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省美术馆新馆 你说美不美
· 新年第一轮官司 大多为了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有人说“土”,有人说“洋”
省美术馆新馆 你说美不美
风格独特的省美术馆新馆 快报记者 辛一 摄

  最近经过汉府街与中山东路交界处的市民发现,一栋新奇的建筑出现了,它的外墙看上去像一幅古旧的水墨山水画,而形状又似两块竖立的石头。

  这就是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毗邻总统府,西邻中央饭店,还跟南京图书馆做上了邻居。从亮相开始,“话题”就开始了——对于这独特的建筑风格,南京人有的叫好,有的说“太土”。

  远看还以为是“钢琴琴键”

  暖暖的阳光下,高大的法桐映衬着,省美术馆新馆显得安静而惊艳。斑驳的外墙酷似一幅古旧的水墨画,当你走过时,凸起的细长黑色遮阳板,犹如琴键被按下,像一串音符流过。其实,这是窗户。

  走近细看,淡黄色的外墙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这是罗马洞石,一种天然石材,历史上欧洲建筑经常使用这种材料,特别是公共建筑,比如神庙、教堂。几百上千年下来,它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气质,尤其适合文化建筑。”廖昕告诉记者。他是德国KSP建筑设计事务所在中国的工程管理总监,也是该事务所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罗马斗兽场用的是这种石材。它外观典雅,远看似云雾,有中国山水画的元素。”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廖鹏说,这种石材造价不菲,花了3000多万元。

  在江苏省美术馆前馆长、江苏国画院院长宋玉麟看来,这种石材“温和,没有火气,不漂,不会随着时间变,有一种稳重美”。作为两年前评选设计方案的评委之一,宋玉麟告诉记者,当时也有一些造型“求新、求异”的方案,但是和周边环境不协调。

  “有文化” VS “太土气”

  一些市民说,这些水墨画一样的建筑,跟周边民国建筑的氛围特别融合,不像南京图书馆新馆纯玻璃幕墙的建筑那样“刺眼”。而且,建筑风格显得特别有文化,与“美术馆”的定位一致。

  但是,也有一些市民认为“太土气了”,跟周围的现代建筑不协调。杨师傅是新馆对面饭店的保安,用他的话来说,他是看着新馆“长大”的。“可外墙这颜色也太土了,像蒙了一层灰尘,看着蛮旧的。”但他也知道,“这材料还不便宜”。他心里纳闷,花这么多钱,就是这个样子?

  在廖昕看来,上述争论是多余的。他举例说,总统府的门楼建于1929年,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央饭店也属于西方古典风格。“我们尊重老建筑,但尊重不是模仿,不是说我们建起一个看起来‘很像’总统府的建筑,就是和这个环境协调了。”廖昕说,“在我看来,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去争抢老建筑的风头。”包括新馆临汉府街的那一排法桐,“八九十年了,很有历史感,那就不要再种新树去人为干扰。”

  “艺术感” VS “不实用”

  这栋建筑,承载了设计者的许多理念,但在老百姓眼里,实用才是第一位的。

  “这样的外墙设计,将来的采光会不会受到影响?”市民张阿姨经过美术馆时,对窗户仔细研究了一番。这个看上去像“琴键”一样的窄窗,给了张阿姨很不实用的感觉。“我家的窗户也是细细窄窄的一条,白天不开灯蛮压抑的。”张阿姨说,而美术馆是用来给人欣赏美术作品的,如果里面的采光不好,会不会影响欣赏效果?

  廖昕告诉记者,白天看,窄窗会给人一种“石头上的雕塑感”,夜晚灯光打亮,就像“石头是透光的缝隙”,非常具有美感。而室内布展画作的时候,依靠的是室内光,和室外的阳光无关。但是,在办公区域,白天上班的时候,确实需要开灯才能办公,这也算是“艺术的缺憾”。

  在美术馆的设计者看来,他们选择这样的材质,追求的就是那种古旧感。“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人经过美术馆,感觉这栋建筑已经存在了很久,不会觉得突兀,这不是很好吗?”

  见习记者 赵晨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