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4版:今日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张千帆:京沪大学招生存在歧视
· 中青报记者:
原想关注高考改革
民间版本
· 统一高考卷无法解决公平问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张千帆的一些观点引来反对声——
统一高考卷无法解决公平问题
  今日嘉宾

  谢小庆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作品:主持开发了用于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等。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名言:我曾期望2009年的教育不要再折腾。一年过去,再来审视当时的“展望”,发觉都落了空。

  张千帆教授牵头的建议书,事涉高考改革,更关切到教育公平的老话题,而对于一些具体的观点,今天请到的两位嘉宾并不认同。

  

  主持人:张千帆教授日前在《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中提出,高考改革要打破中国各省市之间存在的倾斜的分数线,倡导给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平等的录取权,给西部边远省份考生更多的倾斜。您赞同他的观点吗?

  谢小庆:我不太赞同。因为考试不是为了公平,而是为了效率。为什么教育部禁止设小学、初中入学考试?就是为了保护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引入考试制度就是破坏公平。有些人呼吁小学、中学入学进行考试以代替择校,但这是不可以的,会剥夺每个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而高中、大学入学设置考试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我研究考试30年了,考试的改革是一门非常严肃的科学,没有经过实证研究,拍脑袋、空发议论没有用。

  2000年,时任中国青年报科教文编辑的陈志文就以读者来信的形式讨论过这个问题。其实,高考分省市录取的形式是不容易改变的,全世界都存在这个问题。

  主持人:那么对于“高考必须实现全国统一”这一点怎么看?

  熊丙奇: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研讨会,有学者从宪法公平的角度提出统一高考,我就此作过辩论,实际上,这种观点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解决一些弊端,自主招生才是真正的途径。

  主持人:问题是当下的自主招生也受到了诟病。

  熊丙奇:那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没有实现,可以说是一种伪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核心价值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而不是嫁接于高考之上。

  主持人:那目前的高考制度合理吗?应该往什么方向改革呢?

  谢小庆:现在的考试制度肯定是不合理的,但我觉得不合理不是考试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实际上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一项考试。就像当年取消科举,并不是因为它不公平,实际上科举制度是非常公平的考试。废除科举制度是因为发现了这种考试的弊端,不利于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高考制度也是如此。“一考定终身”制度非常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而由以高考制度为核心的整个应试教育则是对人才的极大摧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与西方的科技差距还非常小,这二三十年差距却越来越大,就是因为教育的失败。

  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靠在全国统一考试标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它一是不容易实现,更重要的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淡化考试的作用。在西方国家,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靠统一考试标准,而是选拔人才的多样化,如在美国许多优秀学生不需要考试,直接特招进哈佛或耶鲁。

  主持人:这么说来,高考改革的真正出路在哪里呢?

  谢小庆:多年前我就提议过,高考改革的出路是:在招生中,降低考试所占比重;在考试中,增加能力考查所占比重。我在1998年提出要增加加试权、特权、签约权和特招权,对优秀人才可以特招,这些都有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最优秀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机会。现在,北大、清华、复旦、北航都有自己的单独高考了,2009年北大实施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些都是很可喜的现象——我个人非常喜欢你们南京的保送生匡超。我非常欣慰的一点是,现在的高考和高校都在前进,正在一点一点蚕食高考这种考试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制度改革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明显。

  主持人:怎样看相关建议的“前景”?

  熊丙奇:关于这个前景其实是个老问题了。现在各个地方利益博弈很厉害,按分数线统一,也无法解决城乡差别问题,因为基础教育是不均衡的,比如说农村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差,无法请家教。我始终认为,分数公平是所有公平里非常脆弱的公平,高考卷子无法解决公平问题,必须依靠多元评价体系。

  主持人:对受教育个体有什么建议,他们很关心自己在高考中的命运?

  谢小庆:作为受教育者个体,也不要迷信考试,并不是只有通过了考试制度的选拔才是真正的人才,很多人不用上大学也非常成功,如刘翔、丁俊晖等。考试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个人成长,开发民族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因为我国还是一个人力资源穷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成为人才,成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快报记者 王竞 刘方志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