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热点,“网络制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超过3亿4000万人,成为世界第一大网民国家。在这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随意的一小部分参与就能促发一个“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舆论事件。从周久耕事件到徐宝宝事件,从“罗京去世”到“湖北29岁市长”,从“郑州官员质问记者替谁说话”到“县长提醒百姓不要以卵击石”,即将过去的2009年,网络“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热点。无怪乎,中国社科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也对网络在2009年的表现给出“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的评价,事实上,自2008年开始,中国社科院每年的《社会蓝皮书》都要重点提及网络。
毫无疑问,网络已成为一支深刻介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
那么,在网络事件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您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的关注是不是也有了变化?您是不是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网络,关注网络舆情事件?“第三方调查”就此调查。
■本期调查统筹 宋学伟
执行 张虎 王竞
网友原声
都市圈圈网友:我觉得关键是网络比以往的任何一种表达诉求的方式都便捷,几乎没有什么约束,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关注网络,关注网上事件,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化龙巷网友泪湿的枕头:我时刻都在关注网络事件。从九五至尊周久耕到大众途锐刘丽洁。网络反腐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网络力量不可忽视。
化龙巷网友听风逐云:一时的狂欢而已,许多网络事件转瞬即逝,很快被人淡忘。
梦溪论坛网友愚兄:过分迷信网络的力量也会走入误区。社会生活多元化,网络的春天也会过去,它的双刃剑的本性日渐显现,类似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不良现象日渐增多,应引起注意。
样本访谈
资深网友:
网络帮我们
更好实现话语权
剑侠,西祠胡同·江苏城市论坛版主。作为一位资深网民,他对网络舆论事件自有一番见解:“我认为网络舆情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主要是老百姓在社会事务中难以实现话语权,但他们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提供了这样的便利。”
剑侠认为,网络及网络媒体的空前发展是各种热点事件得以在网上频繁爆出的前提条件。同时网络又得益于这些事件的眼球效应,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也越来越成为公众表达诉求的窗口,“这是双赢的局面。”
剑侠在论坛担任版主5年,他对近年来网民的诉求变化感受比较明显。“以前网民对一些软新闻比较关注。现在开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以及一些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在论坛管理的时候,对这类问题也会格外留意,往往会将针对这些问题发表的原创评论设为论坛的精华帖,以更大程度地吸引网友来关注。”
“就像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砍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工具,网络运用的负面效应也在所难免。”剑侠认为,现在一些网络推手为了某种利益而泛滥炒作某些话题应该引起大家警惕。“对那些泛滥炒作行为应加以分辨,不要盲目跟风,助长这股网络歪风。”
“总的来说,我对网络舆论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它更多彰显的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担当了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见习记者 王竞
调查呈现
网友最关注
民生热点
快报召集“第三方调查”联盟成员都市圈圈网、化龙巷论坛、梦溪论坛就“你是否比以往更关注网络”进行了网上主题调查。问卷于12月21日22点上线,22日19点汇总统计三家网站的投票数据。
本期主题调查“您比以往更关注网络事件了吗”,共计收集网友投票494票。从结果看,大多数网友比以往更关注网络事件,占比达到71%;选择“不关心网络事件”的仅占2.1%;有选择性关注网络事件的网友占到26.9%。
统计结果同时显示,网友对不同类型的网络事件关注度差异较大,民生热点问题最受网友关注,投票占比达48.1%;重大突发事故其次,26.4%;反腐败事件,19.2%——这与以往民众印象中“反腐败”总是“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的地位有一定差异。
都市圈圈网、化龙巷、梦溪论坛网友也就本次调查的问题留言,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选项/票数/占比
1.反腐败事件
124
19.2%
2.感人事件
41
6.3%
26.4%
48.1%
3.重大突发事故
171
4.民生热点问题
311
您主要关注哪些网络事件?
选项/票数/占比(多选)
1.地方政府处置公众事件不力
418
28.7%
2.常规渠道百姓诉求不畅
433
29.8%
15.5%
26%
3.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热点
225
4.公众已习惯网上表达
379
您认为是什么致网络事件频发?
选项/票数/占比
1.有效揭露阴暗弘扬正义
310
48.9%
2.是把双刃剑,难免负面效应
113
17.8%
32.2%
1.1%
3.公众有了更多表达机会
204
4.没什么意义
7
您怎么看网络舆情的现实意义?
专家观点
网络舆论只代表
一部分人的观点
南大社会学院教授朱力:
网络舆论只代表
一部分人的观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朱力教授认为,网络舆情事件的频频爆发有其特定原因:一是随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众对社会事件更加关注,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二是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传播途径更加自由畅通。网络上的公共讨论版、个人博客、即时通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一对一的人际传播方式,形成了一对千万的网络传播模式;三是传统主流媒体没有承担起社会批评、舆论监督的责任,信息传播受到禁锢,引发网络意见的迅速集中。
“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没必要恐慌,要正视网络的助燃现象。”朱力教授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是一把双刃剑。有些网民情绪化严重,观点偏颇,导致网络传播谣言,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大多数的网民是站在社会主流道德观发表见解,网络上的观点迅速形成网络舆论,促使主流媒体报道更加迅速、客观、详细、周全,督促政府处理相关事件更加透明、公正。
朱力教授认为,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上处于劣势。传统媒体传播信息要经过调查、把关,并以事实为根据。而网络传播由于匿名、传播成本低等特点,使其传播的信息可以不承担任何后果,迅速占领网络舆论。
“网民是由特定人群构成的,以年轻人居多。学生、社会精英是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还有大多数公民是不使用互联网的。”朱力教授在接受快报采访时强调,网络舆论只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并不等于全体社会舆论。见习记者 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