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评互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老周的寒骨叩问的是谁?
· 上周读者
评报获奖名单
· 读者有奖评报
参评方式
· 快报上周
最具影响力报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老周的寒骨叩问的是谁?
  读者来信

  □河北石家庄新华区 林下

  12月17日早上,南京安德门地铁站137路公交车站台旁的桥洞下面一个外来民工冻死在里面。(《现代快报》2009年12月18日)

  这次的主角不再是无名无姓的流浪汉,而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民工之一,但是与流浪汉相比又何其相似。千里迢迢赶来这繁华都市讨一碗饭吃,孰料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好找,终于落入饥寒交迫的境地,要时常靠讨饭、住桥洞维持生计。气温骤降过后,竟以这般严酷的方式结束了生命,离开了人间。温饱有加的人们,面对此情此景,大概都不忍心将此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但生命始终最大。任何无辜生命的猝然逝去,都是检视我们这个以友爱、温暖自居的人间不足之处的镜鉴。这绝不是要谴责谁,但是我们理应保持对社会救助机制运行的质疑甚至愤懑。纵然因财力不足或者现实种种条件所限制,无法将政府救助的触角全面覆盖至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困难人士,但是气温骤降这样的极端天气都有预报在前,民政部门是否有足够的行政敏感,采取切实一些的行动,为那些在苦寒之中受挨的人送去必要的温暖物资,或者劝导到相应安全温暖的救助处避过暂时的艰难?毋庸置疑,这一切,都在政府部门相应的权责范畴之内,不容懈怠与推诿。

  更重要的是,更多市民内心世界的善良是否真正关切到那些倒在饥寒之中的人们,助人为乐的人际情怀是否被真正激发出来?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刻,就近发现并帮扶那些需要帮扶的人们——不仅是陷入困顿的民工,也包括流浪汉,以及其他最需要温暖的困难人,送上几件御寒的衣物,递上一杯滚烫的热水,小小的细节之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融冰冻,带来温暖。

  除政府的救济,市民的善举之外,尚需志愿者力量的广泛参与,方能最大程度庇护全城寒士。人力数量的众多,救济方式的灵活,不必坐等政府的号令,仅凭内心世界慈悲力量的召唤就能奋起而行,定能起到弥补政府救助缺口的重要作用。赠人温暖,必更添内心的火热激情。

  繁灯闪烁的都市,伟岸的天桥底下,尚有裹寒的同胞,这实在不仅是自然的冬天。但愿这样的冬天早些过去。

  老周之死与快报之爱

  一直为现代快报“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的精神所感动,而12月18日贵报报道民工老周之死事件更让人感动。首先,标题制作上充满对死去民工老周的怜爱之情,贵报避开了一般媒体所用的“暴毙”之类冷冰冰的语言,仅仅从新闻客观报道的角度用的是“老周之死”,相信一声“老周”让所有的农民工朋友心中充满亲切的暖意,更让读者心生敬意。其次,采用原生态写法,将民工直接推到镜头前,通过对七个民工现场记叙,以“民工之死、痛、惑、家、愤、困、伤”让人看到了民工的真实境遇,加深了对寒冬中民工艰难生活的了解,而且“死、痛、惑、家、愤、困、伤”全采用黑底白字,更引人注目。再其次,通篇没有看到记者采访任何政府部门和社会其他人士,让民工唱主角,更加增添了悲剧色彩,更加能打动读者的心。现在采访有关部门,说再多的话对老周之死也无济于事了,将会徒添替有关部门说话的嫌疑。最后,结尾的快评相当精彩,既充满了对民工兄弟的深深关爱之情,又力透纸背,令社会和有关部门羞愧。对作为城市边缘人的民工,我们城里人似乎对其爱护得太少了。尤其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让他们获得有尊严地生存”,这是献给民工最耀眼的思想火花。贵报牢记自身所承担的媒体责任,关注最基层民众的生活,理智而又深情,令人信服。

  寒风中,与安德门民工桥下夜谈

  民工老周的死,让我们每个灵魂不安。在这样的寒夜,还有老周一样未就业的农民栖身在冰冷的桥洞下吗?昨晚9点40分,我赶到那个让人不安的地方。远远地看见一大群穿制服戴大檐帽的执法人员在聚集。在岗亭中,值班警察姚同志告诉我,这二天政府组织了警察和城管,晚上“劝说”栖息在这一带的民工流浪者到政府救助站去就宿,但效果不大。我按照他的指引,来到老周发病的桥下,一大群大檐帽和一个扛摄像机的电视台记者正在“劝说”两个裹在被子中睡觉的民工,离开这里。但遭到拒绝。尽管警察告诉他们,不是赶他们,是帮他们去救助站。我蹲在倔强的那个民工跟前,问他,为什么不接受政府的帮助?这个叫沈子社的安徽阜阳人说,我需要政府帮助,但不是睡一两天觉,是帮我找到工作。我问他,工作很难找吗,你出来多久了,一直无工打吗?看上去比他33岁年纪要大很多的沈说,5个月了,断断续续的,打到工的时间10天中有三天吧。为什么不回家呢?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等我挣钱呢,哪能走呢。他的嘴中散发着酒气。你喝酒了。没办法,天冷喝点酒抗抗,被子薄水泥地太寒气。他撩开裹在身上的被子。他说,他一个老乡扛不住天寒病了,他刚把他送医院。昨天他也感冒了。他和我说话的时候,执法人员静静地看着。我想,很快,不愿离开这地界的沈和同伴跟他们还有一番较量。

  我在回报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眼前总也抹不去沈子社双手抱头的样子。他说,执法人员赶他走的时候,他就用双手护着头。沈为何拒绝救助站,为何甘愿栖身桥下?难道他真的对来自外界的帮助麻木不仁吗?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他的困难是显见的,他的无助也是显见的,但他的倔强似乎让我们不解。

  作为评论社会的媒体人,我一瞬间感到自己以往的文字苍白无力。对民生的理解,甚至不如上两篇读者来信真切。沈民工们要社会给予怎样的答案,读者比我们清楚。因此,今天,我的文字,只能在读者的启迪下做些感性的补充。老周和小沈他们的人生困境,在社会公众的热切关注下,会得到改善。只是在最终的改善之前,不能让还健康的沈民工冻坏了身子骨。当然,光靠大檐帽的“劝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评报与挑刺

  ▲《现代快报》改版后,清风扑面,耳目一新,尤其互动形式空前绝后,包括本版在内都能及时吸纳读者反馈,形成读者作者媒体的积极互动,拉近了读者与媒体的距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特别是在版面紧张的情况下,能公开发表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大家从这种开门办报的方式中知道读者要看什么,喜欢看什么,看过什么,集思广益,一目了然,从而促进报纸的内容丰富,信息广泛,可读更强,品位更高。不过,快报个别互动版对自然来稿署名不够严肃,建议除特别要求和无法掌握的外,要么网名、要么真名,不要改成容易错的某先生某女士,更不能连名字都不署,这是对人家起码的尊重,否则还容易造成著作权受侵害时无法追诉。读者 南京新长征人练红宁

  

  ▲改版后的《现代快报》更加亲民、时尚、实用、大气,增强了知识性、服务性和可读性。快报评论应该围绕百姓的焦点、难点、热点,演奏快报的“精彩乐章”,让媒体与老百姓的心贴得更近,加强舆论监督和曝光的力度。建议增加适合年轻读者阅读的版面,如“电脑”,“军事”版,满足“众口难调”的阅读需求。作为江苏有影响力的报纸,应把江苏文化作为重点报道的特色版面,把《现代快报》打造成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

  读者 徐建荣 江苏苏州市桃花桥弄18号

  

  ▲回应《现代快报》2009-12-18A1版“县长如此告诫钉子户:不要以卵击石”

  初看这条新闻,相信很多官场人会为他霸道的语气感到惋惜:“又要有人成为舆论监督牺牲品”。这位县长把强势方面赤裸裸展现给大众,所以成为全国上下声讨焦点。人穿衣本可遮羞遮丑,此话一出不是一语惊人,而是惊艳四座,让其遮羞都难找到衣服。读者 陈豹 江苏无锡市中南路358号

  

  ▲读者李先生等:12月17日封22版《这个90后真讲义气,居然将女友送给三弟兄玩》文中前面是“孙兵”,后面是“李兵”,前后文不一致。

  读者王女士等:12月16日A32版“新阅读”的英文“Core Perort”应为“Reading”。

  读者吴珉等:12月17日A13版《申万“推”太极涨停》第三栏第六行中“5486.46元”应为“5486.46万元”。

  读者意见正确,本报已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对挑错的热心读者谨致谢意。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