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推出“搜索引擎分析室”。搜索引擎,不只是用来搜索的,还能看出网页上各类信息的比例和全球网友搜索的喜好。所以,通过各项分析,我们可能会得出关于世界或者这个社会的小结论、新发现,抑或是定论的佐证。这项分析工作刚刚开始,任何意见请至快报官方微博http://blog.sina.com.cn/modernexpress留言。
犹记得,十年前,“新概念作文大赛”捧红了韩寒为首的一批少年作家,“80后”这个词也进入公众的视野。当时人们惊讶,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却一副“风卷红旗过大关”的气势,仿佛要占领世界。一年又一年,80后的定义还未明确,“90后”就立刻成长了起来,1991年出生的孩子今年也18了,韩寒却已经登上《时代》封面。你说时间过得是多么快。80后即将三十而立,90后正当年少。让数据来告诉你,这二者的区别。
联想词:新生活VS性生活
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设置了一个“自动联想词”,当你输入某一个关键词,搜索引擎会自动关联其他高频热门词汇,提醒你网友们都在关注这个关键词的哪一个方面。这个功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关键词的某些性质。
当我们用百度搜索“80后”,自动关联的是“80后小夫妻闪婚实录”、“80后论坛”、“80后出师表”、“80后作家”、“80后美女”、“80后歌曲”、“80后经典语录”、“80后女白领将卫生间改成闺房”、“80后创业”、“80后动画片”。
首先,我们可以判断,80后仍然是新鲜的、年轻的一代,闪婚、将卫生间改成闺房、出师表,都是创意潮流的新生活。同时,这一代虽然是新兴的,但是已经逐步在掌握话语权,比如80后歌曲、80后经典语录、80后动画片,这些属于80后的文化标签已经慢慢地成为了主流文化,《80后小夫妻闪婚实录》从论坛热帖变成畅销小说,就是一个从前卫到主流的最好例子。
这同样是为现实所迫,被牵绊的一代,这一点并没有因为他们长在改革开放后而有所不同,最多只是受牵绊的程度可能会轻一些(房奴们会喊,才没有~~~),“80后出师表”讲述了多年应试教育的无奈,“80后女白领将卫生间改成闺房”则是年轻人追逐都市生活而不得的一种表现。当然,这些其中有很乐观的成分,“80后创业”更是一种挑大梁的表现。
这一代有着明显的互联网特征,“80后美女”遵循了眼球经济的定律,“80后作家”,我们知道,这一群作家已经和“互联网作家”难以区分。“80后经典语录”、“80后出师表”有着明显的恶搞文化的痕迹,这些都是互联网的结果。
虽然新兴,这一代有着美好的、纯净的童年。至少,在他们长大的环境里,还没有那么多的网络和那么多的信息,我们看到“80后歌曲”、“80后动画片”,这些集体回忆主题的东西在论坛里长盛不衰,不断唤起他们对童年的回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些集体回忆也表示着一个“后儿童时代”的开始,正是从80后开始,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二者可能共同分享着某一部分的文化产品,这是现代化和工业化造成的现代社会的后果。无可避免。
当我们用百度搜索“90后”,结果则很单一:各种“90后门事件”占了多数,其余的是“90后非主流”和“90后网名”。一不小心,90后的这些“门”全部都和性有关。90后们大多数尚未成年,却频频因为“性”而引来整个网络的瞩目,的确是有点吓人。
其他和“性”无关的是“非主流”和“网名”。视觉性造型、火星文、疼痛伤感的网名,这是相关内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或者可以给这些东西冠以“90后网络文化”的名字,但是这些现象似乎都还不足以称之为文化。
为什么只分析百度的联想词?因为90后在谷歌里是没有自动联想词的。谷歌一向忠于算法,不会手动更改联想词内容,那么90后完全没有自动联想词的原因就是:太不纯洁了。
搜索结果数量:71,000,000VS30,200,000
百度的“80后”内容是71,000,000条,“90后”内容是30,200,000条。从搜索联想词来看,80后的内容更多也似乎稍深一点,从内容上看,80后的相关内容也是90后的两倍多。内容的含义决定它的容量,虽然这句话放在这里有点装,不过的确是这么个理儿。90后的相关内容只有各种“门”,80后最起码已经有了初步可以称之为“文化”的东西:集体回忆、无厘头、恶搞文化。同时因为他们已经开始进入社会和工作,他们的视角开始有和现实交接的地方,这些内容会比单纯的青春期产物有更多的延展性和影响力。
搜索结果:韩寒郭敬明VS丹尼尔曾轶可
在网上寻找80后的名人,排在最前面的是韩寒和郭敬明——前者刚刚说过自己和后者的是“男女有别”,而后者的《最小说》在骂声之中一路热卖,从来不乏追随者。90后的名人里,网上最红的是曾轶可,其他的则是各种童星,代表人物则是“哈利·波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纵然争议多多,曾轶可仍然抢占了最多的眼球;至于丹尼尔,其实和前者一样,一边大红,一边有人为其前途堪忧,现在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80后里有上《时代周刊》的韩寒,也有连续三年金乌鸦最佳男艺人的郭敬明;90后里也是各种人物俱全——这和任何一代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这两代名人都搭了互联网的顺风车,花了比前辈们更少的时间、用更快的速度,完成了“成名要趁早”。
关于分析的联想词: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越战、伍德斯托克、摇滚、毒品、游行……孩子们被称为“戴花的少年”或者“披头士”,全社会都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后来年轻人们变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早逝的约翰·列侬和长寿的滚石一样都成了下一代的青春座右铭,“青春大概相似”,或者没有必要为任何一代恐慌,只要想想曾经的自己。“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不要害怕某一代会垮掉,他们都在路上。
见习记者 张润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