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出门,穿梭在新街口的小里弄内,忙到下午2点回家吃饭,这是南京最后一个职业倒马桶人每天的写照。五十多年的辛劳,曾经的大家闺秀,成了一个背都直不起来的马桶奶奶。命运的坎坷,令人感慨。虽然客户越来越少,虽然月入只有几百元,但马桶奶奶却不要任何救助,清贫而快乐着,她的身影成了南京一道古老的风景线。
清瘦
她的背让人过目难忘
早上7点,叮叮当当……伴随小四轮车碾着水泥路的声音,马桶奶奶从东白菜园的家准点出发。穿过文昌巷,红花地,出现在老客户家门口。她的工作时间是,上午7点到下午2点,客户不多,一边聊天一边工作,清贫而快乐。
10:30,小松涛巷里传来一阵清脆的声音。“来了,来了!倒马桶的老太太来了。”扭头,一眼看到一个高不过一米的小推车,4个轮子,上面简单地钉着几块木板,推车上放着两个木马桶,红色的油漆已经斑驳,上面还摆着一个铁桶,装满了水,里面还有马桶刷和抹布。
隐在推车后的人黑色毛线帽,红色旧棉鞋,清瘦简朴干净。她的背让人过目难忘。这是怎样的一个驼背啊?腰佝偻得都直不起来。
麻利
洗完的马桶闻不到一丝异味
这些街巷老人实在太熟悉了,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老人时不时自言自语,碰到熟人,会热情招呼。
10:50,老人把车推到胡同的一根水泥柱附近,麻利地卸下车上的马桶。然后推着小车进入一条废旧的小胡同,胡同的小路上甚至还没铺水泥。老人轻车熟路,进入最里面的一户人家,出来的时候,车上多了一个红色的木马桶。
她把马桶里的脏物倒进边上的沟沟里,然后把铁桶里的水倒进马桶,摇晃后倒掉。又把水倒进去,戴上黄色的塑料手套拿着马桶刷仔细刷起来,远远就能听到刷马桶的声音。刷好,她又取出抹布,开始擦洗马桶盖和外围,手脚麻利。清洗完的马桶干干净净,闻不到一点异味。
“她叫冯桂芳,结婚后不久就开始刷马桶了。那时候,新街口一片刷马桶的职业工人很多,都是平房,家里又没有厕所。”一个老客户告诉记者,50年前,洗一个马桶一个月是10元钱,现在“涨”到每月70元。不过,50年前,老人的客户有几百户,现在只剩下7户了。周围都盖成大楼了,有的邻居也搬走了,这么多年下来,就剩下老太太一个职业倒马桶的。
倔强
不接受任何帮助和救济
“她很倔,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甚至不要国家救济。”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发起人高松说。
今年9月,高松找到了马桶奶奶。“我手里拿了相机,老人不高兴。于是,我就让我老婆和她套近乎,老人人很和气,和我老婆也挺聊得来。当时,我老婆说想要救济她,但是老人一口拒绝了。”高松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他也不忍心打破老人平静的生活。
事实上,老人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和坎坷。“她年轻时是个大家闺秀,认识很多字。但文革时,家里遭遇了变故,一下子穷困潦倒。”老邻居赵大爷说,马桶奶奶的爱人原本是三轮车大队的,后来三轮车被淘汰,老伴也下岗了,前不久去世了。孩子们的状况也不是很好。
马桶奶奶虽然清贫,但她倔强而坚强。新街口一带的人看到她,都会跟她打打招呼,聊聊天。“她一般要下午2点回家,一点也不觉得闷。在外面也不吃饭,中午饭都是回家后随便吃一点。”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本版资料照片由高松提供)
■编辑感言
这样的文字读着让人有点心酸,因着一个人命运的坎坷;这样的文字却也让人感到温暖,因为马桶奶奶的坚强独立。城市慢慢繁华,记忆渐渐远去,有些故事会成为过往,有些事物会成为历史,但有些精神却不会被人遗忘。倒马桶这个职业,注定会退出舞台,但马桶奶奶却不会被遗忘。她对生活的淡定、从容、乐观、坚强,会温暖着许许多多在这个城市中艰难打拼的人,会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