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12.13警报凄厉 南京泪流无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12.13警报凄厉 南京泪流无声
  昨天上午10点,刺耳的警报在南京上空拉响,声声凄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5000多人参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2周年仪式,阴冷的冬日里泪流无声。随着和平的钟声敲响,数千白鸽振翅飞向蓝天……12月13日,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72年前的这天,南京沦陷,这一天开启了一个永载人类历史的灾难,30万同胞陆续惨遭屠杀。

  他们曾见证那段历史!

  夏淑琴、伍正禧、佘子清、李秀芬、赵斌、李高山……他们都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七八十岁的高龄阻挡不了祭奠的脚步。“我们一大早就来了。”寒风中,他们站着,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流血记忆。10点钟,凄厉的警报声划过城市上空,眼泪在他们脸上无声滑落,“1937年,那时的警报比现在急……唉,那时,一听到这个声音,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往防空洞跑……”佘子清抹着泪水说。

  幸存者李秀芬

  幸存者哈梦鹤

  夏淑琴:官司胜诉让我感到欣慰

  与往年不一样,夏淑琴除了悲愤外,这次还有一点点欣慰。

  1937年12月13日,只有8岁的夏淑琴,眼睁睁地看着日本鬼子举着刺刀闯进了她家,身中三刀的她失去知觉昏死过去。待她醒来,祖父母、大姐、二姐、父母及尚在襁褓中的小妹妹全死了,只有她和年仅4岁的妹妹还活着。两个小孩子躲在家里,仅靠家中一点剩余的锅巴充饥,艰难地生存了14天。

  转眼,7个亲人就这样没了,夏淑琴的心在滴血,但是日本右翼却公然出书称这是杜撰,再次在老人未愈的伤疤上撒了把盐。今年,夏淑琴老人与日本右翼的这个官司胜诉了,首次让她有了一点“轻松”的感觉:“这是我打赢官司后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心情虽然不好,可是多少有点欣慰,至少日本政府承认我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了,承认杀害了我家人,这个结果对死者来说也是种安慰吧!”

  潘宁:随身带着父亲的照片和遗嘱

  “爸,你听,警报声又响了……看到吗,我带着你来了……”昨天,在幸存者的队伍里有一个特殊的人,他带着父亲的照片及遗嘱,第六次来到江东门纪念馆,“我爸爸走之前嘱咐我,他死后,一定要告诉孙子、曾孙子,千万不能忘记这耻辱的历史。每年的12月13日,让我带着他的照片去纪念馆,他要看到日本向我们道歉的那一天。”

  潘开明,是一个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日军进城的第2天,潘开明被抓走了。到第3天下午2点多钟,日军用绳子把他捆起来,和300多人一起押到下关煤炭港。大约快到下午4点时,他们把人集中起来,用机枪扫射。潘开明眼冒金星,昏了过去。后来,死尸把他压在底下,直到晚上九十点钟他才醒过来。抬头一看,还有几个人活着,有的被绳子捆着。他们互相解开绳子后,就各自逃命。潘开明顺着铁路,走到江边把身上的血洗掉,然后去附近人家要了一件衣服穿上,一天之后才逃到姑妈家,得以幸存。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成了潘开明一辈子的痛。后来,他听说日本有部分人竟否认有南京大屠杀,说这是中国人编造的故事,他特别生气,从此开始了10多年的奔走证明。1993年,潘开明跟另一位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一起去了日本,走了10多个城市,还为证明历史的真实跟日本人辩论。2000年,已83岁高龄的潘老坚持到香港,参加为大屠杀幸存者索赔的活动,在当地医院被查出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父亲是2003年2月走的,之前,他一直参与跟日本人打官司。可直到他去世,日本政府还在不断诋毁南京大屠杀历史,他走得很遗憾啊。”潘宁告诉记者,他会遵循父亲的遗愿,每年的12月13日带他“来”馆内看看,直到日本政府道歉。

  佘子清:同胞们,你们安息吧!

  仪式结束后,佘子清与赵斌相约来到哭墙前。1万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名字,密密麻麻,“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血泪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

  昨天,一个大大的“奠”字嵌在哭墙上,下面是一束束紫色的鲜花。“一走进纪念馆,我就会想起被日本兵残忍杀害的母亲,”76岁的佘子清已经满眼泪水,他一遍遍擦着哭墙上的名字,“他们都和我母亲一样惨啊!同胞们,请你们安息吧!”和佘子清一样,72岁的赵斌在那场战争中失去了父亲:“我是1937年12月8日出生的,我刚出生两天,父亲就参加了抗日,结果被日本兵杀害了。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差,在我12岁那年也离开了人世。”

  赵斌告诉记者,每逢特殊的日子,他都会到纪念馆来祭奠自己的父亲和其他被日军屠杀的同胞。“今天是个让人心碎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就异常沉重,异常怀念遇难的亲人和同胞……历史已经过去了70多年,我们不要记住仇恨,但一定不能忘记那段苦难,希望历史不要重演。”

  观众在观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

  他们来纪念这个日子!

  来自波兰奥斯维辛、美国旧金山、加拿大温哥华,韩国首尔、釜山,日本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秋田及中国香港、台湾等海内外和平友好人士也参加了昨天的悼念仪式。其中,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克里斯蒂娜·奥列克斯、该馆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阿里奇亚是第一次来到南京,也是第一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参加和平集会和悼念仪式。

  克里斯蒂娜:想把大屠杀展览办到欧洲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作“死亡工厂”。

  “我来自波兰的奥斯维辛,在世界上,它是种族灭绝和极度恐怖的代名词,同时也是现代世界最大罪行的象征,因为约有150万人在那里丧生,今天,我站在了曾发生亚洲土地上最大灾难的城市南京,我们知道,那场灾难的起点是1937年12月13日。”克里斯蒂娜认为,悼念仪式很重要,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记忆会被一点一点地侵蚀,集会的目的就是牢记历史。“在奥斯维辛,在南京,人类尊严曾受到践踏,文明的法则曾遭到破坏,这样难以置信的罪行,绝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我们的使命就是告诉当代人,告诉下一代人,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灾难的真相。”

  克里斯蒂娜表示,接下来,她希望能和南京、和江东门纪念馆合作,“比如把南京大屠杀的展览办到欧洲去,同样,我们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可以到南京办展览,让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惨绝人寰的历史。”

  日本友人:每次来我的心里都很痛

  在悼念仪式现场,还有一些日本友人。他们同样神情严肃,有人还暗自垂泪。已到过纪念馆多趟的竹渊龙桃先生表示,“每一次来我心里都感到很痛,很悲伤,每一次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就是想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更多的日本人,让他们正视历史、铭记历史。”古川先生则希望日本民众通过亲身访问南京,来感受这座城市曾经遭受的苦难和悲哀,“为了不再发生那样的悲剧,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中日友好而努力,将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传递给子子孙孙。”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见习记者 鹿伟

  他们在重现那份记忆!

  每年一演的话剧《沦陷》,没有鲜花掌声 只有66分钟的怒吼和啜泣

  身后是断裂的城墙,旁边是表情痛苦的浮雕,脚下是躺着30万亡灵的冤魂……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舞台。昨天,话剧《沦陷》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集会现场演出。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只有一张张被泪水模糊的脸庞以及观众愤怒的吼声。

  时间回到了1937年的12月。 这个月里,一个国家的首都,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沦陷了……这个城市里只剩下一群无路可逃的人民。于是他们无助地目睹着这发生的一切:城市被焚烧,文明被践踏,生命被屠戮……”

  家庭之祸反映城市之灾、国家之伤

  创作灵感来自《拉贝日记》的《沦陷》,没有全景式描述,没有复制苦难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家庭之祸反映了城市之灾、国家之伤。

  史家,一个普通的南京家庭,哥哥史孝庭是位传教士、弟弟史孝堂是国民党高级军官。然而,战争打乱了原本平静的一切,每个人的命运都偏离了原来的轨迹:为了活命,弟弟当了汉奸;为了救助其他无辜的妇女,弟媳当了慰安妇;为替弟弟赎罪,哥哥当了“人肉炸弹”炸了日本人的弹药库……在国破家亡面前,所有人终于觉醒,能拯救自己和国家命运的不是上帝,是“起来与侵略者抗争,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这也是全剧旨在告诉人们的道理。

  “再来一枪,为同胞报仇!”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上千名观众没有一个中途退场,怒吼声、啜泣声一片……大家俨然全情投入。“虽然每年都会演,但我们每年都会很投入地看完。”市民陈阿姨坦言,她每年12月13日都会和老伴来纪念馆参加悼念仪式,今年还把小孙子田田带来了,“这是悼念仪式的一部分,虽然是血腥的记忆,但是不看完心里会很难受,总觉得缺点儿啥。”而王女士则抱着5岁的女儿看完了全场演出,“希望孩子对南京大屠杀有个感性的认识。”

  当史孝堂的女儿拿枪打中一个日本兵时,台下的观众忍不住怒吼一声:“再来一枪,为同胞报仇!”市民唐先生表示,看到同胞落难,当时真想上去打死日本兵,解救被吓坏的香香。

  “这些妇女白天要为日本人洗衣服,晚上要供他们寻欢作乐,每天都有人被强奸,年龄大一点的,每天平均要被强奸10~20次,漂亮一点的要被强奸40次。”当修女玛利亚用哽咽的声音读到日军暴行的罪证时,台下很多观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太惨了,太惨了。”一位老太太不停地擦拭眼泪自语道。

  人间惨剧让苍天落泪

  当演到中国人惨遭杀害、中国妇女被蹂躏的情节时,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不少观众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一些女孩把头别过去。

  据了解,从2006年《沦陷》诞生,南京市话剧团的目标就是每年12月13日都要演一场。为了抓住观众,原本长达2个多小时的《沦陷》被压缩成66分钟。

  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迟迟不肯离去。从事外贸工作的小李告诉记者,以前历史课上学过“大屠杀”的内容,知道30万同胞被屠杀,但“看了话剧《沦陷》后,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段悲惨的历史。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其实,《沦陷》在带给人们眼泪的同时,还有思考、警醒和震撼。 正如当年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哈梦鹤老人所言“过去惨痛的历史不能忘记,但是中日邻国可以以此为警示,和平相处,这也是我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的”。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见习记者 鹿伟

  每年一演的话剧《沦陷》,上千观众无一人中途退场

  这些不和谐镜头让人遗憾

  警报声中,有电台在播“今天是个好日子”

  33分钟的警报声,又将人们拉回到72年前的血色南京城。

  警报声声,我们不想记住仇恨,只为记住曾经的屈辱。唯有此,未来的警报才不会是为我们而鸣。

  然而,33分钟里的一组镜头,却让隐隐作痛的心头旧创,又生出无限的悲凉……

  镜头一:电台里飘出“今天是个好日子”

  防空警报响起,裴先生驾车行驶到萨家湾,听到警报声他立刻减慢车速,心头为之一沉。突然,收音机里传出欢快的旋律——“今天是个好日子”!南京一电台正在播放音乐节目。

  裴先生愣住了,继而是深深的遗憾。车厢内是喜庆的歌声,车厢外是凄厉的警报,它们夹杂在一起,反差鲜明,说不出的哀伤,在心头弥漫;

  镜头二:美容院开业 锣鼓喧天

  防空警报响起,74岁的王老伯与老伴在戴家巷的家里陷入回忆。王老伯的岳父曾被侵华日军打伤,每年这一天,他们都会在警报声中,默默地在心里哀悼父亲和30万遇难同胞。然而,沉静瞬间被打破,窗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推窗一看,原来是离他家不远的一家美容院开业,一群花枝招展的“美容小姐”在门口载歌载舞。警报声接连不断,她们却充耳不闻,三三两两的人群在一旁围观。

  两位老人愤怒了!“这家店的老板怎么会这么无知,这可是‘国难日’啊!”王老伯气冲冲地操起电话拨通了110。很快,派出所的民警来了。锣鼓声停了,王老伯和老伴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镜头三:有网友对默哀搞不清状况

  防空警报响起,网友“小杨过”立即发帖:“拉警报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默哀3分钟!”一分钟后有人跟帖,好奇地发问“什么个情况?”又一网友跟帖:“楼上的,我对你是相当的无语”……    

  快报记者 郑春平

  和平反战誓言碑在宁落成

  快报讯(记者 毛丽萍 见习记者 鹿伟)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第一天,日本日中劳动者交流协会来到馆内,送了一面“安魂之钟”,呼唤和平;昨天,该协会又来到南京,在纪念馆的和平公园内竖起了一座铜质的“和平反战誓言碑”。

  碑体长120cm,宽70cm,庄严肃穆的古铜色碑面上用中、英、日三国文字记叙着协会前会长市川诚先生(1912-1999)生前所书写的和平反战誓言。誓言中写道:我们深刻反省没能通过劳动人民的斗争阻止1931年和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表示诚挚的谢罪和哀悼,并为他们祈祷冥福。”并宣誓,“坚定日中不再战和反对霸权的决心,加强和发展两国工人阶级的世代友好,为建立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而团结奋斗!”

  和平反战誓言碑

  五人被授“特别贡献奖章”

  72年来,一批人在默默关注、推动着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研究。昨天下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主办的“2009南京大屠杀史学术年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此次研讨会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授予星云法师(中国台湾)、熊玮(美国)、列国远(加拿大)、白西绅一郎(日本)、齐康五人“特别贡献奖章”。截至目前,海内外共有18位中外人士获得此项殊荣。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见习记者 鹿伟

  七旬老人办“大屠杀”展览

  快报讯(记者 顾元森)昨天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日,位于南京河西月安花园的社委会阅览室成了一个小展览馆,里面详尽地列出了不少有关大屠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些展品都是由一名71岁的老人自费筹集而来,将持续展出半个月左右。

  在三四十平方米的“小展览馆”内,墙上贴有“爱国主义教育展览”的醒目大字。沿墙周围摆满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其中有不少内容记录的是侵华日军在大屠杀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照片旁配有文字说明。

  “这些文字说明是我自己配的。”71岁的老人沈明宝说,就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沈明宝称,办这次小型展览还因为他本人的家世:“我的外公死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是被日军的炮弹炸死的,我的姨娘今年84岁了,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月安社区工作人员称,沈明宝住在月安花园,得知他有办免费展览的想法后,社区非常支持,特地辟出社区的阅览室作为展览所用,主要是供附近的中小学和小区居民前来观看。一名前来观展的中学生小郑看了展览后,一再向沈明宝致谢:“谢谢您费了这么多时间制作这些展品,特别是您的不少邮票,我以前根本没见过,太有教育意义了!”(吕先生报料奖50元)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顾炜 泱波 施向辉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