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柒调查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死于青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死于青春
“三人行”走了两个 浙江永嘉少女烧炭自杀调查
  2009年12月6日下午,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一个小旅馆中,两名花季女高中生结伴烧炭自杀,留下一本“绝望日记”。消息传出,令人震惊,媒体蜂拥而至,原本不起眼的上塘镇迅速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众媒体均热炒这本日记,想通过这本遗书性质的日记探寻两名女生的自杀之谜,可是均无果而返。

  12月9日,快报记者赶赴悲剧发生地上塘镇展开调查,不仅了解到了这本日记的内容,更意外地发现这一死亡之约,除了已经去世的两名女生外,实际上还有另外一名女生参与,只是因为父亲的及时阻止,才将其从死亡的边缘拉回。而在得知两位密友已履行这一她本也有份的死亡之约后,这名女生执意寻死,与她们会合。

  可以说,两位少女是死于绝望,可是即便通过那本日记也无法找到她们绝望的原因。而唯一知道原因的另外一位女生,似乎已经决定将她们的秘密封存心底。

  类似遗书的日记本中找到答案。

  小李的一位亲属曾在现场翻看过这本日记,他记得日记一共有6篇,一篇写给爷爷奶奶,一篇写给爸妈,还有一篇留给姐姐弟弟。“大意是对不起父母,生我养我很辛苦。反正看着很伤感,觉得这孩子很痛苦,对人生充满绝望。但是没有提到死啊、走了这样的字眼。”遗憾的是,另外3篇的内容不得而知。

  事发后,得到警方通知,小李、小潘在广州、上海做生意的父母连夜匆忙赶到上塘镇,却没来得及赶上看孩子最后一眼。

  小潘的亲友在赶来的当天就被安排住进了上塘镇一家旅馆。惊闻女儿噩耗,小潘的妈妈悲伤过度,嚎啕大哭几天,几乎茶饭未进,身体虚脱到无法下地走路。她只能躺在床上,由几个女性亲友陪伴照顾。

  李、潘家人在此齐齐等待,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及政府部门对此事的协调方案。

  然而一直到事发后第三天,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两家人却等来了一个“意外”。

  冒出来另一个女孩小可(化名)。此前,小潘与小李的父亲不知道这个女孩的存在,更不知道小可是自己女儿初中时的好友、死党。

  小可憔悴不堪的父母在女儿的威逼下带着她乘飞机从广州赶到上塘镇,因为她的心里惦记着三个好姐妹共同的寻死约定。

  小可是幸运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小李、小潘出事的前几天,小可在学校里表现得很不正常,常常神情恍惚、情绪低落,并显示出自杀的倾向。老师察觉出异常,立即联系小可的父母。父母随即没收了女儿的手机,在另两个女孩出事的前一天带着女儿飞到广州,“幸运”地躲开了这次死亡之约。

  死神与小可擦肩而过。但小可却时时惦记着她的两个好姐妹。

  出事的第二天,小可偷偷地给两个小姐妹发短信表示自己要“马上跟过来”。当得知两个姐妹甩开自己已经“实践”死亡之约后,小可执意缠着父母一定要见到她们最后一面。

  担心女儿受刺激,也为了让她死心,小可父母与李、潘两家家属取得联系、沟通,只好先安慰女儿说,两个小姐妹已安葬无法见到。这才断了小可的念头。

  原本三个人的死亡之约,走了两个,留下一个。

  两个活泼的女孩

  两位出门在外的父亲

  浙江省永嘉县是一个山水环绕的地方。县政府所在的上塘镇四周山峦叠翠,宽阔的楠溪江蜿蜒于小镇与群山间。与相距一小时车程的高楼林立的瓯北镇相比,它显得陈旧落败。而两镇之间的距离并未隔开三个活泼的小姐妹。

  三个人在初中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年多前,小潘从上海转学至上塘中学初中部,遇到从广州刚转学来的小李。这种际遇使得两人很快走得很近,成了死党。

  中考时,小潘没考好,家里花了两万多元让她上了永嘉十二中,从此和小李分隔两镇。由于户口问题,小李家中也花钱让她入读瓯北镇上全寄宿制的罗浮中学。

  今年8月23日,小潘在参加了高一新生军训后,正式开始她的高中生活。她表现得很积极,主动向老师推荐自己当英语课代表,每天组织同学早读、听写。“她给我的印象蛮好的,是一个很自信的女孩。经常跟同学说说笑笑,也很讲义气。”班主任徐百春说。

  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李潘婷眼中,小潘不仅开朗,而且是整个组的灵魂人物。“只要有她在,我们组的气氛一定是最活跃的。没了她,整个组就变得死气沉沉。”

  小潘在自己的新生信息登记表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希望自己在十二中可以认真读书,不要像读初中时那样自由散漫,改掉懒惰的坏习惯,和老师多交流,不要见到老师非常拘束……自己在理科方面应要提高,在十二中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最后,她还用12个字结束这段话:“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在父亲眼中,上了高中的小潘着实乖了很多。每周和在上海做生意的父母通一两次电话,电话中女儿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对同样活泼的小李,班主任谢爱菊给出这样的评价“开朗、上进、跟同学很团结,成绩也很好”。“这几天我也想不通,这孩子为什么要这样走。和她同宿舍的几个女生一想到她就天天哭。太突然了,之前她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常,跟同学有说有笑。”谢爱菊向快报记者介绍。

  就在出事当天的下午5点多,有同学看到两个小姐妹高高兴兴地走在街头。而中午12点,父亲李先生还跟女儿通电话。这是父女俩一直以来达成的默契约定,每周六固定通话。通话的具体内容李先生已经记不清,他只记得女儿的声音显现出一如既往的高兴,在他耳畔叽叽喳喳。女儿还跟他开玩笑,把他逗得很开心。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小潘身上。父亲潘先生周五、周六上午跟女儿通过两次电话。电话中,潘先生没有察觉出什么异样,女儿心情不错。

  但两位父亲分别于周六下午及周日上午再拨女儿的手机时,两个女孩不约而同地关机。

  悲剧不经意间发生,击碎了所有人的想象。两个女孩为何一起寻死?同学、老师、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警方在接下来几天的调查中也没找出一个确切的原因。

  上塘中心派出所叶所长告诉记者,警方对两名女生近一段时间的生活轨迹进行了侦查,调取两人QQ、手机短信的聊天记录后发现,两个女孩在聊天中相互诉苦。她们共同的感觉是累,是辛苦。其中这样一条短信给叶所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心太累了,不想动,只想平静地躺着不再心烦”。

  “两个女孩的确通过QQ、手机约好去自杀。跟小李日记中透露的死亡倾向一样。”叶所长说,这个死亡约定也包括了同样想参与的小可。

  坊间曾传闻,小李寻死是受到一名男性的刺激。情窦初开的她曾跟这名男子交往密切。男子却要在近期出国。这让小李感到绝望。有人称小李跟男子是恋爱关系,也有同学表示虽然两人关系好,但男子只是像哥哥一样对待小李。

  记者向警方求证此事,得到的答复是,小李确实认识一名22岁的男子。警方在事后曾找到该男子进行调查,原来早在认识小李之前,男子便有了已订婚的未婚妻。经多方走访调查,警方认为两人不是恋人关系,小李只是单方面喜欢该男子而已。

  不是恋爱受挫,那又是为了什么?

  一个物质丰裕的小镇

  一批富裕的留守少年

  虽然永嘉县政府位于上塘镇,但这个拥有十多万人口的小镇却显得颇为破旧。最宽的县前街也不过十几米宽,其他的小街小巷多是两三股车道,几乎看不到交通信号灯的影子。

  街道两旁三四层的老房居多,满眼充斥着各种服装专卖、日用百货的门面房。整个小镇只有一家书店。在各类商店门前,横七竖八地停满私家车。街面上很少看到自行车,为方便出行,人们会选择无处不在的人力三轮车。

  “这里有钱人多,家家户户都做生意,只有山里人跟我们这些外地人才会做苦力蹬三轮车赚钱。”一位湖北籍三轮车夫说。他已经在这个小镇呆了五六年,即使蹬三轮车,每个月保守估计也能赚三四千元。

  在小镇上,小潘、小李、小可的父母像大部分家长一样常年在外做生意。每年逢年过节才会回老家一两次。孩子要么住校,要么寄居于亲戚家,每月定时收到父母汇来的生活费。只有在寒暑假期间,孩子才有机会跟父母在他们做生意的城市团聚。

  他们是一批富裕的留守少年。

  相对小潘跟外婆、弟弟在当地租房住,小李则要孤独些,她完全寄宿学校,只在今年10月份到爷爷家看过一次。在她生命的最后两个多月,几乎没再见过其他亲人。

  两个孩子心里在想什么?面对快报记者的提问,小李的班主任谢爱菊不清楚,小李的父亲李先生挠挠头,思忖半天没答上来。小潘的老师解释,学生的情况基本都从成绩上反映出来,哪科成绩不好,问题马上就能找出来。“小孩在老师

  跟前都是乖乖的,说什么都答应得好好的。根本看不出她思想上有什么变化。”

  无独有偶,小潘所在的罗浮中学半年多前有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在由学生在百度贴吧建的罗浮中学吧里,2008年曾出现了一则题为《四个字概括你的罗浮生活》的帖子。连续6页的跟帖中,很多学生用这样的词语概括,“水深火热、惨不忍睹、悲惨世界、人间炼狱、无限恐怖”。

  2009年11月1日,网名“左手残右手殇”的学生留下四字“只想自杀”。随后跟帖的“我说日斤”则写道:“亡命天涯。”

  虚拟世界里,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虽然有夸大的成分。

  不到一年时间,同一所学校两名学生相继自杀。究其原因,校方认为,小李的自杀属于个人行为,是在休息日非学校范围内发生,跟学校没什么关系。

  孩子的家长则认为,事发前三个孩子曾谎称身体不适请假,其实是一起逃学跑出去玩了三天。虽然学校发现并通知李先生,但学校在管理上还是存在着漏洞。

  永嘉县教育局是学校的监管单位,教育局办公室一位刘主任解释称,学校在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因为不管是教育局还是学校一直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各方面管理,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既有关于保护学生安全方面的,也有思想教育方面的。县教育局在督察学校上也一直很重视。

  至于具体有哪些督察项目,如何监管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位刘主任支吾半天,“这么具体的材料,哪是我一句话能概括得了的。反正就是有啦!我们县有15万学生,我们哪能管得过来每个人在想什么。学生自己抑郁自杀,我们能有什么办法管?”

  事发三天后的雨夜近10点,上塘镇街道上人头攒动,路边的夜市摊生意兴隆。街道两侧各类小店依旧开门迎客。阵阵动感的音乐从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传出,萦绕在小街巷的上空。

  屿后巷的屿祥宾馆大门自打出事后一直牢牢紧闭。附近的小吃店、永嘉十二中门口的杂货店,老板特意留下刊登悲剧的那张报纸放在桌面,每每翻开,皆是惋惜声一片。“好好的孩子啊,太不幸了。现在的小朋友天天都在想什么啊?!”

  也就是在这一天,小可执拗地要再见两个好友最后一面,威逼父母带着自己来到这块伤心地。当然,她的愿望没有实现,被父母哄骗了过去,目前被严厉地看管在温州的暂住地。

  但小可的思绪却陷入一片混乱,两个小姐妹的死给了她极大的刺激——为什么她没能赶上这趟死亡之约?据一位知情者透露,小可情绪很不稳定,脾气变得极为古怪,不管什么人说什么话,她都不听。即便是高中几个要好的朋友相劝,小可也只是嗯嗯啊啊,没话可说。警方前来谈话调查,见到警服,小可扭头坚决不理。

  三个少女的死亡之约,两个人已经永远地闭上双眼。只有活着的小可知道一切,可她选择将这个秘密永远封存在自己的心底……

  三场碰头会

  达成补偿协议

  悲剧发生后,一个由永嘉县公安部门、政法委等几家政府部门牵头的善后小组组成,负责处理所有事宜。

  由于屿祥宾馆在两个女生未登记的情况下,给二人开房,违反了关于旅馆管理的相关规定,已由公安部门对之予以罚款处罚。死者家属则强烈要求宾馆做出经济补偿。

  12月9日,第一场调解会在善后小组的组织下在县新世纪大酒店举行,宾馆方负责人、两名死者的家属出席。第一天的调解会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12月10日,相同地点,第二场调解会继续举行。双方就事故责任、补偿等事宜展开两个多小时的讨论。可惜依旧没有结果。

  第三场调解会在12月11日如期举行,经过长达几个小时的协调,到了晚上7点35分终于有了几方都满意的结果:两名女孩就读的两所学校分别退掉两万多元的择校费,宾馆方和政府部门共同给予6.8万元的补偿。

  悲剧不经意间发生,击碎了所有人的想象。

  两个女孩为何一起寻死?同学、老师、家长百思不得其解,警方也没找出一个确切的原因。

  死于对留守少年的关怀缺失?死于失恋?

  如果是死于绝望,那么她们为什么绝望?

  死亡约定

  三个走了两个

  2009年12月6日,傍晚6点刚过,浙江省永嘉县十二中教学一楼门口,高一(1)班班主任徐百春像往常一样站着等待前来晚自修的同学。20分钟后,学生们陆陆续续走进教室。这时,徐百春的手机突然响了。对方是上塘镇中心派出所民警,“好像你的学生小潘出了点事,你赶快过来看看。”

  徐百春心里一惊,回头扫了一眼教室,偌大的教室,果然只有小潘的座位是空着的。他赶紧前往警方告知的出事地点——位于屿后巷的屿祥宾馆。宾馆门口停着警车,有人把守着宾馆大门,禁止不相关的人进入。人们惶恐地聚集在宾馆门口。到底出了什么事?徐百春心里没底,但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跟着民警踏进302房间的刹那,徐百春还是彻底呆住了,眼前的景象完全击垮他事先的那点心理准备。房间里有两具女孩尸体,一个穿戴整齐地躺在床上,另一个则侧卧躺在地上,呈现出挣扎状。很明显,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她很痛苦。徐百春当即认出这个女孩就是他的学生小潘。

  这也是警方喊来徐百春的目的:辨认尸体。而孩子的父母正在上海做生意,目前暂时赶不过来。

  徐百春感到头皮一阵发麻,他咳嗽了两声示意自己要镇定。他留意到在浴室的镜子上有3个红色的字,“痛、累、死”。除了另一名死者罗浮中学高一学生小李留下一本日记本外,自己的学生小潘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

  而在现场的民警勘查发现:门窗被胶带纸封住,屋内有两大塑料包木炭,其中一包未动,另一包则烧得只剩下很少一部分,房间、卫生间的地板上有木炭灰的痕迹。此外,屋内还有两瓶敌敌畏及两包老鼠药。一包老鼠药已经拆封,有几颗被撒在了面包上,面包只被咬了一口。

  木炭、敌敌畏、老鼠药,自杀方式的多样显示出两个女孩寻死的决心。

  有目击者曾在前一天,即12月5日傍晚7时许,看见两个女孩拎了两个大塑料袋走进屿祥宾馆。当地警方证实,随后两个女孩要求住宿,被问及身份证时谎称没带。宾馆老板也未多问,没有登记便给两个女孩开房,收了80元押金。

  直到12月6日下午4点多,老板才察觉302客房两名入住的女生迟迟没有退房,他跑上楼去查看,打开房门:两名女孩已经停止了呼吸。

  通过对尸体的初步检验,警方得出结论,两名女生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小李体内一氧化碳浓度达到80%,小潘为82%,远远超过40%的致死标准。

  徐百春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通,小潘是一个活泼开朗自信的女孩,怎么会寻死呢?

  她们为什么会走上死亡之路?人们希望从小李留下的那本

  心理专家:

  天真“杀人” 社会有责

  三个

  相约自杀的少女,走了两个。到目前为止,学校、家长,包括警方都没有找到确切的自杀原因。快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南京心理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对于成年人,有自杀倾向的一定会把此视为利己行为;而孩子会看成利他行为。”张纯认为少年的自杀动机大都很天真。

  在张纯看来,处在青春期的高一孩子是思想最活跃的。这个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他们学习本身有压力,感情上有压力。学习上的压力源于教育制度无法改变。现实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情感萌动发芽,学校方面不容许早恋。当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大部分人会寻求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完善,孩子有了压力后就会有畅通的宣泄渠道。而像这些留守少年,有压力却没有家庭宣泄渠道,父母不在身边,这个渠道只能向他们关上大门。

  张纯分析,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的成长有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环境。 10岁前,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家庭,10岁到20岁之间来源于校园,20岁后的安全感则源于社会。 处在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此时校园的影响对其非常大。她们会有很多的抱怨,需要呵护,如果得不到支持,负面情绪很容易被强化。

  很多人解决心理问题采用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方法,自己解决不了便寻求家庭、社会支持。但是当这两种支持都没有,同时也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生命信念没有支撑时,悲剧就发生了。

  “我们经常对心理有疾患的青少年进行救援。其中有自杀倾向的人,一是对生命没有记挂,二是在感情、经济方面找不到出口,没有方向感 。对于成年人,有自杀倾向的一定会把此视为利己行为。而孩子会看成利他行为。孩子认为生命只属于他一个人,没考虑到爸妈。”张纯认为少年的自杀动机大都很天真。

  他称,据权威调查显示,中国1.6亿名青少年中,有三千万名长期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几年前,北京市教育机构曾对3000名中学生做过调查,其中约有47%孩子认为活着不如死好。这说明,孩子的生命评价机制有问题。目前的现状是,成绩是衡量孩子生命品质的唯一标准。 “成绩好的孩子什么都好,成绩差的很多都被认为不好。孩子的学习过程不快乐 。于是在学校里只有少数成绩好的觉得快乐。”

  张纯建议,家长应该更多地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一片天空给孩子,让他们脸上洋溢着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笑容。

  快报记者 李彦

  记者手记

  留守少年的悲哀

  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是我此次采访的目的地。为了调查两名高一女生结伴自杀事件,前一天晚上,我几乎查阅了当地媒体关于此事的所有报道。结果,基本内容大同小异:两名日常活泼开朗的少女相约在宾馆烧炭自杀,仅留下一本绝望日记本,日记的内容没有披露。孩子的父母均在外经商。此外,没有什么更多的内容。

  出发前,自己内心盘算,此行能否见到孩子家属、看到日记,老师同学经历这么多媒体的狂轰滥炸,会不会抗拒我的采访?自己是否能调查出孩子具体的死因。

  12月9日,经过近5个小时的颠簸抵达杭州,再转车颠簸5个多小时,在一片漆黑的雨夜踏上永嘉县上塘镇的土地。虽然此时已是晚上近10点,但上塘镇依旧热闹非凡。这出乎我的意料。狭窄的街巷,破旧的老房,生意兴隆的夜市摊,街上根本无交通秩序可言,随便乱停的中高档私家车比比皆是。看来当地人除喜欢做生意外,对夜生活也是兴趣浓厚。一个小镇在晚上竟是如此一派灯红酒绿景象。而就在几天前,两个花季少女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天的采访比想象中要顺利,死者之一的班主任徐百春详细地叙述他所知道的一切。在他看来,学生小潘其实更多是陪着朋友小李去自杀。

  虽然在突破家属这一关时颇费周折,但终于采访到两名女孩的父亲。一番交谈下来,令我吃惊不解的是,两个父亲也想不通自己女儿自杀的原因。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出女儿的异常。与女儿沟通的唯一渠道是每周定时通电话。每次谈话内容不外乎学习、吃住情况,但很少涉及孩子的内心想法。

  两名女生是小镇上甚至永嘉县、温州市一大批孩子的缩影。父母外出做生意,他们则留在老家上学,或寄宿在学校,或住在亲戚家。与贫穷地区的留守儿童不同,这些孩子在经济上很富裕,不愁吃穿,缺少的是家人日常的关爱和思想上的沟通。

  在与一些高中生的交流中,我明显感觉到他们对眼下校园环境的不满。学校为应付检查,表面功课做得很好,但私下管理却很混乱,学生恋爱、打架是常有的事。他们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校园、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很多时候辨别不清事物。眼前的校园及所能接触的社会令他们感到沮丧。可就在这个关键期,没有人给他们指路,带他们走出这片沼泽。家长更关心做生意,老师更关心他们的成绩,几乎没人关心这些孩子的内心。

  在采访的最后阶段,我了解到此次相约自杀的不仅是两个女孩,而是三个。这不由得让人感到更加悲哀。而我最终也没得到女生之死的确切原因。但是与其深究三个女生相约自杀的真正原因,做老师、做家长的不如回头看看过去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以后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快报记者 李彦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