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线之肖余恨专栏】
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2009年度大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点名批评电视剧《蜗居》“靠性、荤段子、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社会影响低俗、负面。他表示,明年广电总局将狠抓电视剧的娱乐性、思想性及教育意义的统一。
(12月13日《西安晚报》)
我实在看不出,《蜗居》有什么理由不红,更实在想不出,《蜗居》有什么理由禁播。在我看来,《蜗居》和《双面胶》一样,故事讲得好,关注现实,能够引起大多数普通人的共鸣。因此,肯定是受市场欢迎的。老实说,我在看《蜗居》的时候,倒没想到性、荤段子、官场腐败一类的东西,只是一方面被主人公的表演吸引,一方面为剧情与现实的关联而形成的张力所撕扯。一部普通人欢迎的生活剧,何以会引起电视剧管理部门的恼火?这不是矫情,就是莫名其妙。
《蜗居》之所以能火,绝不是因为所谓的“性、荤段子、官场腐败”。比《蜗居》更性、更官场腐败的电视剧多了,它们为什么没火起来?“性、腐败、荤段子,就能火起来”,这样定性《蜗居》,不是很负责任的。
《蜗居》讲的是房事,而房子则是老百姓现在感触最深的一个物件。住房压力造成的紧张感,可谓人人感同身受,它就像蜗牛的壳一样,既可以是安全的港湾,又可能是沉重的包袱。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既得利益集团上下其手牟取暴利的现实,是大家一肚子怨气的根本原因。正赶上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救市政策,给房地产市场又点了一把火,让房价坐上了火箭,多数普通人更是如剧中主人公海萍一样,错过了最后的买房时机,在后悔和焦虑的情绪左右下,不得不花更大的代价来追房。可以说,对房子,多数人就像身上长了一个又痛又痒的疥子一样,疥子尚未出头,不至于要了你的命,但你总想摸摸,而《蜗居》则正是给人提供了一个抚摸的由头。
看《蜗居》,不同的人可以看出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看出了买房的艰辛;“格领阶层”(注意,不是白领,是那些在写字楼里拥有一平米格子间的上班族)则看到了工作的压力;有的人则看出了现实的无奈和爱情的扭曲。总之,《蜗居》是一杯烈度不大的葡萄酒,借之可以浇心中之块垒。看这样一部电视剧,借此释放一下压力和不满,在共鸣中舒缓一下紧张的生活神经,有什么不好的呢?
所以,无论是以哪种理由来禁播《蜗居》,都是得不偿失的。既禁不住,又不得人心,何苦干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迭出的当下,引导舆论是需要的,但更应该直面现实。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多一些《蜗居》这样的出气阀,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是有好处的。对《蜗居》这类作品,可以在艺术上争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管理部门切忌简单粗暴,上纲上限,这样反而会激起人们心里的反感,放大《蜗居》本可被忽视的某些不良效果。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