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座坟茔,躺着573人。这其中,有约40%的人是红卫兵。人们习惯将这个墓园称为红卫兵墓园。前天,阴,天气有些冷。墓园被高墙围着。三三两两的游人,从报纸上得知墓园被评定为文物后,前来探望。在经历数十年后,这个墓园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物,它也走过了不寻常的路。
收集资料 两年采访两千人
前天下午5点,重庆沙坪公园,收集、整理红卫兵墓园史料的罗华带着记者,请保安打开了红卫兵墓园的铁门。罗华现在是沙区作家协会会员,43年前,14岁的他曾是红卫兵,在北碚朝阳中学读初一,他见证过当红卫兵的同学在他身边倒下,再也没起来。“埋在这里的,有6个人和我同岁,最小的8岁。”他说,“每次走进这里,我都心痛。”
2007年9月,罗华开始收集关于红卫兵墓园的一些史料,以便为今后的文物申报打基础。两年多时间,他和另外两人,共采访了约2000人,其中约1200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信息。采访对象,几乎都是躺在墓里的人的亲友、同学等。去年5月,罗华等人填了文物申报表,层层上报了重庆市文广局。
评为文物 历尽波折
重庆市文广局副总工吴涛前天回忆,早在2005年前,重庆市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提议,希望能加强红卫兵墓园的保护。那时,有人对此质疑,一是认为该墓园不符合文物标准;二是认为红卫兵墓园,记录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没有必要保存。
去年,就红卫兵墓园评文物的申请,吴涛等10余名重庆市知名的文史、党史、近代史等专家,又开了两次讨论会。吴涛回忆,在两次会上,他都提出:“我们要面向未来,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还有专家指出,这个承载着历史的墓园,由于风吹雨打,正在自然损毁,必须提到法律的高度,进行保护与抢救。
前景规划 或可成为景点
去年12月15日,罗华接到通知,沙区红卫兵墓园被评为市级文物。他认为,接下来的,将是对文物进行抢救。
重大教授、旅游学博导蒲勇健建议,这里可以作为景点,让游人们前来参观,从而受到教育。(罗华为化名)
据《重庆商报》
沙坪公园,两位老者在参观红卫兵墓园
墓园内的墓碑高低错落,最高的墓碑约有8米。1967年,刚安葬的时候,就是在土堆上插上写着死者名字的木块。直到1968年2月,陵园开始进行大整修:建造了墓碑。
文物故事
经他手安葬近300人
67岁的老人郑志胜很出名,因为由他送进沙坪公园红卫兵墓园里安葬的人就有近300名。回忆起当年,郑老声音顿时低沉起来,眼里噙满泪水。“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亲人就葬在墓园。”郑老曾因在武斗中有命案被判入狱13年,然而这并未能减轻他对死者的愧疚。
迈上墓园长长石阶的最后一步,郑志胜默默地注视着一座约2米高的墓碑。“墓里埋着我的干妹妹,叫秦春菊,是我亲手送进来的。她当时只有十多岁,是从沙坪坝去河运校给人送饭时被枪打死的。”郑志胜老人准确地记得墓园里很多人的名字和他们埋葬的具体位置。当时,郑志胜是重大电机系电力专业的学生,负责处理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