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中国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曹操墓是真的
七十二疑冢是假的
· 刘心长:
是夏侯惇的墓
· 王立群:
我认为是真的
· 送了文强50万,不行也行
· 李义涉黑案
二审维持原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1 月 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曹操墓是真的七十二疑冢是假的
河南考古所回应八大质疑
  河南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自被公布为曹操墓以来,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既有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赞赏,也有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质疑。昨天,就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问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举行“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进行一一说明,专家在会上断言“曹操墓不存在72疑冢”。

  昨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举行“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对一些质疑和疑点进行了集中回应。

  质疑1

  质疑2 质疑3

  

  如何确定就是曹操墓?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12日开始对安阳西高穴被盗古墓进行考古发掘到2009年12月基本结束,前后持续一年时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

  “我们对曹操高陵的认定是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孙新民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由河南省文物局向社会予以公布。同时,国家文物局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杜金鹏说,不存在什么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

  质疑2

  为何否认“七十二疑冢”说法?

  孙新民说,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北宋王安石《将次相州》中“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的诗句可能是最早言及曹操疑冢的。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作《七十二冢》明确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后代文人罗贯中、蒲松龄等在其小说、笔记中对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疑冢”得以广泛流传,并且也使疑冢位置逐渐有了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种民间传说。例如,近代较为流行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所指的今磁县北朝墓群,经考古发掘证明为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与曹操无任何关系。

  质疑3

  葬在“山阿”为何变平地?

  曹丕为悼念曹操而写的《武帝哀策文》文中有一句:“弃此宫廷,陟彼山阿。”曹丕为曹操送葬一直送到”山阿“,曹操墓应该在山上,为什么确认的高陵却是在平地?

  “‘山阿’指的并不是高山,是小山、丘陵,也就是地势稍高一点的地方,西高穴村古代的地势应该也是比较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张志清介绍,经过了近两千年的造田取土、河流侵蚀等,地貌有所变化也是正常的。曹丕的文章是文学作品,也可能和实际有出入的地方。

  张志清说,近年来,河北、河南两省文物部门先后征集到了后赵建武六年的勒柱石刻和后赵建武十一年的鲁潜墓志,都间接点出了曹操墓的方位。鲁潜墓志就是在西高穴村西北地下发现的,它也首次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方位:“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由此证明了曹操高陵应该就在西高穴村的位置。

  质疑4

  凭盗墓贼的石牌确定墓主?

  之前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带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只有一块,且还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回。因此,不足以成证明曹操墓的直接证据。

  对此,孙新民表示,现场出土的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并非只有一块,共有八块。“除其中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来的外,其它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慰项石”(石枕)是警方追缴来的,其形制不同于其它石牌,但刻铭内容与刻有“魏武王”的石牌类同。”

  质疑5

  出土器物是不是仿造的?

  缴回的石牌也并非像有些专家怀疑的那样,刻铭文字字体不统一。孙新民说,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

  “因此,我们从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等文字材料文物,包括刻有官称的画像石,又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才断定该墓葬的年代应该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

  至于马未都等学者提出的盗墓贼会不会伪造石牌,郝本性表示决无可能。“不是什么东西盗墓贼都能伪造得了的。我看过,追回的石牌与我们发掘出来的,在字体、材质上一模一样。并非像有些人说的楷书,而是东汉晚期流行的一种隶书。有什么理由说这是假的呢?”

  质疑6

  为何不用DNA鉴定?

  大墓没有出土墓志,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头盖骨上,只要提取头盖骨的DNA并和曹操后人的DNA做比较,墓主人是不是曹操就真相大白了。

  孙新民说,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并非十分成熟,因此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它取决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大墓出土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二是完全依靠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曹操,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即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二者才能比较研究。

  质疑7

  为何死亡年龄和遗骨不符?

  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而文献记载曹操终年66岁,为什么相差6岁?也有人提出,曹操的妻子卞王后生于公元160年,死于公元230年,卞王后的年龄应为70岁,为什么和公布的50多岁女子年龄不符合?

  “专家一般依靠头盖骨骨缝愈合程度来确定年龄,人类头盖骨骨缝愈合变化得较慢,鉴定上相差10年左右都是正常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志清说,目前还只是初步鉴定,给出一个大概的年龄。

  质疑8

  为何没有发现墓志铭?

  孙新民说,专家认为西高穴大墓没有发现墓志铭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第一,东汉时期流行墓前立碑,埋入墓中的石刻是不多见的,考古发现更未见典型的墓志铭出土。第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专门下过禁碑令,并要求后代对自己的墓茔“不封不树”。第三,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墓葬地上石碑到墓中墓志铭的过渡时期,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墓志铭葬俗才逐步定型。目前,最早的墓葬墓志铭是发现于山东益都的《刘怀志墓志铭》,其纪年为南朝刘宋的“大明八年”,即公元464年,距曹操死亡的时间相差了大约240余年。因此,曹操墓未见墓志铭应该是正常现象。

  综合《河南商报》、《东方今报》报道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