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9版:大参考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2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
  未来十年,将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回顾国家发展历程,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前所未有的机遇,往往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欲把握发展的先机,必然要对可能面临的挑战作出判断,未雨绸缪。

  人民论坛杂志发起的“未来10年10个最严峻挑战”问卷调查,得到专家学者、干部群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与参与。“环境危机凸显”“贫富差距拉大”“基层干群冲突”等十大挑战当中,有些精确地切中了时代弊端,有些让我们感同身受,有些可能离我们的生活较远,但这些可以说都是民众真实心声的表达,是大家的共同关切。

  未来十年的挑战,不仅关乎中国发展全局,更关乎你我的平凡生计。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分别就调查结果撰写了分析文章,本文节选“信任危机”以及“民主政治改革”两篇,供大家品鉴他们的战略思考。

  杨宜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

  信任危机——

  契约社会还有多远

  当有陌生人对你说他的钱包丢了,没钱回家,希望你给他一点钱,你不会心生怜悯,而是置之不理,因为你知道,他是个职业骗子;当你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前来帮助时,你也不会心存感激,而是小心谨慎,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你害怕他另有所图;当你与外界交往时,尽管打起十二分精神,仍然有种不安全感,因为造假事件频频发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诚信资源逐渐匮乏,信任危机逐渐凸显。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实际上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与此同时,信任作为一种预期又是生活中必需的。对此,人类社会发展出相应的对策,来保证人与人之间形成足够的信任。

  当代社会是不同于传统“熟人社会”的“生人社会”。生人社会是在社会流动中形成的。社会分工的加大,每个人离开本乡本土,离开了“自己人”的土壤,来到陌生人中间。每一个人都是匿名的,不被别人了解底细的,并且可能迅速离开而在茫茫人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因此,一些人恰恰利用了社会转型,看到了所谓的“商机”,大行欺骗之道。

  用制度保障信用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一个生人组成的社会。然而,生人社会未必就是可怕的,让人提心吊胆、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在生人社会中,依然可以通过制度和交往两个方面来对信任提供保证。当然,这里的制度,不是亲属制度或拟亲属制度,而是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这里的交往,不是长期交往,而是短期交往。信用制度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在发展完善。在我们身边就可以看到信用制度起作用的例子。例如,使用纸币,房屋交易中的银行担保,考试作弊的惩罚,企业的诚信记录等等。当所有人通过契约而不是人情,在规定的权利义务的合约中信守承诺,在大家认可的制度面前,平等地接受契约的制约,这样就会得到制度为所有人的利益不受侵犯提供的保障。当生人社会同时也是契约社会时,人们在生人社会中依然可以得到安全感和自由。此外,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要求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判断、归因更为准确和正确。因而,对他人人格特征的知觉能力、交往中的分寸把握、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人所言的求证意识等都有了新要求。信任与盲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也就是说,信任将是有条件的,有根据的,而盲从是无条件的、根据不足的。

  期待契约社会

  生人社会一方面要求人信任信用制度,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良性的互动,形成人际“普遍信任”。这种普遍信任,是一种对社会的基本信念,即“大多数人都是值得信任的”。这种信念来自人们对世界是公平的、人类社会的制度设计也是成功的信任。所以,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只不过,这是全人类依靠共同合作来实现的“预言”。

  对于受到传统文化浸润的人,契约的意义往往抵不过人情。契约的拟定和遵守包含着大量的人情和关系。所以,一方面,我们的契约里面可能会考虑到人情,另一方面,我们的契约在执行中,也会因“合情合理”的价值判断所左右。而受利益驱动,并且无视社会规则的人,可能根本不打算信守契约和社会规范,如果监管不力、制度不健全,就会从中牟取不义之财。

  生人社会是一个人人更加相互依赖的社会。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应该受到平等、公平的待遇,这样,社会的各项制度才会被遵守、被信任、被依赖,同时,也被建设。否则,不信任制度,认为制度仅仅服务于某些人,进而认为制度是束缚自己便利他人的,就会把制度看成是不值得遵守的,或者,看到有些人因不执行制度而得到好处,认为制度是可以不遵守的,或通过关系疏通而打折扣的,那么,新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会出现。接下来的情况就会越来越糟,越来越没有诚信:菜要自己种才没有超标的农药,房子要自己盖才不会变成豆腐渣工程,医生要给红包才能保证手术成功,上大学要托关系才能进……直到自己做的事情也可以敷衍……这样的后果,将证明这个社会是不值得信任的社会,大概就会走到尽头了。

  生人社会要变成契约社会,还必须是一个人人参与建构的公民社会。如果每个人有权参与社会的制度建设,将社会变为自己所属的社会,互信的建立才有保证。

  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民主政治改革低于公众预期——

  可控性政治改革是最佳选择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动二者的互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自由观念,社会政治生活的逐步宽松和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空间。民众对政府政治民主化改革的预期越来越高,那么,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是否会满足民众的预期,如果达不到,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中国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不跟进,中国未来有风险

  人民论坛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民主政治改革?

  汪玉凯:中国的改革是以政治改革开题的。但改革开放以后,工作重心转移了,更多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其他的一切改革,包括政治改革、教育改革等都是为经济服务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开始张扬,中国社会活跃起来,于是,人们对民主改革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网民的人数大大增加,网络为中国公民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公众参与政治的意识越来越强,加之市场经济赋予了老百姓平等、公平、竞争的意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被大大调动。中共十七大提出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报告说,人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这是对中国未来政治路线图的最准确描绘,激发了老百姓对政治民主化的期望值。

  因此,如果不改革,将会与老百姓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反差。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深层社会问题,比如腐败、贫富差距等都与政治改革滞后有关。如果不解决政治改革问题,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政治改革如果不跟进,中国的未来将会有很大的风险。

  中国政治改革应“自上而下”

  人民论坛记者: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公众的期待也在提高,您认为未来10年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汪玉凯:1992年以后,权力与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上而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它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他们和资本的关系千丝万缕,两者结合,成了改革路上的巨大障碍。改革一旦要触及他们的利益,几乎就寸步难行。具体来说,第一,公权受到制约。从理论上来讲,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完整的,比如人大、政协、媒体、公众,但实际上从司法上来讲我们对一把手没有制约。我们不搞三权分立,但我们要搞公权制度设计,不然社会影响很不好。第二,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党政自身的改革很滞后,如“三公”消费,公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老百姓对这些意见很大。第三,执政党自身改革滞后。如何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我认为中国的政治改革不应该自下而上,而应该自上而下。上面控制,制定重大政策,但改革不一定要从上面开拓,而是从下面寻找突破口。

  可控性改革非常关键

  人民论坛记者:有人认为,改革是好事,但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弄不好会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或无序。那么,我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有哪些?

  汪玉凯:政治改革是有风险的,但不改革的话,风险更大。我认为改革的思路有三点:第一,改革不能盲目冒进,过快会出现很多问题。拉美、印度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值得注意。所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速度和适度要和经济保持一致。第二,进行可控性改革,执政党自身要改。一方面,社会公众对政体改革的期望值是动力,另一方面,基层社会矛盾也是改革的动力。如何上下配合,对政府来说就要动脑筋,可控性改革是非常关键的。第三,以县为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广东顺德的做法,一是建立了党政统合的组织架构;二是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三是高效、经济的政府运转模式。在基层扩大党的领导干部直接选举的范围,以此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如县一级可否设想县委书记不兼任人大主任,而县委书记和县长由一人担任,但必须是通过党的代表会议和人代会选举产生。这样县委书记就会对党员、人大代表负责,而不是对上级负责。县一级可控了,我们就能往上涉及,这就是改革的思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