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区域新闻·苏南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周庄双桥“上”联合国首日封
19年后始作俑者自曝真相
· 运输船凌晨沉入运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3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周庄双桥“上”联合国首日封19年后始作俑者自曝真相
  “各位游客,这就是双桥,画家陈逸飞以它为主题的油画,印上联合国邮局发行的首日封,让周庄从此走向了世界。” 昨天,在素有中国第一水乡美誉的昆山古镇周庄,一导游向众游客讲解双桥的成名史。桥边,由周庄镇政府为纪念陈逸飞特立的巨型石碑上,也雕刻着类似的内容。

  其实,石碑上的内容和导游这一讲解都是错误的。近日,昆山一位学者撰文《陈逸飞首日封画了哪座桥?》,澄清陈逸飞油画《故乡的回忆》描绘的是双桥,但联合国邮局发行的首日封上并不是双桥,而是锦溪的里和桥。

  首日封上的照片是这座里和桥

  听传言,他让双桥“登”上联合国首日封

  陈先生原在昆山从事新闻工作。1985年元旦,他在新年联欢会上,遇见了昆山文管会的程振旅,一个“冤案”就此开场。

  在陈先生看来,程振旅是一位资深文化工作者,以热心肠著称。1983年春,陈逸飞来水乡古镇写生,程振旅全程陪同。当时昆山至周庄的公路尚未通,只能走漫长的水路。程振旅借了一条小船,在六七天时间里,陪着陈逸飞一路经甪直、锦溪(当时称陈墓),到达周庄。陈逸飞带了满满一挎包柯达胶卷,不停地揿着快门,拍完了胶卷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故乡的回忆》就是这次水乡之行的收获。

  1984年冬天,陈逸飞从美国回上海,程振旅先生又陪他去水乡古镇写生。在这之前,1984年10月29日晚上,在灯火辉煌的纽约哈默画廊,500多位来宾欢聚一堂,祝贺38岁的青年画家第二次在哈默画廊举办画展。哈默画廊为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有,在美国很有影响,主要收藏和展出世界各国著名画家的作品。

  陈先生说,程振旅告诉他,陈逸飞的一幅描绘周庄双桥的油画《故乡的回忆》,由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收购。哈默在1984年秋天访华时,赠送给了邓小平同志。随即,这幅油画经作者加工,印上了1985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

  “根据程振旅先生提供的情况,我凭着职业敏感,第二天就向省市新闻单位发出了消息。《新华日报》没几天就见报了,并有很多媒体转载报道。”陈先生说,当时,《苏州报》也想发,编辑专门打电话给他,问油画送给邓小平一事是否确凿,能不能核实?“因为消息来源是辗转而来的,我难以回答。”

  发现后,怕对周庄有影响隐瞒真相19年

  1985年5月14日,《文汇报》刊发驻联合国记者的一则消息:联合国邮局每年发行6组邮票,世界联合国协会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6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每组邮票的首日封。中国青年画家陈逸飞以卓有成效的努力获得了这一殊荣。他的油画经加工后,印上世界联合国协会首日封,从5月10日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公开发售,受到欢迎。于是, 文化传媒使古镇周庄声誉鹊起。

  1990年11月,陈逸飞回到上海,参加其大型画册的首发式。11月16日,他又一次去往周庄。当时,他刚刚调到昆山市文化局工作,也参与了接待。为了报答周庄的盛情,陈逸飞特意带来了一枚首日封,在沈厅赠送给周庄镇镇长庄春地,还挥笔题词“我爱周庄”。这时候,他才见到了这枚知名度很高的首日封。“我惊异地发现,画面上并非双桥,竟是另一座桥——古镇锦溪的南塘桥。也就是说,五年前我写的新闻稿,其中有一个关键内容与事实不符。”

  南塘桥,又称里和桥,始建于南宋。在陈逸飞的油画里,蓝天、绿树、石桥和临水民居相互映衬,自然和谐。陈先生说,当时,他就萌生一个念头,再认真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然而考虑到五年前写的消息已尽人皆知,一旦纠错,或许会对古镇周庄产生负面影响,便把事情搁置了。“这一搁就是19年。”

  陈先生说,发现首日封上并非双桥,当时周庄镇有关领导也征求了陈逸飞的意见是否改正,但陈逸飞回答很含糊,“在这期间,陈逸飞每年都去周庄参加各种活动,乃至把自己的精魂‘逸飞之家’也安放在了周庄。今年,我到锦溪参加活动说起这事,如再不纠正就不好了。”陈先生认为,揭露了真相,现在对周庄没什么影响,对锦溪来说反而有提高知名度的帮助。

  快报记者 陈泓江 文/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