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柒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治疗“彭宇案”后遗症处方是重建互信
· “卖字画”贪官
· 公民声音
· 别糟蹋青春了,你都已经立秋了!
· 博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治疗“彭宇案”后遗症处方是重建互信
  淮安卖豆饼的周翠兰拾金不昧反被失主告上法庭;两小伙雨中守财,只因怕失主寻来说不清;南京一公交车司机跪求乘客作证……最近发生的几个事件再次掀起了公众对社会道德秩序的考问,这让人不禁想起两年前的“彭宇案”。尽管当初该案发生之后,有识之士已经指出,此案的发生和“想当然”的判决,必将给社会带来道德之痛和可以预见的无法估量的后遗症,事实证明这一后遗症给社会道德堤坝造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至今未消。社会到底是怎么啦?难道“礼仪之邦”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真的会一去不复返吗?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以邻为壑、疑邻盗斧甚至蛇咬农夫的丛林社会吗?这些锥心之问,既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需要我们以行动来回答。

  “彭宇案”竟成南京标签

  两年前发生的“彭宇案”,给社会道德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当事人的生活渐趋平静,但是,其后遗症却似乎无时不在。只要上网检索一下,以“彭宇案”为标签的新闻,比比皆是。仅以江苏为例,今年以来就有数起。

  2月15日,一位九旬老人瘫倒在南京解放南路人行道上,尽管这个老汉声称是自己摔倒的,但没有一个路人敢上前搀扶,谨慎的市民选择打电话报警,很显然,人们对救人反被人污心有余悸。

  11月15日,热心市民在火车站扶起孕妇却被指认为肇事者,幸亏摄像头还了其清白。

  根据南京多家报纸报道,12月4日,南京一车主扶起倒地老太太却被指撞人,多亏交警及时判定是非;12月9日,两名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由于担心遭人误解,没有捡起钱,而是冒雨守着等警察;更有甚者,12月10日,南京一名乘客在公交车上摔倒,并称自己受伤,要求公交司机赔偿。司机怀疑该乘客“碰瓷”敲诈,哀求其他乘客出来证明自己无责,在不少乘客陆续离开时,他竟跪在马路上,恳请乘客留下作证……

  更为奇特的是淮安周翠兰事件。11月6日,59岁淮安人周翠兰在卖豆饼途中捡到1700元现金,几经周折找到失主后,失主却坚称丢的是8200元,并且要求她返还另外的6500元。双方各执一词,结果失主把周翠兰与一位目击者都告上了法庭。最后,还是法庭的调解让双方息讼了事。值得玩味的是,这起发生在淮安的事件,在网上,硬是被网友曲解成是南京的事情。似乎“彭宇案”成为南京的标签。

  真相不明,道德越发受伤

  有论者认为,没有“彭宇案”的不公正判决,那些社会冷漠和见死不救等行为总会成为“过街老鼠”,缺乏认同市场;而有了“彭宇案”后,精神冷漠者终于为自己的沉默、不语、躲藏、逃避、怯懦找到了护身符和“冷漠马甲”。不但不去救助,而且还将“不去救助”上升到了振振有词的“冷漠有理”、心安理得的高度。虽然这种自我保护可以理解,可如果保护过度,说到底仍是一种狡猾、冷酷和道貌岸然的深层精神冷漠。

  不过,纵观这些事件,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之所以会形成争执,关键是真相不明,“彭宇案”也同样如此。虽然该案早已“私了”,但真相到底如何,却是一个悬疑。甚至“彭宇案”在双方争执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是如何得以“私了”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对“彭宇案”的道德判断,其实,也是有些悬空的。

  以淮安周翠兰事件为例,在没有佐证材料的情况下,即便我们是法官,又该如何审判呢?还是得凭借事实说话,没有基于事实的判断,而滥用道德判断,我们往往会表错了情,会错了意,道德受伤,有时候会沦为凌空虚蹈和无病呻吟。问题是,在事关道德这样的事情上,哪怕舆论沸反盈天,有关部门对真相的调查和还原,却往往囿于成本的原因,不是力不从心就是不愿意全力以赴,哪怕道德一次次自我受伤,哪怕公众的热情一次次被挫伤,这才是问题的最根本之处。假如有关部门能够拿出精力、手段、智慧和责任来还原真相,此事不难大白,公众的判断也有了依据,而两个当事人,也可能不会以原告和被告的尴尬身份怒目相向。从上述所举案例来看,在事实得到还原的情况下,争执很快消除,孰是孰非也很快有了明确的结论。

  所以,一次次真相不明的争执,让道德退缩在一旁垂泪,让热心受到打击,让无力者更加无力,有力者也难以昂然前行。可以说,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确实不排除道德低下者的搅局和作乱,但更多的是,对真相不明之后的误伤。而主流价值观,依然是正向的,对“彭宇案”后遗症的不满和不安,恰恰是对美好的传统美德的留恋和呼唤。

  重建互信,必须从我做起

  诸多类似的案例,放大了公众的道德焦虑和恐慌。但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需要起码的道德来维系的,如果道德水平下降,不仅仅给社会带来冲击,还毫无例外加大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的道德成本。因为,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

  焦虑和恐慌本身,则说明了公众对传统道德的依赖和留恋。道德水准的缺失,造成了每个人的严重不适感。道德会给人以温暖,更给人以安全。道德感的缺失,会让人人如同在丛林社会里挣扎。显然,重建社会互信已刻不容缓。

  “彭宇案”以及形形色色的道德争执案,都缘于社会互信的缺失。社会互信不足,则难免疑邻盗斧。而强化和重建社会互信,不仅需要大力呵护和弘扬传统的道德价值,更需要每个人都从小处着手,置身其中。在南京公交司机跪求乘客作证事件中,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愿意作证的乘客,他们是在为这个司机作证,同时,他们也是在为自己作证。谁敢保证,自己不会陷于这种困境中需要别人来帮忙呢?所以,重建道德互信,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道德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

  道德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而生活在一个道德贫困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幸福可言的。以邻为壑,必然坠入无道德的无底深渊里呼号。我不相信南京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丛林城市,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热心人,那么多的好人,不能因为真相不明的“彭宇案”,而让我们这个社会丢掉了温暖的底色。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为了重建整个社会的互信,我们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这是古训,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有时候,见证本身,就是建立互信的重要条件。与其叹息人心不古,与其坐而清谈,还不如用我们的热心去感染他人,帮助他人。因此,从我做起,重建互信,才是医治“彭宇案”后遗症的特效药。

  □快报观察员 肖余恨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