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剧,土生土长的苏州地方剧种,因为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苏剧与昆曲、评弹并称为苏州地方艺术“三朵花”。而今,昆曲与评弹渐入佳境,苏剧却面临着无人无戏的绝境。尽管苏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传承保护工作却由苏州锡剧团担当着。
曾经,昆曲要靠苏剧“养”
苏剧的前身可追溯至明代流行的“南词”。距今300多年,入清后,南词和滩簧合流,形成了“苏州滩簧”,上世纪40年代演化成苏剧。
苏剧与昆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姊妹。“经济上以苏养昆,艺术上以昆养苏。”苏州锡剧团副团长张唐兵说,这是苏昆剧团最初的办团宗旨。“那段时间,苏州到处可以看到苏剧,而昆曲毕竟是极雅的戏,所以在当时的演出少很多。在演员‘两头挑’的时期,苏剧的大量演出保证了所有演职人员的收入,保护了昆剧‘继’、‘承’字辈演员的生存。”
现在,苏剧靠锡剧团“撑”
200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苏州苏昆剧团便分为苏州昆剧院和苏剧团。分开后,苏剧团几乎就变成了空壳,所有的演员都去演昆曲了。2006年,苏州锡剧团担当起苏剧的传承工作。
“承”字辈演员叶和珍介绍,因苏剧奄奄一息,于是,曾经红极一时的《花魁记》传承版的原班人马重新回到了排练场上。《花魁记》是苏剧最经典的剧目之一,从民国30年首次将全本《花魁记》搬上苏滩(苏剧前身)舞台,共培养了三代“花魁”,最早的“花魁”庄再春已过世,最年轻的一代,是现已46岁的王芳,能够演出最原汁原味苏剧版本“花魁”的,是年过七旬的柳继雁。此次饰演花魁的依然是柳继雁,尽管已75高龄,但她每天坚持排练。“这个‘花魁’有点老了,大家不要见笑。老了,唱着确实吃力,但总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吧。”柳继雁无奈地说。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