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读步天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怎样存款最划算
· 唐德刚:天堂里多了一个“历史说书人”
· 新书推荐
· 疯狂的乐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唐德刚:天堂里多了一个“历史说书人”
  2009年10月26日,89岁的著名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唐德刚先生长别人世,令人不胜欷歔。唯一觉得欣慰的是,唐德刚先生和师友们分别几十年之后,可以永远在天堂相聚了,与胡适、李宗仁、顾维钧再次聚首谈古论今,笑看人世,天堂里从此多了一个风趣智慧的历史说书人,只是人间少了一位风格独特的口述史大家。那些充满了魅力与哲理的著作《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袁氏当国》《晚清七十年》……也就此成为定格,他的唐氏风格,怕是再也无法被模仿与超越。

  无法复制的唐氏风格

  唐德刚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人,虽然长期生活在美国,但却是一个讲着满口安徽腔中文、甚至英语也带安徽音的中国人。与唐德刚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相像:幽默风趣、亲切随和、出口成章。

  这样天性诙谐、喜爱舞文弄墨的人和历史扯上了关系,必然不为正统历史学家所喜。但这正是唐德刚的高妙之处。

  深厚的古文根底,加上天性诙谐,唐德刚的文章“文白相间”,读起来,文中有史,史中有文,气势极盛却又妙趣横生。唐德刚也曾在他的《史学与红学》中,这样描述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

  文史合一让唐德刚讲历史时充满了感染力。他还有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本事,只抓住一个点,就把历史的很多事情弄清楚。他把别人讲过的故事、史料,用他自己的逻辑、史观重新梳理、组织,使整个笔调焕然一新,让人大开眼界。经过唐德刚梳理过的历史就刻上了鲜明的唐氏风格,不是那种具有掠人眼球的爆炸性,但却无处不散发着独特的见解。

  而在有趣的文字之下,唐德刚常常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怀。写梅兰芳《五十年代的尘埃》时,唐德刚只写到解放前夕为止,对梅兰芳后来的命运没有触及,但在情感层面,他有着更深的寄托,这寄托中也有对他自己内心层面细致入微的表达:“他看过多少权贵的兴亡,五十年来北京王的此起彼伏,正和兰芳舞台上的变化初无二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五十年他看过北京多少跳梁小丑的兴亡!”

  历史的说书人

  在治史方面,唐德刚也常有自己独特的论调。代表作《晚清七十年》中,他把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看作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转型现象,对自己数十年所持的“三大阶段,两次转型”论进行了具体诠释。在提及第二次大转型时,书中写道:“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以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了。”这也是他脍炙人口的“历史三峡”论。

  唐德刚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引进了“口述史”的概念,作为口述历史的开山鼻祖,他的几部口述历史著作陆续在内地出版,拓宽了人们的眼界。顾维钧、胡适、李宗仁等在20世纪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都曾是唐德刚面对面的访谈对象。

  唐德刚笔下的口述史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作而已,而采取的是一种“拷问”法——一边考证,一边提问。对于在交谈过程中当事人所说的话,唐德刚做了大量的注释和研究。

  他做过一篇《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其中就讲到了写作《张学良回忆录》绝非常人所想的“我讲你写”那样简单。两人在对谈时,张学良拒绝唐德刚在史实层面上的质疑和纠正。晚年时唐德刚曾对《张学良回忆录》的流产感到遗憾,但也只能慨然叹之,无可奈何。因为在唐德刚看来,口述历史需要经过考辨,不是有闻必录即可。

  而作为《李宗仁回忆录》执笔人,他也曾谈到写作这部书的感受,用了“真不堪回首”几个字来形容。在唐德刚看来,整理口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次重新去面对活的、有生气的人物,并将灵魂付诸文字的过程。

  与胡适的师徒情

  很多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是从唐德刚的一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

  唐德刚是胡适一生中最失意的时候相识的。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相遇时,大陆正在掀起轰轰烈烈的批胡适运动,而台湾对这位民主斗士也有点头大,胡适只能寄居海外,盖世才华,却只能担任图书管理员。唐德刚和胡适是安徽同乡,这时也家道中落,却又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在哥大,胡适常来唐德刚处,都是性情中人,又是同乡,两人的关系分外地“铁”。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曾这样对人说:“唐德刚是胡老师最好的学生。”

  如此亲密而信任的师徒关系促成了二人的合作,这部《胡适口述自传》便是以胡适的英语录音整理而成的。

  在书里,胡适对自己的一生的学术作了总结评价,评价反映出胡氏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出入并不大,反而是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成了不可不读的好文章。书中的“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历史学家看来,注释部分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甚至还在传文之上。就像周策纵在《胡适杂忆》序言中所说:“他笔下的胡适是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连唐德刚也曾在《史学与文学》中表示:“关于了解胡适——尤其青年知识分子要了解胡适,我个人的看法,最可靠的两部书,便是《四十自述》和《胡适口述自传》。”

  而在为此书写序言的过程中,唐德刚又一发不可收,最后竟写成了一本比《胡适口述自传》还厚一倍的《胡适杂忆》,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了。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仿佛正与胡老握手寒暄,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唐德刚眼中的历史人物

  梅兰芳是天生尤物

  如果男性之中也有一个人可以被称作“天生尤物”的话,这个人应该就是梅兰芳!

  张学良,少有的是非人物

  张学良将军是现代中国史(甚至是现代世界史)上,一个少有的是非人物,他的是非的焦点,便是他一手主导的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今日世界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是之者会说他是反侵略的抗日英雄,千古功臣;非之者也会说他是不知敌我情势,搞政变误国的乱臣贼子。至于半是半非,乃至三七、二八开……今后千年的历史家,显然对他也不会有个一致的定论。

  最可笑的还是张将军自己,他对他自己所发动西安事变的是是非非的自我批评,也是是非不定的,虽然他在口头上还是一硬到底,说什么历史如走回头路的话,西安事变他还是要发动的。这是他亲口向我说的。但是他也认真地说,他如是蒋,他会把他自己枪毙了的。

  胡适,不知民间疾苦

  少年翰苑,中年大使,晚年院长,“飞来飞去宰相家”。

  胡先生的政治言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相当空泛的。甚至是一些没有经过“小心求证”的“大胆假设”。

  实习生 朱琳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