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体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袁伟民伙食费6毛钱/天
· 郭晶晶要当香港人
· 菲尔普斯忠告伍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袁伟民恩师张然回忆江苏排球峥嵘岁月
袁伟民伙食费6毛钱/天
  下周三,江苏排球队将举行成立五十周年的庆典(因去年北京奥运会及排协改选等缘故推迟至今年举行)。昨天,为了解半个世纪前江苏排球队的情况,记者采访了袁伟民的恩师张然,他也是江苏排球队的创始人之一。

  张然夫妇(左一、左二)拜会袁伟民夫妇

  年轻时的邹志华(左)、张然(中)、袁伟民     快报记者 顾炜 翻拍

  全省选材

  慧眼识珠

  1958年江苏排球队建队,不到20人报名

  培养出袁伟民、邹志华、孙晋芳、邸安和、薛永业、孙玥和卢卫中等名将的江苏排球队,在国内堪称老牌劲旅,但很少有人知道,在1958年成立之时,江苏排球队曾遭遇过建队都很困难的局面。

  张然,中国排坛的泰斗,从八一队转业到江苏后,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排球场。1958年,江苏省体育局为了备战第一届全运会,特意从东南大学将张然抽调过来,把组队任务交给了他。直到现在,老人仍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各项目都在筹备建队,为此省体育局还在山西路进行了一次全省体育人才选拔。张然回忆说:“当时,身材好的人都报篮球了,剩下的一些条件不够的人才报排球。当时报名排球的不到20人,最后我只选了5人,还不够一个首发阵容呢!我的选择标准就是宁缺毋滥。”

  这5人,就是邹志华、袁伟民、金玉坤、侯维武和耿昂,其中最高的金玉坤只有1.88米。这样的身高放在如今,不过是中国女排的平均身高。

  慧眼识珠

  袁伟民腿短上身长,脚步灵活理解力强

  在众多弟子中,袁伟民无疑是张然的骄傲。不过说起袁伟民,张然一直很低调,他说:“很多记者都问我,袁伟民为何能从一个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部级干部?我觉得,这不是哪个人对他的栽培,而是他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张然记得,当初选中袁伟民,看上的不是他的身材,而是他脚步灵活。“袁伟民论身材应该说一般,他弹跳不突出,腿短上身长,但他有一定的篮球基础,脚步灵活。”张然说。在袁伟民当队员的时候,张然觉得他是个好苗子。“他的理解力强,认知水平也比较高,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模仿。”

  张然说,袁伟民模仿能力强,自己也是多年后才发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各地方队在漳州集训,张然任训练组组长,当时袁伟民是国家体委副主任。有一天袁伟民找到老师,希望二传出身的张然把全国的二传集中到一起训练,以此来强化二传的传球技术。某天训练时,国家体委排球处一官员看了张然的训练课后说:“张老师,您的传球动作和‘袁头’真像!”听到这个评价,张然笑了:“这话你说反了,应该是袁伟民的动作像我,因为他是我的学生嘛!”

  条件艰苦

  当时球队住破屋,没吃的就用豆腐渣充饥

  张然原先在八一队打球,转业后曾在东大教书,之后调到了体育系统。军人出身的张然带队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早上出操、白天训练、晚上学习,袁伟民那批队员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张然说:“我那个时候要求队员每天写训练日记,袁伟民不仅写,而且还经常在日记中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那个时候,训练条件非常艰苦,一个队十几个人都住在体院大操场下的破屋里。夏天很热,房间又没有电风扇,为了凉快点,张然索性带着队员睡到操场上。午睡的时候,操场上很热,张然和队员一起去灵谷寺的大树底下休息。“这样的生活放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回忆着过去的日子,张然感慨道。

  那时袁伟民每天的伙食费仅6毛钱,喜欢吃鱼的袁伟民在那个年代很难一饱口福。张然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豆饼,就是豆腐渣做的。有时候没肉吃,连体院里养的马都杀了吃。”

  回忆起当年的这些艰辛,老人感慨现在年轻人的条件真的好了很多,无论队员身材还是训练保障,都“今非昔比”了。

  快报记者 付智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