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连线
刘小冰
交通运输部的解读对民意有所回应,但能不能令人满意?对于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和编号这项宏大的工程,我们在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中又看到了什么?昨天,快报记者就此连线了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小冰和公共学者刘东和。
记者:高速公路网命名和编号工作引起了较大争议,你支持什么观点?
刘小冰:可以肯定,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一项有益的工作。高速省道命名不统一,给驾乘人员带来了不便。我作为一名开车人很有感受。这也是与国际接轨。
刘东和:高速公路网命名和编号工作有它的道理,现在的名称地方味道太浓,但不一定马上取消。高速公路网命名是历史条件决定的,是约定俗成的。比如“沪宁高速”就已经深入人心。我也不主张现在采取的名称双轨制,既保留汉字又同时使用阿拉伯数字不妥。
记者:有评论说,交通运输部应该公开这一工作的成本和开销,你怎么看?
刘东和:都是纳税人的钱,这一成本当然应当公开。公开的方式是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为什么做这件事,付出了多少代价,这些都应该公开。
记者:交通运输部的解读谈及,“近年来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对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和提案,有关媒体也进行过报道,更有众多热心群众提出过具体改进意见”,但是并没有提供确实的来源,那么媒体和热心群众是不是又“被代表”了?
刘小冰:解读的这种说法过于武断。你说有多少人支持,众多热心群众还提出过具体改进意见,应当有资料来证明。
记者:高速公路网命名和编号的推进过程没有进行听证也受到了批评。
刘小冰:听证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了解民意,听证也是一种民主论证的过程,现在的问题值得总结。
记者:有关解读给人一种事后解释的感觉。从整个过程来看,你对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有什么认知?
刘小冰:这一解读我理解为事后的补救。当前的部门决策往往民主论证不够。现在政府部门决策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神秘主义,很多情况是不公开的,很多情况被看成是高度的机密。而宣传、解释和沟通工作又做得不够,很容易引起不理解。如果对决策展开民主论证的过程,早一点公布数据,早一点沟通,那么公众就容易接受得多。
快报记者 刘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