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发现 民间藏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份老合同透露南博建造细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一份老合同透露南博建造细节
中央博物院就建立在这种“菜刀形”的基址上    资料图片

  ■这份来自“鬼市”的老合同花了买家多少钱

  ■29岁的建筑师徐敬直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南博的设计者

  ■这份珍贵的合同是怎样流传到买主手上的

  家住河西的王世清先生是个收藏爱好者,四年前,他无意中知道了朝天宫有个专卖旧书画的“鬼市”。去过一次之后,王世清就迷上了那里。前不久,王世清从“鬼市”淘来一本70多年前的老合同。老合同藏着大门道,王世清爱不释手,一有空就翻开研究。不过,虽然已经研究了将近4个月,但里面有一张英文合同,他怎么也看不明白。于是,王世清一个电话打到《发现》周刊:“请你们帮我看看,这上面说的到底是什么?”

  王世清收藏的这份合同记录了当年中央博物院的筹备情况

  中央博物院建筑合同流落朝天宫鬼市

  在王世清的办公室里,他向记者讲起了买这本合同的经历。

  “今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六,一大早,三四点钟的样子,我去逛朝天宫鬼市。逛着逛着,一封老合同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合同正捧在一位顾客手里,而那顾客正在和老板讨价还价。老板开价1000,顾客还到了800,老板死活不干。

  什么合同能值1000块钱?瞄了一眼合同封面上的名称,王世清心里有数了。

  “封面上写着‘国立中央博物院油地毡工程合同’。国立中央博物院我知道,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民国时期是国家级的博物院。如果这本合同是真的,那肯定有收藏价值。”心里有底了,王世清也凑过去和老板谈价格。

  “见老板不肯松口,另一个人先走了。我继续和老板谈价,最后居然以600元的价格成交了。”王世清乐呵呵地掏钱给老板,然后带着老合同回家了。

  除去封面、封底,这本合同共有11张纸的内容。薄薄11张纸,王世清越看越有劲。“这封合同是1937年2月1日签订的,签合同的三方分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承包人,还有建筑师。合同条款非常严谨,甚至比我们现在的很多合同都规范。而且仔细读,你会发现时代的风云变化在这本合同里都有体现。”

  一本简单的油地毡工程合同,里面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呢?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当时使用的油毛毡都是从美国进口的

  王世清小心翼翼地拿出“国立中央博物院油地毡工程合同”。记者看到,封面上写明,中央博物院的地址在中山门内,是兴业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该事务所的总部位于上海博物院路第128号。

  王世清翻开合同正文,指着其中的“工程规范说明书”告诉记者:“说明书共有7条,其中第二条约定了工程所用材料,规定非常严格。”

  记者仔细阅读,发现合同除了对材料的品牌和商家有严格规定,另外对材料的色彩、施工方法与步骤等,在合同中都有严格的约定。

  在这封合同中,还收入了一份油地毡生产厂家提供给兴业建筑师事务所的信件。信中称,建筑将要用到的油地毡都是在美国生产,进口到中国的。他们的油地毡质量绝对上乘,而且有统一严格的安装标准。

  因为生产商是一家美国公司,所以,信件是用英文写的。这封由厂家写给建筑师事务所的信,正是王世清所讲的那张看不懂的英文合同。

  12位建筑师公开竞标,黑马横空出世

  在签订合同的三方中,建筑师徐敬直引起了王世清的注意。

  “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央博物院是梁思成主持设计的,看了这封合同,才知道是徐敬直的手笔。徐敬直是谁?我在网上查了,发现他的确是一位知名的建筑师,但是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

  徐敬直是什么人呢?民国期间,他有什么资格能够承揽国家级的建筑设计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南京博物院倪明副院长。他向记者说起了7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

  “上世纪30年代初,以蔡元培为首的有识之士,倡议在首都南京建造一座国家级博物馆。经过一番酝酿后,1933年4月,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不久后,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成立,梁思成担任“工程顾问”的角色。”1935年6月,建筑委员会公开邀标选建筑师。标书发给了十三位具有中华民国国籍的建筑师,分别是:李宗侃、李锦沛、徐敬直、奚福泉、庄俊、陈荣枝、陆谦受、童寯、过元熙、董大酉、虞炳烈、杨廷宝和苏夏轩。后来,除了苏夏轩因故未参赛外,其他的建筑师都送来了他们的设计方案。

  经过一番评审,评委一致选出徐敬直作品为当选方案。

  徐敬直早年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1930年回国后,与人合开兴业建筑师事务所。算起来,1935年时,他只有29岁,是竞标人中年龄最小的,资历也最嫩。他为什么会脱颖而出呢?

  倪明副院长讲述了徐敬直被选中的原由:“当时,所有参赛的建筑师都曾留学欧美,甚至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他们的作品也都有其突出的优点,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央博物院的基址。”

  1935年4月,南京市政府批准把半山园附近的一百亩地给中央博物院。这块地南邻中山路(作者注:即今中山东路),东邻老旗街,西邻规划中的一条城市干道;南北长468米,东西最宽处173米,西南为平面呈矩形的“遗族学校花园”。整块基地是一块不规则的“菜刀形”,并且由东南向西北渐低。因此,如何在“菜刀”上,营造出与国家级博物院匹配的庄严雄伟气势,成了这次设计成败的关键。

  而徐敬直,正是根据入口地形狭长的特点,把建筑主体妥帖地置于狭长入口的中轴线上,营造出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的巧妙设计,让梁思成觉得豁然开朗。于是,年轻的徐敬直和他的兴业建筑师事务所轻而易举地胜出。

  知名建筑师杨廷宝的方案虽然没有被选中,但他的仿辽式设计让梁思成眼前一亮。于是,梁思成亲自指导徐敬直修改完善设计,将博物院大殿屋顶改为仿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辽式建筑,内部结构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细部装修采唐宋风格,建筑材料使用钢筋混凝土。中西方建筑的精华在这座大殿上得到了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当时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建造仿古建筑的典范。

  当然,就像在这本合同中看到的那样,在签订合同时,建筑师一栏的位置上,当仁不让地签上了徐敬直的名字。

  “业主”翁文灏在中央博物院筹建中担任什么角色

  合同的签署人,除了建筑师和承包人,还有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的代表翁文灏。谈起翁文灏,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长陆建芳充满了尊敬。

  “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之初,历史学家傅斯年担任筹备处主任。博物院原本准备设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共三个陈列馆。当时还邀请了翁文灏、李济、周仁来担任这三个馆的主任。后来,傅斯年辞去筹备处主任的职位,李济继任。李济对中央博物院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任上,成立了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委员长正是翁文灏。翁文灏的角色就相当于法人代表,因此,合同上出现他的名字,再正常不过了。”

  翁文灏担任建筑委员会委员长期间,是中央博物院建设的黄金时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75%。王先生收藏的这个油地毡合同说明,到了1937年2月,主体建筑已经基本完成。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建造,很快就能完工。”

  可惜,仅仅6个月之后,日本军队的轰炸机就飞临南京上空。

  自然馆和工艺馆一直没建起来

  历史记载,1937年8月15日,日军飞机飞临南京上空,开始轰炸南京。中央博物院的建筑工程被迫中止。此时的翁文灏,被蒋介石另外委以重任,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则做好了与该院国宝共存亡的准备。

  “仿佛上天有灵,李济老早就让人将文物装箱起运。8月14日,在敌机到来的前一天,中央博物院的第一批文物在下关码头装船,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路。”

  此时,中央博物院的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人文馆大致建好。然而,大批的文物却无缘在这里展出。从8月到12月,文物分成三路离开南京,运往内地。

  “南路从下关起运,经过汉口、长沙、贵阳,最后到了四川巴县;北路从浦口火车站出发,经过郑州、宝鸡、西安,穿越秦岭蜀道,最后到达峨眉山下的大佛寺;中路文物离开南京下关后,经汉口、重庆、宜宾,到达乐山一个叫朱罗祠的地方。”

  一去十年,到了1946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博物院西迁的文物才逐批返回南京。1946年12月,中央博物院建筑工程仍旧按照原计划进行。到了1948年4月,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竣工。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被正式命名为“南京博物院”。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傅斯年等人最初计划的自然馆和工艺馆一直没能建起来。

  “我们今天的主楼格局,和王先生手中这份合同里讲到的,几乎没有差别。”翻着这份老旧的合同,陆建芳所长若有所思地点头。

  王先生手中的合同是从南博流出去的吗?

  经过记者的一系列采访,王先生终于弄明白了手中的这份合同。他告诉记者,根据他的判断,按照施工的惯例,这样的合同至少一式三份。“中央博物院、建筑师、承包商,每人手头都有一份。我的这一份,从封面上的文字看,持有人是兴业建筑师事务所。”

  从合同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兴业建筑师事务所,总部位于上海博物院路128号。为了便于在南京承揽工程,他们在南京中山北路209号又设立了分事务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之间的很多事务,都以分事务所的名义打理。实际上,从合同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分事务所,负责人和上海总部完全一样,设计师也是徐敬直、杨润钧、李惠伯三人。

  南京博物院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戴群的说法,印证了王先生的猜测:“中央博物院筹建时,大大小小的合同签订了很多。主要合同常常多达几十页,厚厚一本,里面的内容非常详尽和规范。这份11张纸的合同,只能算是一份小合同。当时参与这份合同签字的人,应该人手一份。王先生手中的这份,应该属于徐敬直他们。”

  这份合同正本是如何流落到旧书画市场的?戴群所长推测,“1949年以后,随着建筑师事务所的停业,保留在原中山北路209号兴业建筑师事务所内的这份合同,就被当作废纸卖掉了。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这本合同居然保存得如此完好,也算得上是个奇迹。”

  合同的身世弄明白了,不过,让记者稍感意外的是,在采访中,记者多方打听建筑师徐敬直后来的下落,却没有一人能说清楚。原国立中央博物院,似乎是徐敬直留给南京的唯一作品。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