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热线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3000年前就有了“囧”
· 抑郁女孩睡着 司机助她回家
· 17岁女生用“心”为南京著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3000年前就有了“囧”
  昨天,南农大BBS“南农试验田”贴出了一个“最新发现,南京农业大学最囧的地方”帖子,帖子中贴出三张照片,第一张是大大的“囧”,第二张“朙”,第三张是汉隶体的“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这个帖子一出,引起了一串跟帖,“早知道了”,“我还真是第一次知道”……是错别字吗?还是刻意写成这样的?记者调查发现,早在3000多年前“囧”是非常普遍的偏旁部首,西周毛公鼎上的“明”字就写成“朙”。专家说,囧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3000岁了。

  农业文明博物馆好“囧”

  被同学们称之为最“囧”的地方躲在校园西北角,边上就是女生宿舍。“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牌子有两块,一块是博物馆的匾额,简体字版本;还有一块是繁体的汉隶,在一巨石上,阴刻。远远的就能看到“朙”字,住在旁边的女生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以前,我朋友来玩,看到这石碑上的几个字就笑,‘你看那个朙,好囧’。”住在女生宿舍的小刘告诉记者,石碑上的“朙”字总能引起朋友们的关注,然后都会议论一番,“为什么用这样的字体啊?是不是写错了?”而在BBS上,网友们有的说“第一次发现”,有的说“这有啥大惊小怪的,早就知道了”,还有人跟帖“原来大家都发现过啊……囧”。

  博物馆馆长卢夏解释说,5年前“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成立,当时要在巨石上雕上博物馆名字,用电脑字肯定不行,于是,他翻阅了古代所有名碑字帖,从众多的名碑字帖中挑出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9个字,用的都是汉隶。“2000多年前,中国农业发现很迅猛,已经用上了铁质农具。所以,我选文字也特意用了汉代的隶书。”卢夏说,在汉代的隶书上“明”就写成“朙”,只是现在用简化字,大家反而不认识了。“囧”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3000多年前就有“囧”旁

  明字怎么可以写成“朙”?一听记者说南农大把“明”字写成了“朙”,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部的张蔚星就笑了。“太正常了,中国文字经历了陶文、甲骨文、金文。到金文时期,明的写法就是朙。这里‘囧’寓意为有瓦的窗户,月亮透过有瓦的窗户就明了。”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毛公鼎上也有“朙”字,这个鼎是西周时期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

  张蔚星说,古代很多名碑上的“明”字,就是采用了“囧”旁,例如公元200~250年立的、赫赫有名的《乙瑛碑》上“神明”的明就写的是“朙”,这块碑目前在山东曲阜的孔庙内。而真正的“日”字,古代字体上反而是圆圈里面打一点,意思是太阳里面有黑子。

  “古代都是用繁体字,大多都是象形字。所以,囧是随处可见的偏旁部首,一点也不稀奇。”

  王羲之也喜欢写“囧”?

  有网友说,其实王羲之的《远宦帖》上就有一个“囧”字样的印章。张蔚星说,《远宦帖》中确实有“囧”印章,是阳文的,在右下角。不过,《远宦帖》中的“囧”,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囧”。“《远宦帖》又称《省别帖》,是《十七帖》中的书信。王羲之于成帝咸和九年赴武昌为征西府参军,公元332年时,王羲之在武昌担任庾亮的军事参谋,而好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至益州镇守,此帖便是王羲之在当时写给周抚的一封信札。张蔚星说,王羲之《远宦帖》帖上的“王羲之的囧”,不念“jiong”,而是念“gong”,其实是藏家耿信公名字中的“公”字加了印章的边框。快报记者 胡玉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