根结底是中国并没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媒体人职业共同体。同样在新闻圈里吃食,不同媒体和不同媒体人之间在价值观、职业操守、专业素养方面差别甚大。由此,某些媒体乃至某些媒体界领军人物其不可替代的特质才有如此高的价值。”《南方都市报》评论指出。

  新年伊始,“女闯王”开始新一轮闯关之旅。    

  对于她而言,这不算什么,一切新鲜而刺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