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5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如果卖的不是官员电话号码……
· “塌桥事故怪老天”
的可行性分析
· 官员电话号码算“个人信息”吗
· 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不能再等了
· 公务员婚宴礼金没理由不公开
· 原来大桥也会
“弱不禁风”
· 从“有苦衷”开始,记录今年雷人官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如果卖的不是官员电话号码……
  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规定,在执行中一直疲软,如今周建平因倒卖官员电话号码被判刑,并不能说明个人信息安全的春天已经到来,只有法律的高压线始终带电,普通人的信息安全才可期待。

  全国首例侵犯公民信息犯罪案在广东宣判,被告人周建平因向骗子非法出售官员电话号码,被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从而成为国内因侵犯个人信息安全负刑责的第一人。

  (1月4日《广州日报》)

  作为“第一案”,典型性当然有——它对随意透露、出卖、转让、公开未经允许的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应该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如果看到这一案例的特别之处,其警示作用恐怕就要打个问号了。

  首先,被告人周建平是向骗子非法出售官员电话号码,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次,这些“公民”是政府官员,在很多人的固定思维里,侵害了官员的利益,后果自然更加严重,“第一案”的出现,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去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通过,增设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因为公民私人信息外露而产生的诈骗犯罪案,数不胜数。但近一年来,我们只看到重庆人崔某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批捕,这与公民不时受到的信息伤害相比,简直不成比例。也就是说,在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方面,法律没有硬起来。这一次,周建平拿官员的电话号码去卖,成为被判刑的第一人,他当然罪有应得,但我们能够拿着这个“非典型”判决奔走相告吗?个人信息保护,真的就等来春天了吗?

  周建平能拿到那些官员的个人信息,要么就是相关征信机构的信息安全存在巨大漏洞,要么是征信机构内部人员里应外合联手作案,无论怎么样,征信机构都有责任,怎么就不见深入调查和处罚?所以,这一案例,只是威慑了那些敢于拿“领导”、“官员”个人信息做文章的潜在违法者。至于侵害一般公民的个人信息,如果后果不是严重到诈骗的程度,就看不到法律有什么作为,欢呼何来?作为公民,我希望对法律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能一直很硬,而不是等到官员的奶酪被动了之后,法律的高压线才终于带电。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