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8版:今日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拆迁按市场价补偿易,定价难
· “国际大奖”多是大忽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3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国际大奖”多是大忽悠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

  《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所谓的“国际奖”掺水现象严重,甚至因为中国人的热衷而度身定做,从中渔利。需要提醒的是: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需要得到国际认同,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然而遗憾的是,还有不少企业和个人,把在国际上获奖当成了唯一目标,甚至“跑奖”“要奖”蔚然成风,仿佛只有冠以“某某国际奖获得者”的名号,才底气十足。

  “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感慨地说。

  ■

  近年来,中国人对国际评奖热衷的新闻经常传出。

  一些制片人、导演热衷于拍摄专门的“博奖影片”,一个闯关不成就去另一个,许多影片已参加过多个甚至多年国际评奖,却压根儿没在国内公映过;一些文学、艺术、科技人士,在评职称、争项目,或举办各种营利活动时,往往拿出各种国际奖项,但实质“水分不少”。

  林林总总,对“外国月亮”趋之若鹜,让西方一些人也“灵机一动”,专门设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奖”。总部位于丹麦的“未来创意奖”就是这样一个奖项。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未来创意奖”的主席格拉维森。这位主席得意洋洋地说,他刚开始“创意”出这个奖项时曾忐忑不安,但没想到他的那些亚洲朋友告诉他,“未来创意奖”帮助他们的产品在国内闯出了名气,为此格拉维森还获得了朋友一笔不菲的回报。

  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的华侨邓先生告诉记者,在英国尤其是伦敦,一些打着“皇家”“英国国家”等字眼的颁奖活动往往名不副实。尽管如此,很多中国企业和个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评。“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对‘洋奖项’的认同感明显高于‘土奖项’。近年来,中国国力提高,对国际荣誉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让一些人嗅到了‘获利空间’,找到了可乘之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国际评奖机构”在相当多的欧美国家,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行业。一些生活在当地的华人,也成了他们试图利用的桥梁。所谓的评奖委员会,会提供“充分”的材料,以展示其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足够方便中方企业制作广告之用。

  安德斯·鲍威尔教授说,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历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时,都存在过“国际奖情结”。这种迫切希望得到国际认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中国实在太大了,当许多中国人都有“国际奖情结”时,自然就会引发世界的关注。

  “国际奖”掺水有三招

  在西方,大多数知名奖项,特别是科学类的,都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随着市场需求旺盛,许多所谓“国际奖”则水分不断增多,“掺水”奥妙各有不同。

  奥妙之一:夸大影响,借力打力。在国外,许多人文科学评奖的主观性很强,而且“门槛”很低。比如法国的文学奖一年多达400多个,一天摊一个还有富余。许多奖项属于“萝卜青菜、各人所爱”的小圈子,认同度非常低,也基本没什么影响。但一些获奖者便抓住这种“芝麻”大做文章。前几年中国出了一名“才女作家”,就靠一次“海外征文第一名”起家,但那个比赛其实是划区评比,她所在的赛区只有两名参赛者。

  奥妙之二:内外勾结,一拍即合。不论文艺界还是商界,一些所谓“大奖”往往是“自弹自唱”。去年,一个号称“剑桥”颁奖的留学生评奖活动,在当地华人圈中搞得轰轰烈烈。主办单位是一家商业公司,但却挂着与英国多所高校联合主办的名义,向留学生征集论文。声明说,只要交纳一定的报名费,就可以有参评的资格。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他把一篇作业交了上去,没想到竟被告知获得了“优秀论文奖”。等他到了颁奖现场才知道,获得该项“殊荣”的至少有100人。

  奥妙之三:李代桃僵,移花接木。一些企业自知产品无法在正规博览会上获奖,但依然前往会议举办地。因为,一般而言,大型博览会的场外,都会同时举办一系列同类型的小型、外围展览会。这些展会门槛低,获奖也容易,企业、产品获得这些奖项回国后,就以“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之类装点门面。

  据人民日报

  对国际奖项

  国家应有规范

  今日嘉宾

  陈颐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邱长海

  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主任

  对这种评奖乱象,我们应该站在什么立场来评价,又该如何“应和”瑞典教授安德斯的忠告?今天两位专家有了自己的答案。

  

  主持人:国人热衷于得“国际大奖”,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

  邱长海:这个还是正常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和得到国际奖项,也是对外交流的一种形式。

  主持人:问题是报道表明,这常常存在忽悠中国人的行为。

  邱长海:应该看到整个过程中,一些评奖只是小范围的事情,即使是一个讲究营利的过程,其实也不为过,只要不贬低中国文化就行。

  主持人:但是一窝蜂地去争取所谓的国际大奖,是不是崇洋媚外了点?

  陈颐:还是不要上纲上线的好,获的奖也是一种资源,当然有的是劣质资源。

  主持人:国际奖项对我们真的那么重要?

  陈颐:不能简单地说国外的奖项都不重要,但也不能都说好,应实事求是。有一些奖是必须争取的,比如说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它们是比较权威的,也是比较规范的,虽然可能对中国人有偏见,但是总的说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对这些奖一定要争,否则国家就没有软实力。而另外一些奖就无所谓了,争这些奖只是出于小团体利益,为自己镀镀金,找找知名度,其实没有必要。

  主持人:新闻说,有些奖是内外勾结的结果,要不要管理或者干预?

  陈颐:这些奖是等而下之的奖,搞这些奖是一种肮脏的交易。但是,这不太好干预,企业愿意花这个钱,尽管弄去好了,国家不予承认就好了,这些企业也不能要求国家一定要承认这个奖。同时,国家应有规范,什么奖应该承认什么奖不能承认,都要有具体标准。

  主持人:那对国外的不端“授奖”行为,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陈颐:如果有充分的证据能证明有些评奖是欺骗性质,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比如媒体进行揭露,还可以通过国际权威机构来评价这个奖到底值不值钱。但是没办法来制裁。主持人 刘方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